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们的地球

我们的地球

我们的地球

火山活动情况分类 1、活火山 指现代尚在活动或周期性发生喷发活动的火山。这 梅拉 皮火山. 类火山正处于活动的旺盛时期。如爪吐岛上的梅拉皮火山,本 世纪以来,平均间隔两三年就要持续喷发一个时期、我国近期火山活动 以台湾岛大屯火山群的主峰七星山最为有名。大陆上,仅6年前在新疆 昆仑山西段于田的卡尔达西火山群有过火山喷发记录。火山喷发形成了 一个平顶火山锥.2、死火山 指史前曾发生过喷发,但有史以来一直未 活动过的火山。此类火山已丧失了活动能力。有的火山仍保持着完整的 火山形态,有的则已遭受风化侵蚀,只剩下残缺不全的火山遗迹、我国 山西大同火山群在方圆约12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99个孤立的火 山锥,其中狼窝山火山锥高将近1900米.3、休眠火山 指有史以来曾经 喷发过.但长期以来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火山。此类火山都保存有完好 的火山锥形态,仍具有火山活动能力,或尚不能断定其已丧失火山活动 能力。如我国长白山天池,曾于1327年和1658年两度喷发,在此之前还 有多次活 动。目前虽然没有喷发活动,但从山坡上一些深不可测的喷 气孔中不断喷出高温气体,可见该火山目前正处于休眠状态。应该说明 的是,这三种类型的火山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休眠火山可以复苏,死 火山也可以“复活”相互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过去一直认为意大利的 维苏威火山是一个死火山,在火山脚下,人们建筑起许多的城镇,在火 山坡上开辟了葡萄园,但在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高温的火山 喷发物袭占了毫无防备的庞贝和赫拉古农姆两座古城,两座城市及居民 全部毁灭和丧生。

现在的研究证明,大约在50亿年前,从太阳星云中分离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星云团块。 它们一边绕太阳旋转,一边自转。在运动过程中,互相碰撞,有些团块彼此结合,由 小变大,逐渐成为原始的地球。星云团块碰撞过程中,在引力作用下急剧收缩,加之 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使原始地球不断受到加热增温;当内部温度达到足够高时,地 内的物质包括铁、镍等开始熔解。在重力作用下,重的下沉并趋向地心集中,形成地 核;轻者上浮,形成地壳和地幔。在高温下,内部的水分汽化与气体一起冲出来,飞 升入空中。但是由于地心的引力,它们不会跑掉,只在地球周围,成为气水合一的圈 层。位于地表的一层地壳,在冷却凝结过程中,不断地受到地球内部剧烈运动的冲击 和挤压,因而变得褶皱不平,有时还会被挤破,形成地震与火山爆发,喷出岩浆与热 气。开始,这种情况发生频繁,后来渐渐变少,慢慢稳定下来。这种轻重物质分化, 产生大动荡、大改组的过程,大概是在45亿年前完成了。地壳经过冷却定形之后,地 球就像个久放而风干了的苹果,表面皱纹密布,凹凸不平。高山、平原、河床、海盆, 各种地形一应俱全了。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天空中水气与大气共存于一体;浓云密 布。天昏地暗,随着地壳逐渐冷却,大气的温度也慢慢地降低,水气以尘埃与火山灰 为凝结核,变成水滴,越积越多。由于冷却不均,空气对流剧烈,形成雷电狂风,暴 雨浊流,雨越下越大,一直下了很年、久很久。滔滔的洪水,通过千川万壑,汇集成 巨大的水体,这就是原始的海洋。原始的海洋,海水不是咸的,而是带酸性、又是缺 氧的。水分不断蒸发,反复地形云致雨,重又落回地面,把陆地和海底岩石中的盐分 溶解,不断地汇集于海水中。经过亿万年的积累融合,才变成了大体匀的咸水。同时, 由于大气中当时没有氧气,也没有臭氧层,紫外线可以直达地面,靠海水的保护,生 物首先在海洋里诞生。大约在38亿年前,即在海洋里产生了有机物,先有低等的单细 胞生物。在6亿年前的古生代,有了海藻类,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慢 慢积累的结果,形成了臭氧层。此时,生物才开始登上陆地。总之,经过水量和盐分 的逐渐增加,及地质历史上的沧桑巨变,原始海洋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海洋

至1300米的深层一是盆地纵向含油层系多,油藏埋深跨度大。从太古界、
中上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到新生界辽河盆地共发现19套含油层系, 油藏埋深从550米到4050米,是典型的小而肥的复式油气区。 二是盆地 经历多期构造运动,断裂发育,构造复杂。根据现有资料认识,仅盆地 陆上就发育一级断层8条,二级断层20条,三级断层400余条,四级断层 1200条以上,形成三凸四凹7个一级构造单元,35个二级构造单元,83个 三级构造单元,800多个四级断块,是典型的复杂断块油藏。 三是储 层类型多,物性变化大,非均质严重,储层岩性以正常沉积的各种类型 的砂岩为主,也有火山岩、碳酸盐岩和变质岩等特殊岩性油藏,储层空 间类型多样,储层孔隙度从3%到35%,且受沉积等因素影响,储层非均 质严重。四是受多期构造、多种沉积、多种储层岩性影响,辽河盆地油 藏类型多样,油气富集程度差异大,深度变化大。按圈闭成因可划分为 构造、岩性和地层三种油气藏,进一步可细分为18种油藏类型,若按油 气水分布特征又可划分为9种类型。原始含油饱和度47%至75%,已探明油 藏的含油丰度从每平方公里不足10万吨到上千万吨。五是油品类型多, 原油物性变化大。有凝析油、稀油、普通稠油、特稠油、超稠油和高凝 油。通过30多年的开发,辽河盆地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稠油和高凝油生 产基地。六是稠油埋藏普遍较深,其中埋深1300米至1880米的超深层储 量为3.35亿吨,占稠油动用储量的42.2%,埋深在900米

高原海拔高,气压低,氧气含量少,利用这一低压缺氧环境,可提高人体的体力 耐力素质,故其成为体育界耐力训练的“宝地”。1968年第1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高 原城市墨西哥城举行,来自非洲高原的运动员,囊括了中长跑和马拉松的5项冠军及5 项亚军、2项第三名的好成绩。此后,高原成了世界各国体育界中长跑、马拉松、竞走 等耐力项目的训练“宝地”。另外高原地区接受太阳辐射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能资 源非常丰富。高原区水的沸点低于100℃,如用普通饭锅煮饭,则会夹生。高差小是高 原与山脉的不同之处,尽管其产生方式可以相同。不过,高原地区易受河流和冰川的 侵蚀 和切割。古老的褶皱山系受到侵蚀之後,隆起成为高原,于是开始再一次经受侵 蚀作用。例如︰比利时的亚耳丁、斯堪的那维亚的菲耶尔德(Fjeld)高原以及阿帕拉契 山系内的阿利根尼-坎伯兰高原。在其他地方,切割作用更加彻底,所以原始的高原表 面几乎没有什么残馀。这种原始表面是从一致的峰高推断出来的,所以,对于是否有 这样的侵蚀面存在,已经在地貌学者当中引起了争论。苏格兰高地就是这样一个地区, 那里已假定有原始侵蚀面,但个别几个平面是否存在常有争论。除了对选定侵蚀面提 出问题以外,隆起的地区还可能经历过严重的翘曲作用,因而我们无法肯定是先前的 一个海拔低的平原隆起的结果。在干旱和干旱地区,切割作用常导至形成平板状地体, 尤其是如有坚固的盖顶岩石存在的话。这就是美国西南部典型的边疆景色,那里的原 始地面已被侵蚀成为台地和地垛(较小的平顶山)。由于地势高,高原常造成其独有的 局部气候。在盆地和山脉地形中,高度连同周围大山造成的遮雨效应一起发生作用, 产生出乾旱和半乾旱环境。
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形状,顾名思义,是“球”形的。不过,对于“球”形的认识曾经历了一个相 当长的过程。 公元前五六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从球形最完美这一概念出发,认为地球 是球形的。到了公元前350年前后,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月食,根据月球上 地影是一个圆形,第一次科学地论证了地球是个球体。我国战国时期哲学家惠施也早 已提出地球呈现球形的看法。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5艘海船,用3年时间, 完成了第一次环绕地球的航行,从而直接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从此,人们便一致把 我们所在的世界称为“地球”。 最早算出地球大小的,应该说是公元前3世纪的希腊 地理学家埃拉托斯特尼。他成功地用三角测量法测量了阿斯旺和严历山大城之间的子 午线长,算出地球的周长约为25万希腊里(39600公里),与实际长度只差340公里, 这在2000多年前实在是了不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17世纪末,人们对地球是正 圆球的主张开始有了怀疑。1672年,法国天文学家李希通过测定,发现地球赤道的重 力比其他地方都小,提出大地是扁球形的主张。 17世纪末,英国大科学家牛顿研究了 地球自转对地球形态的影响,从理论上推测地球不是一个很圆的球形,而是一个赤道 处略为隆起,两极略为扁平的椭球体,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20多公里。1735~1744年 法国巴黎科学院派出两个测量队分别赴北欧和南美进行弧度测量,测量结果证实地球 确实为椭球体。 本世纪50年代后,科学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为大地测量开辟了多种途 径,高精度的微波测距,激光测距,特别是人造卫星上天,再加上电子计算机的运用 和国际间的合作,使人们可以精确地测量地球的大小和形状了。通过实测和分析,终 于得到确切的数据:地球的平均赤道半径为6738.14公里,极半径为6356.76公里,赤 道周长和子午线方向的周长分别为40075公里和39941公里。测量还发现,北极地区约 高出18.9米,南极地区则低下24~30米。 看起来,地球形状像一只梨子:它的赤道部 分鼓起,是它的“梨身”;北极有点放尖,像个“梨蒂”;南极有点凹进去,像个 “梨脐”,整个地球像个梨形的旋转体,因此人们称它为“梨形地球” 。其实地球确 切地说,是个三轴椭球体。

各地对丘陵的定义不十分一样。在相对而言比较平坦的地方高度差50米就 可能可以被称为丘陵,而在山地附近可能在高度差100到200米以上才会被称 为丘陵。 结构丘陵的形态和结构相当“偶然”: 它没有非常明显的地形构 造这反应了丘陵形成时风化过程的因素丘陵中的河流很少象山脉那样流向平 行。这是因为丘陵的形成原因往往与山脉的形成原因不同。山脉一般是通过 地壳运动造成的褶皱和断层,河流一般沿这些断层流行,因此一般在山脉平 行。丘陵中的居民点即有在高处的,也有在低处的,很少有一至的特征(其 主要原因在于过去人类建立居民点时考虑日照时间、水源、背风等因素,而 丘陵地区这些因素非常混杂,因此成立的居民点也非常多样)同样地丘陵地 区的田野的排布也非常多样在善于耕作的丘陵地区丘陵的小结构就更加明显 了:丘陵地区内的田野面积一般比较小,每块田野里的作物也不同,往往粮 食、蔬菜、果园和树林混合。按相对高度分为 :200米以上为高丘陵 ,200 米以下为低丘陵 ;按坡度 陡峻程度分为 :>25°以上称陡丘陵,<25°称 缓丘陵; 按不同岩性组成可分为:花岗岩丘陵、火山岩丘陵、各种沉积岩丘陵, 如红土丘陵、黄土梁峁丘陵等;按成因又可以分为:构造丘陵、剥蚀-夷平丘 陵 、火山丘陵、风成沙丘丘陵、荒漠丘陵、岩溶丘陵及冻土丘陵等;按分布 位臵可分为:山间丘陵、山前丘陵、平原丘陵,在洋底,称为海洋丘陵等。 丘陵地区,尤其是靠近山地与平原之间的丘陵地区,往往由于山前地下水与 地表水由山地供给而水量丰富,自古就是人类依山傍水,防洪、农耕的重要 栖息之地,也是果树林带丰产之地。因其风景别致,可辟为旅游胜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