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怒汉》
关键词:
平凡,责任,法律,争论
12个人,12个来自社会各界,有着不同经历,有着不同地位的人,他们被公民的义务召唤到美国的法庭,组成了一个名叫“陪审团”的神圣组织。
他们的任务是,决定一个美国公民的生死,这是12个没有任何交集的人,正如影片末尾的片段一样,他们分道扬镳,各自去过各自的生活,彼此不想干涉,再无往来,这就是美国,高度的自由化社会所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或者说是隔膜,但是在会议的一个小时里,12个被以集体主义标榜的中国人视为个体主体泛滥的美国公民,却愿意为了一个和自己毫不相干的人的姓名而争吵,愤怒,只是因为陪审团一天三美元的补偿吗?
当然不是,广告公司的那名策划员正在酝酿一个新的营销计划,一个失去儿子的父亲正在为行将破裂的父子关系而挠头,那名忙碌的建筑师,等着看球赛的业务员,身体状况不佳的老人,积极也好,被迫也罢,12个平凡人负责任的思考着,并因为过分负责而愤怒,争论,知道艰难的达成一致。
影片的名字是12个愤怒的男人,我们直接翻译为12怒汉,我曾经想,法律是理性的产物,为什么要有愤怒?后来我在这部片子中找到了感觉,大陆法系是由专业的法官,检察官,律师来进行的庭审,可是英美法系却要把判断的权力交给12个根本不了解法律,也不从事法律工作的陪审员,这些人没有法律人的理性,只有平常人的愤怒,但是,正是这高尚的愤怒超越了法律人的冷漠和麻木。
法官需要不需要对正义抗热的激情?检察官需不需要对邪恶拍案而起的愤怒?律师需不需要对公民潸然泪下的同情?法律需要理性,但是法律必须尊重人性,人因为不理性而沦为禽兽,人因为只有理性而变成机器,而我坚持认为。
在低级的禽兽都比在精密的机器高级,因为前者知道疼痛,至少如此。
长期的法律工作,形形色色的事件,使我们的法律人变得越来越麻木,就像医疗工作者面临生老病死一样的麻木,我们对于不公是否还会出于感情的愤怒?我们对于不幸是否还会发自肺腑的同情?而如果法律人失却了这些热情,只剩下了干瘪的法学理论和僵硬的法律条文,我们又和流水线上的工人有何差别?工人有权利麻木的对待产品,我们却没有权力麻木的对待我们的同类。
12个愤怒的陪审员们,因为一个18岁的孩子是否杀了自己的父亲,或者说,是否一定杀死了自己的父亲而争论,歇斯底里,局面甚至有时失控,指责,谩骂,都有,这哪有中国法庭的有秩序?可是,这种混乱本身就是一种秩序,而且这种秩序超越了感性上的一致,而上升到了理性上的对普世价值的追求。
面对这样的“以情感代替法律”的局面,如何让这些决定别人命运的陪审员们真正运用法律的理性来思考和判断?这时,还是要依赖普通人的常识,一种大家在
生活经验中形成的共同的感受。
这种感受是人类社会维持的纽带。
在这个时候,大家心目中的正义和良知起作用了。
这种正义和良知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和法律契合的部分。
实际上,自从双方开始对立、辩论开始进行,局势就已经向理性的方面扭转,至少大家已不得不以严肃的态度来看待法律,而不再是“玩游戏”、“听故事”。
在这个时候,你的情感偏见必须受到别人的质问,因为他们是和你同等地位的人,现在在履行着与你同样的陪审员的职责。
所以,当你说无论事实如何那个男孩就是该杀,你敢承认自己是刽子手吗?当你说穷小子都是天生罪犯时,别忘了陪审员中就有做清洁工的人;当你把别人的命运当成儿戏,你必须面对旁人逼视的眼睛。
这是一个拷问的过程。
还是我们曾经说过的那个命题:审判别人的同时也在审判自己。
论辩的紧张、交锋的激烈,恰好说明他们在郑重其事地担当法律的角色,他们虽然以前各有其事,但现在不再为了自己的事而随大流;他们开始认真对待而不是应付差事;他们需要说服别人和被别人所说服,而不是草率作出决定,他们是经过长时间“愤怒的”争吵后才表决的。
这也许是一个两难。
我们当然需要真相,但如果由于人类本身局限性,真相不可能完全显现,甚至完全可能遭受曲解,这时候怎么办?我们只有选择,作出在一种制度安排之下可能的选择。
正如那个坚决质疑的陪审员所说:“排除偏见并不容易,每遇到一宗案件,要揭露真相并非易事。
我不清楚事情的真相,也许没有人知道,我只想为清白者辩护。
我们所讨论的各种可能,也许是错误的;也许我们使有罪的人消遥法外,我不敢肯定。
也许有人可以做到。
但我们有合理的质疑,这对法律十分重要。
”
孩子和父亲的关系一度紧张,孩子前科累累,参与过抢劫,打架,有人证明他买的水果刀和插在父亲胸膛上的一样,一个老人听见了这个孩子对父亲大汉,我要杀了你,而后一秒钟后就听到碰的一声倒地的声音,孩子跑了出来,一个太太甚至作证她目睹了孩子将刀子插入父亲胸膛的经过。
这无可置疑,检控官尖锐举证,辩护律师消极应对,11个陪审员毫不犹豫的
认为孩子应该上电椅,只有一个人例外,他终于道出了自己对此的心声:“我们的责任重大,我们拥有伟大的民主。
我们被认可和信任为真正无辜的人洗脱嫌疑。
我们拥有权力。
这是我们强大的原因。
”由此,我们才有可能审视这个制度所具有的好处和缺陷。
正如那个坚强的陪审员所说,“普通人也会犯错误。
”所以这个制度也许是比较脆弱的,脆弱得就像人的生命一样;但这个制度无疑也是强大的,因为它是人类为了更好保卫自身、为了延续自己生命而创造出来的,它捍卫了人类基本的自由和权利、捍卫了神圣的尊严和价值。
于是看似无关痛痒的怀疑被一个个拿出来,直到摧毁了看似严密的证据链,直到摧毁了11个本来认为有罪的陪审员的意志,11:1,11个认为有罪的人和这个1个认为无罪的陪审员进行着艰难的争论。
孩子的买的刀的确和插在父亲胸膛上的一样,但是这又怎么样,这把刀在那个
街区很容易买到?一个陪审员拿出了自己买的一模一样的刀。
孩子说杀了父亲,就表明他一定企图那么做吗?一个愤怒的陪审员甚至在争论激烈时也对一个陪审员说了那样的话,那名陪审员反问,你真的是实话吗?
那个老人在出庭时步履缓慢,他如何在15妙内跑到楼下的?他是个孤独的人,他是否可能想为了这个案子儿辈关注,所以谎称自己听见了?
案发时一辆电车呼啸而过,人们是否能听清楚别人在说什么,或者确定是谁说的?
那个女士鼻子上有个深印,这可能是眼镜的痕迹,一个躺在床上的人可能已经摘了眼镜,一个摘了眼镜的近视患者如何看得清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些疑问可能都不曾发生,甚至发生的微乎其微,打算,这些低概率的怀疑,却最终使12个人一致同意,孩子无罪!
喜欢影片的结尾。
在一场惊心动魄的辩论之后,案件结束了。
雨过天晴了,这些以前素昧平生的陪审员走出法院大门,分道扬镳,各谋自己以后的平静生活。
他们彼此仍然不知道对方什么名字。
影片的最后才依次现出每个人的脸部特写以及他们各自的名字。
这真正让人感觉到,他们的确是平凡、普通甚至渺小的一群,不是什么英雄,但他们无疑又是这个制度最伟大最坚实的支撑者。
他们是一批醒着的人。
参考文献:
法律和法律推理导论史蒂文.J伯顿著,张志铭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