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曲家:C. 格凡斯●作品名称:《帕凡管风琴曲》作品分析和感想:这首管风琴曲沿袭了中世纪音乐的传统特点。
①庄严肃穆;②在风格和表演方面与声乐曲息息相关。
乐器可以用来重迭或取代世俗的和宗教的复调作品中的人声。
【巴洛克时期】1作曲家:J.S. BachJ.S. Bach的创作风格: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壮、广阔、内在,充满了18世纪上半叶德国现实生活的气息。
巴赫一生的主要功绩:第一,把音乐从宗教附属品的位置上解放了出来,使之平民化。
音乐不总是歌颂上帝,也歌唱平凡的生命。
第二,他把复调音乐发展成主调音乐,大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第三,他确立了键盘乐器十二平均律原则。
第四,除了声乐作品外,巴赫奠定了现代西洋音乐几乎所有作品样式的体例基础。
因此巴赫被后世尊称为“西方音乐之父”。
●作品名称:《小前奏曲与赋格之五》作品分析和感想:《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巴赫键盘音乐中最伟大的作品,是巴赫音乐创作的峰巅。
这首《小前奏曲与赋格之五》正是其中之一。
平均律是欧洲音乐的基本律制。
巴赫以《平均律钢琴曲集》首次为平均律的创作竖立典范,影响极为深远。
这套曲集是钢琴文献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被世人称为钢琴音乐的《旧约》。
这首《小前奏曲与赋格之五》中前奏曲为单一音型的无休止进行,背景是四声部和声。
赋格曲为四声部,类似亨德尔风格的主题。
充分拓展了D大调的音乐内涵,表现和旋律之间的关系充满手法上的变化,使人回味无穷。
●作品名称:《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作品分析和感想:巴赫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一般在国外万圣节经常能够听到。
《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原为管风琴曲,是巴赫青年时代的代表作之一,后改编为管弦乐曲和钢琴曲。
乐曲采用了d小调,4/4拍。
乐曲具有雄伟的戏剧情节和华丽的技巧,是一首高雅,雄浑,底蕴丰厚的乐曲。
在作品旋律中,巴赫已大胆地投入了他那敢于独领风骚的,具有一定叛逆精神的音乐,使人们耳目一新。
由下行旋律组成的慢板的引子饱满而有力,为全曲宏伟的气势作了渲染和铺垫;然后,乐曲奏出音响宏大的和弦,接着呈现出托卡塔主题,带有戏剧性的成分;在托卡塔主题结束后,乐曲在上声部出现赋格主题,采用与引子部分相同的音乐素材;随后,赋格主题移至低声部呈示,前后反复出现八次,音乐情绪逐步高涨;最后,乐曲再现托卡塔部分,以气势雄伟的尾声结束。
1作曲家:贝多芬贝多芬的创作风格:贝多芬的创作构思宽广、形象宏伟、感情深邃、对比鲜明。
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
他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而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既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
贝多芬的音乐反映当时人民群众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
所以它的音乐总是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直到现在仍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
●作品名称:《热情》奏鸣曲作品分析和感想:这首奏鸣曲充满斗争的激情和强烈的戏剧性,是一首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作品,对后世作曲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首奏鸣曲是在贝多芬成熟时期创作的,它表现了深刻的悲剧性,激烈的矛盾冲突和顽强的斗争精神,这在贝多芬比这部作品早的,以及前人的同类体裁作品中都是非常罕见的。
另一方面,贝多芬的这首《热情》奏鸣曲不仅仅反映了革命时期人民反抗的英勇精神,也反映了作者自己反抗命运压迫的不屈精神。
贝多芬的生命里存在着残酷的魔鬼,他撕扯着他的生命,压迫他,困扰他。
然而,贝多芬在命运面前不曾低头,他写下《热情》奏鸣曲就是在向命运的魔鬼宣战,表明他不合作的态度,表明他永远要向残酷的命运斗争的雄心。
所以,《热情》奏鸣曲既是贝多芬顺应时代潮流写给革命群众的革命动员信,也是表达自己顽强信念的誓言书。
●作品名称:《月光》奏鸣曲作品分析和感想:这部作品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那支叹息的主题融入了他的耳聋疾患,忧郁的思绪。
而第二乐章表现了那种回忆的甜梦,也像憧憬未来的蓝图。
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
而这部作品最美丽的,便是第一乐章,让人想起月光。
第一乐章情感的表现极其丰富,有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诵,也有阴暗的预感。
第二乐章以迥然不同的轻快表情将第一乐章的沉思默想和第三乐章的紧张气氛衔接地非常完美,好像是瞬息间留下的温存的微笑。
第三乐章有热情不可遏制的沸腾和煽动性,又有从心底里发出来的申诉。
在尾声中,沸腾的热情达到顶点时,突然沉寂下来,但汹涌澎湃的心情并没有就此平静。
●作品名称:《悲怆》奏鸣曲作品分析和感想:本曲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
开头是一段相当长的充满悲怆情绪的极缓板,后转为快板,依旧悲怆的旋律中透露出一丝坚定。
重板的引子充满古希腊式的悲剧气氛,雄辩的语调具有巨人的气概,绝无儿女情长似的缠绵悱恻,对命运的激愤之情和身处绝境却刚毅不屈的气度使听者热血沸腾。
第二乐章是极为优雅的慢板音乐,馨而虔敬,如同抒情的无词歌曲。
第三乐章主题与第一乐章主题动机有相通之处,优美的旋律中带有欠稳定的游移情绪,似乎处于一种徘徊不定的心态之中。
一开头便是如雨珠倾泻而下的连奏,主部主题洋溢着青春的明快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而在欢笑的背后,是微微的不安和骚动。
大调的副部主题虽然明朗,却也以急速的运动暗示着心态的不稳定。
插部以一种宣言式的坚定语调表达了真正坚强稳定的意志。
这个乐章的好几个段落都有贝多芬惯用的“签名式”结尾,让人领略到作曲家的自信和潇洒。
2作曲家:莫扎特莫扎特的创作风格:作为18世纪末时的欧洲作曲家,莫扎特的音乐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尤其是体现在歌剧作品中的市民阶层的思想,无疑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
莫扎特赋予音乐以歌唱优美欢乐性,然而,其中又深合着悲伤,这正反映了莫扎特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莫扎特勇敢于反抗精神上遭受的苦难,宁愿贫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
但在他的音乐中,从那充满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的背后,往往还是可以感觉得到一种痛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
●作品名称:《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作品分析和感想:创作这首奏鸣曲的一年莫扎特与大主教决裂,成为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自由音乐家。
对比原则为主的古典奏鸣曲、个性丰富的音乐织体(阿尔贝梯低音,装饰音,华彩乐句,复调因素)、歌唱性的旋律特征(歌剧性,歌唱性,装饰性:装饰音是莫扎特音乐旋律的一个主要特征)、多样化的声部关系、具有交响性的双钢琴音乐。
●作品名称:《kv330》作品分析和感想:这首奏鸣曲简单中更具表现力,内容也很丰富,细腻玲珑,乐句造型精美,文雅而富有深度,每一小节得音乐都跃然而出,步伐自然,充满说服力,并且具有浓厚的法国风味。
此曲分为三个乐章,描述了莫扎特本人在巴黎的心境,也许还包括焦急地等待阿卢西亚的回信。
梦幻般的迷恋,甜蜜的痛苦,充满预感的忧虑,这一切是编织这首奏鸣曲一幅感人的灵魂图画。
第一乐章十分明亮,欢快,依然是纯粹莫扎特式的热情和甜美,洋溢着法国和波兰舞曲的节奏,音乐语言抑扬顿挫,环环紧扣,充满众多的乐思,它的清新和活泼特别感到无比亲切,具有一种相当典雅的温柔,质朴的外形与怡静的内涵非常相称,自然纯真而不流于浮华,一点也看不出他在灵魂深处早已笼罩的阴影。
令人赞叹的慢乐章仿佛就是一首咏叹调,从法国风味的舞曲节奏里面透漏出一丝悲伤和压抑,隐约地闪现了更精致和更敏感的莫扎特式风格,每每扣人心弦。
开头的主题写的极为细腻,有着淡淡地感伤和无奈,三段中部采用小调,使前面忧郁的气氛变得浓厚起来,但依然透着几缕柔和的光线。
俏皮而欢愉的末乐章则再一次建筑于奏鸣曲式之上,乐章活泼幽默的后面隐藏着一股怀旧的情绪,全乐章是用统一的素材求得对比,音乐充满活力,具有法国轻快,优雅的(Gallant style),表达情绪直接而又条理,活泼跳跃,轻松幽默。
每一个音符均散发着丰富的感染力。
【浪漫主义时期】该时代音乐大致风格:①对音响、音色的追求。
浪漫主义时期讲求音响的丰满、和谐、充实、舒适;而且要求色彩性强,无论乐器还是人声,都追求新的音色。
在这一方面,浪漫主义作曲家重视音乐与文学、绘画、戏剧等姐妹艺术的结合②旋律:更加突出旋律的重要地位。
旋律的歌唱性、抒情性成了十九世纪浪漫风格的重要特点。
浪漫时期的旋律结构与古典时期有所不同。
古典时期较多为平均、平衡、闭合,以进为主,若有隔音跳进或大跳,均要与其反向的级进进行相平衡,形成“拱型”结构,而浪漫风格的旋律则为了表情的需要,喜欢使用大跳音程,常常是六七度,甚至四个八度的大跳和许多增减音程的跳进。
为了在乐曲中进行充分的展开,浪漫风格的主题旋律本身包含多种变化的可能性。
后期浪漫主义音乐的动机继承了贝多芬的传统,具有动力性和对比性。
其器乐作品的旋律带有交响性的紧张度。
另外,采用它的旋律经常采用或模仿民族舞蹈的曲调和民间音乐的特点,构成不规则的句法或大小调音节交替等。
③节奏:较古典时期自由了一些。
最常见的是交叉节奏的使用。
快速不规则的音响与稳定节拍的结合,以及两个或更多节奏型的同时使用等,都是这个时期节奏的特点。
④和声调性: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中,和声的发展和变化十分突出。
通过调性上、音区上、和声上、的色彩性变化来刻画音乐形象,刻画个人心理状态的发展,这种力求多方面地刻画一个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正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富有特征的表现手法之一。
古典时期不大使用不协和和弦,假使使用,也大多以功能的方式出现,如增强属主的紧张度,或在转调中使用。
但浪漫主义作曲家却经常使用变化音及色彩和声。
他们把不协和和弦提高到了协和的地位。
浪漫主义时期还开始在三和弦的基础上,用三度叠置构成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等。
后期则采用多种方式写出持续和弦,造成乐曲更强渴望的、寻求解决的效果。
在调性上,浪漫主义广泛使用十二个调,同时小调的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提供了自由运用变化音的可能性,也使音乐具有了戏剧性。
当时这个时期,仍然以主调为主,但复调也占重要位置,音乐有了和谐丰满、戏剧性强等特点。
⑤情感主题:民族性、民主性;人民性;抒情性;幻想性;新精神。
1作曲家:肖邦肖邦的创作风格:①具有浓厚的波兰民族风格;②钢琴音乐中声乐性和器乐性完美的结合;③音乐既具有同古典传统有深刻联系的严谨完整的艺术形式又敢于大胆突破传统,进行创新;④旋律有高度的感情表现力,极富于个性,和声语言新颖大胆,钢琴织体细腻而富于色彩。
●作品名称:《“雨滴”降D大调前奏曲》作品分析和感想:肖邦在这首前奏曲中,形象化地使用了一个固定的单音,它伴以单调的节奏型,好象是对有节奏的雨滴声的描绘。
这首前奏曲的音乐形象虽然比较单一,但它仍然有许多细腻的变化。
乐曲的开始部分十分抒情,歌唱性的旋律伴随着悠悠自如的“雨滴”声,仿佛是从朦胧的雨中传来的田园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