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必修3单元测试试题: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1 / 8历 史第Ⅰ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南宋有学者指出,“纸、笔不始于蔡伦、蒙恬……但蒙、蔡所造,精工于前世,则有之,谓纸笔始此二人则不可也。
”材料观点A .改变了纸的出现时间B .证明中国最早发明了纸C .肯定了蔡伦对纸的贡献D .说明了纸和笔同时产生 2.目前已辩识的甲骨文单字约占已发现的五分之一,其中象形字占可识字数的37%,会意字和指事字约占40%,形声字约占20%,假借字和转注字仅占3%以下。
据此可知,甲骨文 A .已形成比较成熟的文字体系 B .真实反映了商代的历史状况 C .直接影响了当今汉字的使用 D .植根于久远的文化传统之中3.据《宋史·兵记》记载:公元970年兵部令史冯继升进火箭法;公元1000年,士兵出身的唐福向宋朝廷献出了他制作的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火器;1002年,冀州团练使石普也制成了火箭、火球等火器,并做了表演。
材料表明 A .人类已告别冷兵器时代 B .火药武器已经用于战争 C .火药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D .宋以火药推动武器变革 4.唐代高僧玄奘于访问印度回国后,曾“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方,每岁五驮无余”。
宋代虽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术。
材料可用来说明A .活字印刷术进步明显B .唐宋印刷术逐渐外传C .唐代更注重改进技术D .雕版印刷术影响深远5.刘邦称赞其谋士张良能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杜甫称赞诸葛亮“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材料表明古代中国的数学 A .植根于悠久的历史传统 B .与军事有着密切联系 C .对战争成败有决定作用 D .助推了战争形态的改变 6.元朝统一后,所沿用的700年前的历法存在较大误差,不能有效指导农业生产,元世祖决定修改历法,并派郭守敬主持立法编纂工作,郭守敬等经过数年努力,编纂出《授时历》与现行公历的运行相差仅26秒。
由此可以推知A .新历法主要用于服务农业生产B .新历法汲取了古历法编纂经验C .政府负有推动科技进步的重任D .政府重视可有效推动科技进步 7.古代农业科技著作《齐民要术》认为,潮湿温暖的低地种谷子,要选用茎秆柔弱、生长茂盛的,风大霜重的山地种谷子要选茎秆坚实的。
材料强调了农业生产要A .因时制宜B .因地制宜C .积累经验D .善于观察8.传统的中医学不仅把人放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整体中去剖析,而且始终把人当作有机整体来辩证论治。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医学A .具有实用性的特点B .注重整体性的研究C .讲究“天人合一”D .注重总结经验教训 9.春秋战国以后,一向被称为南蛮的楚国日益强大。
它在问鼎中原、争霸诸侯的过程中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孕育了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和楚辞这样异彩纷呈的伟大诗篇。
材料表明A .文化发展离不开各地域的融合B .楚辞改变了中国南北文化走向C .楚辞具有南北文化融合的痕迹D .浪漫主义是楚国文化的主旋律 10.汉武帝时期,国家扩大了乐府机构,并加强了对民间信息的采集。
这个时期,《十五从军征》、《病妇行》等反映民间疾苦的作品得以上达天听,对于统治者制定与民休息的政策起到了积极作用。
这表明乐府诗A .较大制约了统治者的暴政B .成为官府体察民情的主渠道C.其盛行助推了汉赋的繁荣D.助推了当时社会矛盾的缓和11.诗圣杜甫在成都居住期间,筑草堂于浣花溪上。
此后尽管“朝代有更迭,草堂有损坏”,但“屡毁屡复兴,长命无绝衰”。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杜诗A.充满了瑰丽的想象B.阅读对象多是平民C.具有旺盛的生命力D.革新了当时的诗风12.辛弃疾一生有坚定的抗金信念,然而由于不被统治者重视,他力求从抑郁中解脱,其词表现出追慕庄周、寄情山水的倾向。
材料可用来说明A.辛词创作日趋消极出世B.词作与时势有密切关系C.政治失意导致词风转型D.辛词对抗金有重大影响13.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因而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
材料反映出A.政府的文人歧视阻碍了元曲发展B.社会环境对元曲特色有重要影响C.元曲旨在反抗政府对文人的歧视D.元曲沉重打击了元代的阶层歧视14.在元杂剧中,“女角多用小画扇,大臣儒士帮闲多用中型扇,武臣大面黑头等则用白竹骨大扇”。
材料反映出“扇”A.在元朝时风格逐渐定型B.成为元杂剧的主要道具C.改变了元杂剧发展方向D.被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15.《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还经历了宝象、乌鸡等九个人间国家的妖怪横行,这里“文也不贤,武也不良,国君也不是有道”,但这些妖怪一一都孙悟空降服。
由材料可知,该小说所蕴含的政治理想是A.正本清源,匡国救民B.趋利避害,顺势而为C.超然物外,消极避世D.严刑峻法,惩恶扬善16.从《诗经》“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到元曲“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再到小说西游记中“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语言表述。
由此可以推知古代中国文学A.日益呈现通俗化趋势B.平民渐称为阅读主体C.推动了民间教育普及D.更注重创作的娱乐性17.有人认为,“篆”代表了远古时期的人们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感,所以篆字图形犹如天上的星辰;隶书则代表了人开始进入了自身的生存环境,对大地广袤的思考;而楷书出现的时期就是被认为人类自身开始觉醒的时期。
其意在说明A.中国书法具有天人感应的精神B.字体演变助推了自然科学发展C.社会进步推动了人文精神发展D.书法进步须借助对哲学的反思18.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指出:秦书有八体,曰: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
秦朝书法八体的出现A.实现了汉字由繁到简的变迁B.改变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C.反映了政府对书同文的关切D.助推了不同书法流派的发展19.北宋米芾在点评怀素的书法时指出,其如“壮士拔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即中正)由此可知怀素的书法A.形态自如,用笔细腻B.形式婉约,意境悠远C.张扬个性,兼顾法度D.章法自然,笔法随心20.唐代韩晃《田家风俗图》、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南宋左建《农家迎妇图》、南宋朱光普《村田乐事图》南宋李嵩《货郎图》等,均为一代名作。
对以上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A.风俗画出现于唐朝B.唐宋绘画趋于世俗C.经济突破市坊限制D.商品经济走向农村2019-2020学年人教版必修3单元测试试题: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3 / 821.唐代画家张延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能书者皆能画”。
赵孟頫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他们二人共同关注的是 A .浓妆淡抹的山水画 B .入木三分的人物画 C .注重民俗的风俗画 D .意境深远的文人画22.戏台上有一副对联是:你一枪、我一刀,杀人不死;轿上来、马上去,非走不行。
材料可用来说明戏剧表演具有A .程式性B .虚拟性C .逼真性D .夸张性 23.徐州地方戏曲初称“太平歌”。
明清时期,微山湖一带的铜山、利国、季堡、厉湾等经常停泊由南方往京城漕运粮食的船只,船上有很多会唱南方小调的人,当地农民耳濡目染渐渐地学会哼唱,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新的地方戏曲形式“丁丁腔”。
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合理的是A .政府的文化政策较为宽松B .文化融合须借助经济交流C .丁丁腔适应了市民文化需求D .商运促进了南北文化融合 24.清廷首先从政治标准出发,对民间戏曲进行干预,为了禁唱词曲,清廷曾颁布过无数次法令;同时,清政府尤其是在乾隆后期又召集民间不同的戏班进宫演唱,供他享乐。
清朝对宫廷音乐的犹豫不决的态度 A .客观上为京剧产生提供了空间 B .使京剧艺术带有强烈的阶级性 C .改变了戏曲的教化和娱乐功能 D .使京剧在当时具有雅俗共赏性第II 卷本卷包括两大题,共计52分。
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分)材料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继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具有划时代的印刷技术进步。
雕版印刷有的因刻成年份久远,或因印刷施墨不均,或遭风吹日晒常会出现断裂现象。
再印刷时开裂处不着墨,出现短板现象。
活字印刷术不同,印完后,印版即可拆散,如需重新印刷,即行再版,所以不会出现雕版书那样的现象。
——摘编自邱成英《古籍活字本特征及价值浅谈》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
(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分)材料一 宋仁宗时,北宋经济文化出现全面发展的兴盛期。
这一时期,即使是“奉旨填词”极具反叛意识的柳永词其实也是在抒写觉醒的市民意识的同时并为“盛世之黼藻(修饰,使臻完美)”。
羁旅行役及被贬远放的题材在宋词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这些词中都无一例外的表现出士子们对帝京的恋恋不能忘情。
随着儒家诗教地位的巩固,直白的感情流露被视为淫荡和粗鄙,词人动辄受到志为情役、有失雅正的訾议,但从这种抨击的反面,可以看到宋词的主流倾向,仍然是如词论家谭献所说:“惩一而劝百”、“曲终而奏雅”。
——摘编自孙虹《词风嬗变与文学思潮关系研究——以宋词为例》材料二 宋代在商品经济浪潮的推动之下,城市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公共娱乐空间得到了巨大的拓展。
城市格局与商业经济互为因果的发展给士人心态带来了深刻影响。
宋代词人对园池园囿、茶肆酒楼、勾栏瓦肆等游乐场所都有较多涉足。
宋词在宋代市民阶层的生活风尚产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市民审美文化;文人词也难以避免地受到市民审美文化的浸染,成为文人士大夫抒写俗世情怀的文体;此外民间大量艺人以词入乐,使词成为娱乐人们情怀的流行载体。
——摘编自梅国宏《都市文化视域中的宋词研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宋前期宋词的特点。
(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词产生的社会条件;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词产生的影响。
(12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分)材料一 《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珠玑,在当时谈玄成风的东晋时代氛围中,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尤为可贵。
然而《兰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书法艺术,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既有精心安排的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
——摘编自《<兰亭集序>赏析》材料二在八大山人的画作中,人们谈论最多的是一类独立不羁的形象,最能体现八大山人的独特性格。
《孤禽图》历来脍炙人口。
这幅画着墨不多,却将具有神奇的魔力,让人看一眼便会被它触动:一幅白纸,只在下方中间,有一只黑色的鸟侧身独脚站立,弓着背,缩着脖子,眼睛上翻,一股冷漠倔强之气从其身姿和眼神中透出,有横眉冷对大千世界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