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隶、异、奇、利、扳、文理、稍稍、宾客、环谒、泯然”等,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
2.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能力目标1.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3.揣摩本文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德育目标1.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王安石的人才观。
2.通过学习本文,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人的知识才能并非一成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作用。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知识。
2.理解本文中方仲永五岁能诗,但到二十岁却“泯然众人”这一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并能作出评价。
2.了解说理散文中的叙事技巧。
教学方法1.文言文八步教学法。
初读课文,正音正字;复读课文,读清句读;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评读课文,自主评价作者的观点;品读课文,探究文章美点,体味其妙处;背读课文,延读原文,深化课堂所学知识,拓展视野。
2.讨论法。
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通过生生互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大胆发表意见,倾听他人看法,学会思考,学会倾听,学会与人交流。
3.竞赛法。
适合年龄特点,在竞赛中激发他们的赶超意识。
4.美点寻踪法。
教序设计思路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讲明的道理。
悟读课文,引导学生自主评价作者的观点;品读课文,探究文章的美点,体味其独特的艺术效果;背诵课文;延伸阅读,转化课内所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些话语都讲的是一个道理,即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今天我们学习的方仲永就是其中一例。
设计(二):以王安石的文史佳话导人(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推敲等)。
设计(三):天才,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卡莱尔也说过“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努力”。
世上没有绝对的天才,只有勤劳、不懈追求的普通凡人。
今天,我们学习《伤仲永》,看看王安石为何“伤”仲永呢?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
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仁宗庆历进士。
王安石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随着父亲宦游南北,到过许多地方,所以对当时社会有一定的认识。
王安石不像一般士大夫那样,热衷于追求个人名利,而是要在经国治民方面作出些成绩。
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
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
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
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
熙宁七年辞退。
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
王安石的政论文,不论长篇还是短制,结构都很严谨,主意超卓,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只用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刘熙载《艺概·文概》),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
三、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把握文意1.初读课文,准确认读。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
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
多媒体显示:隶(lì) 扳(pān) 谒(yè)泯(mǐn) 称(chèn) 卒(zú)请一名学生认读并领读。
2.复读课文,读清句读。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多媒体显示:(1)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余闻之也/久。
3.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把学生分为两大组,展开小组竞赛,共分3轮竞答:第一轮翻译课文,第二轮认读课文,第三轮文言知识大评比。
每一轮比赛底分均为100分,每发现一处错误扣5分,扣完即止。
第一轮:翻译课文每组每次选一名代表,口头翻译课文。
第一段由第一小组选代表翻译,本组成员补充,第二小组成员质疑、评价。
第2段由第二小组选代表翻译,本组成员补充,第一小组成员质疑、评价。
第三段再由第一小组第二名代表翻译,依次类推。
第二轮:认读课文多媒体显示: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求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这是一段尚未标点的文章,由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认读。
先从第二小组开始,比赛方法同上,两组选代表交错认读。
第三轮:文言知识大评比多媒体显示:(1)解释带点的字。
①世隶耕②未尝识书具③并自为其名④指物作诗立就⑤稍稍宾客其父⑥或以钱币求之⑦环谒于邑人⑧不能称前时之闻⑨泯然众人矣⑩受之于天⑾贤于材人远矣⑿得为众人而已耶(2)一词多义。
其其诗以养父母其文理皆可观者父利其然其受之天如此其贤也彼其受之天之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传一乡秀才观之以钱币求之余闻之也久不能称前时之闻受之天于谒于邑人于舅家见之贤于材人远矣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3)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宾客其父父利其然伤仲永父异焉(4)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得为众人而已耶?每一道测试题的单数题由第一小组代表完成,双数题由第二小组代表完成。
如有困难,教师点拨。
仲裁权归教师。
明确:(1)①属于②曾经③题上④完成⑤渐渐⑥有的(人) ⑦四处拜访⑧相当⑨完全⑩承受⑾胜过⑿能够(2)其:①他的,指方仲永的②代方仲永写的诗③这样④他⑤他的⑥他之:①代“书具”②代“仲永”③代“仲永写的诗”④代“仲永的诗”⑤“方仲永很有才这件事”⑥结构助词“的”⑦调节音节,无意义于:①引出对象②在③表示比较④介词,从(3)奇:对……感到惊奇宾客:把……当作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利:认为……有利伤:为……哀伤异:对……感到惊异(诧异)(4)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4.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
教师设计相关题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多媒体显示:(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用意何在?(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自由发言。
明确:(1)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
“闻”和“见”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
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方仲水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才能衰退。
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
详略处理,有力突出文章主旨,体现“伤”的含义。
(2)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
从道理上讲,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四、学生齐读课文两遍,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五、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并背诵。
课外收集被人誉称为“天才”的例子,探究他们的成长奥妙。
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一、学生齐读课文二、悟读课文,自主评价作者的观点教师提问: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课文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请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角度.观点要鲜明,要有理有据,思路要清楚,语言要简练。
学生自由发言。
生l:人们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后天的教育、学习。
从客观上讲,发现人才是重要的,但培养人才更为重要。
确实应该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培养。
青少年高科技犯罪(电脑黑客)带给我们的思考应该是深刻的。
生2:后天教育对一个人能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但仅有后天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人自身的努力,即勤奋。
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把,勤奋即成功,看古今中外,凡有建树者,在其历史的每一页上,无不都用辛勤的汗水写着一个闪光的大字——“勤”,如马克思,辛苦40年写就《资本论》;司马迁,足遍天下,写就《史记》;歌德,耗时58年,著有《浮士德》;数学家陈景润,通宵达旦研究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上海女青年曹南薇,十年如一日终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生3:我们应该为天才的成长营造怎样的环境?文中邑人惊奇于方仲永的天才,因此,对他“世隶耕”的父亲的态度也有了转变,“宾客其父”。
仲永的父亲呢,“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是世人的吹捧扼杀了仲永的才能。
这让我想起了时下走红的少年作家群体,轰动2000年的“韩寒现象”。
该如何看待“少年作家”这一现象?该为他们的成长营造一个怎样的环境?有人认为这是一个自信而有才情的文坛新生代,天赋才情勤勉劳作是他们成功的最要紧的因素;有人劝勉他们不要因才高而迷失自我;有人认为对待少年天才应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捧杀,要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切实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