燎原奖成果申报项目
“中国传统节日”项目成果报告
申报单位:潍坊市寒亭区固堤街道固堤小学
项目负责人:牟洪霞郭娜孙永娟
“中国传统节日”校本课程成果报告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
让学生认识作为母本文化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精神,从而培养他们对祖国的情感,这种对祖国的情感将帮助他们对自己的社会行为进行选择,譬如,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不盲目的崇洋媚外;对外来的东西有选择的接受;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更有理智的选择;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涵,赋予自己更好的修养;更加关注中国文化精神的保存和传播,等等。
一、提出背景与目的
中国的传统民俗节日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东西方文化的相互激荡,使我国的传统民俗节日在国人面前出现了逐步淡化的趋势,尤其青少年群体对元宵、二月二、清明、端午、七夕、中秋和重阳等民族传统民俗节日及其蕴涵的内在文化更是知之甚少。
我校根据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拟通过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以中国传统节日为切入点,让我们的学生珍惜自己的民族文化、珍视民族的传统节日,使节日所蕴涵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同时,通过了解相关知识以及开展重大节日的亲子实践活动,来引导、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通过对传统节日的研究和探讨,逐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将其拓展成
为学校课程资源,并通过对这种教育资源在学校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了解民间传统文化的内涵,在提升艺术素质、文化素养的同时,传承并发扬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
在课程开展过程中,首先根据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考虑到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选择,围绕“精、感、行”三个方面开展,共分五个内容:中国传统节日简介、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中国传统节日的食俗、相关诗词歌谣以及实践活动。
(一)精: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部分。
如: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国传统节日的内容、由来,其中包涵的民族传统,体现的民族精神等,都是我们重点教授的。
例如: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
“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
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
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
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
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
(二)感:即感受、感想、感觉。
如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作为世界上著名的美食大国,食物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可以果腹的东西,更多的是给人视觉、味觉上的美好感觉,同时包含着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
上面说到的粽子就是其中一个例子,除了有丰富的精神
内涵,还兼有绿色外衣,造型奇特,味道诱人的感官特点。
再如饺子,本意为交子,即两日相交的子时所吃的食物,具有民族精神和传统的美食,同时它的外型独特,加之现代的发展,色彩斑斓,馅料多样,更给人以视觉和味觉上美的享受。
再如:中国传统民间剪纸,除了它的历史引人入盛,其美丽的造型、多变的色彩、丰富的内容,都给人以无比美好的视觉享受。
这些来自视觉、味觉上的美妙感受,更是给学生以学习和探究的动力。
(三)行:即行动,行为。
包括动手制作,亲身体验。
如节日部分,除了教授,更注重学生在节日中的主动参与行为;饮食文化,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剪纸,动手、动脑,设计制作,与我校的美术特色相结合,培养美术特色人才。
教师们在平日的授课过程中,注意了因材施教、因地施教,每个年级都有不同的授课角度和独特方法。
例如六年级的教师与学生一起搜集大量的传统节日的历史、由来,包括图片、文字等内容,在课堂中讨论学习,并且遇到相应的节日,鼓励学生把自己家的过节习惯和趣事或拍或写,作为交流材料。
从说、写、做多个方面锻炼了学生。
例如,教师从网络上搜集有关的民俗材料,组织学生参观民俗展,了解相关知识。
在中秋节、元宵节、等民俗活动开展时,鼓励学生尽量参与,留取第一手资料。
三、推广价值
传统节日进入“校本课程”,能使传统节日教育贴近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不断增强传统节日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学生对中
华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值得推广。
其一,传统节日进入“校本课程”的意义之大。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满足青少年学生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渠道。
其二,目前,我国已把几个大的传统节日列为‘法定假日’,但是放假并不是简单地玩乐,而是要应用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
课程对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进行了详细介绍,从节日的由来、各种传说、节日相关习俗,到与节日相关的古诗赏析。
这样根据学生的思想特点,遵循教育的规律,对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教育,不断赋予传统节日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不断增强传统节日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广大学生更好更多地了解、认同和喜爱传统节日,进而内化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让他们明白传统节日真正的含义。
其三,每个节日设计了“课外活动作业”,吸引学生广泛参与,使学生在亲身参与和情感体验中,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及风俗,感受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使传统节日成为荣辱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
让学生在活动的直接参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乐在其中,育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