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横渠四句(冯友兰)ppt课件
横渠四句(冯友兰)ppt课件
处”。 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
精选ppt
7
金庸的人生四境界
金庸同样对人生有过层次境界的划 分,他明写武学上的成就,实际上巧 妙地点出了人生的境界:
第一层 手执宝剑,所向披靡。 第二层 手执轻剑,举轻若重。 第三层 手执重剑,举重若轻。 第四层 手执木剑,无需兵刃。
精选ppt
8
金庸笔下那些使着奇奇怪怪兵刃的人,多数不是一流高手。比如 《天龙八部》里的南海鳄神,再比如李莫愁,都不是一流高手。一个 没有出场的大侠叫独孤求败是真正的一流高手,他的武功包含了武功 的几层境界:
冯友兰认为,一个人能这样做了 ,就达到了做人的最高境界。
精选ppt
3
有关张载
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 家。字子厚。凤翔郿县(属今陕西 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 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张 载为自己哲学所确立的基本宗旨, 亦是张载哲学的大纲。
精选ppt
精选ppt
5
学术著作
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 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 “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学的价 值。
40年代写《新理学》、《新事论》、 《新世训》等,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 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论著 编为《三松党全集》。
精选ppt
6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描述了人生的三种境 界: 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然。
精选ppt
11
一名儿童趴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一名昆虫学 家也同样地俯伏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 解说:显然,儿童是顺着本能做事,对 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属于自然境界,而昆虫学家 则是在进行观察和研究,是在为社会的利益做事, 属于道德境界。
精选ppt
12
一名房产商在建造一楼群时对部下说:“等楼群 完工后,希望大家能记住是我把原来的一块荒地变成了一群 高楼。”另一名房产商也在建造一楼群,他对部下说:“等 楼群完工后,希望大家能为一块荒地变成了一处景观而感到 高兴。”
第三阶段,改用一把重剑,重剑无锋,举重若轻,功夫又进了一 层。
第四阶段, 他用一把木剑,没有刃,不能伤人。但说明他已经不 用兵刃,达到无剑伤人,无招胜有招的程度了。武功练到大成,不依 赖于外物,什么东西都是他的兵刃,飞花摘叶,皆可伤人。这绝不仅 仅是武功的境界,其实它是人生的境界。。
精选ppt
9
冯友兰认为人生境界有四种: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概括“横渠四句” 的意义并逐句阐述其内涵。【分析问题】
第三部分(第5—9自然段):指出只有儒家所说 的“圣人”才是最合于人的标准,才能肩负起天 地赋予人的神圣使命。【总结问题】
精选ppt
14
为天地立心
为天地立心,“天”也就是“天地之间”的意思, “为天地立心”是指为社会建立一套以道德伦理 为核心的精神价值系统。 即是要我们端端正正 地做一个真正的人,大写的人。正如教育家陶行 知所说:“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精选ppt
15
为生民立命
为生民立命:信宗教的人把万事寄托于“主”,而
儒家将命与义合而为一,将外在必然与内在当然统一 结合起来,将天与人、顺应自然与自强进取结合起来。
一个人果能如此,他就可以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条 件下,都能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安宁。这也可以看作是 张载为万千生灵所构建的精神家园,所确立的灵魂的 归宿。
精选ppt
10
放牛娃的人生
有一则公益广告,讲述的是山区放牛娃的人生。 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个放牛娃,记者便和放牛娃有 了一段对话。 记者:你为什么放牛? 放牛娃:卖钱。 记者:卖了钱干什么? 放牛娃:娶媳妇。 记者问:娶了媳妇? 放牛娃:生娃。 记者:生了娃呢?
放牛娃:放牛。 解说:这就是人生的自然境界。
解说:
第一个房产商是功利境界,而第二个则是道德境界,尽 管他们的语言表达仅有细微的差别。这就是“不同的人可能 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 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
精选ppt
13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说“横渠四句”是北 宋哲学家张载的四句话。引出下文关于四句话的 具体解说。【提出问题】
2003年12月11日时任国务 院总理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 发表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 一文的演讲时曾引用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 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 世开太平”
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怀和我 中华pt
1
精选ppt
2
横渠四句
释义: 为人类社会创造历史文化,
为老百姓谋取幸福,为以往的圣人传 承发扬他们已经中断了的学问,为后 代万世开创太平天下。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 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 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 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 界,最后是天地境界。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 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 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 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4
作者简介
冯友兰(1895—1990),中国现代哲学 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 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 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 京大学等哲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 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 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等职务, 并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 委员。他除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外,还 撰写了大量哲学与哲学史著作。
第一阶段,他年轻的时候,使用一把非常锐利的宝剑。所向披靡, 削铁如泥。这代表一种少年气盛的境界,见谁跟谁过招。这和大多数 人年轻时候大体差不多,喜欢跟别人辩论,显示自己的学问,以打败 别人为荣。其实,那是一种不成熟,幼稚的表现。
第二阶段是一把轻剑,功夫长了,可以干一番大事业了。仿佛人 到中年,沉稳了,又有创一番大业的决心与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