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第3阶段测试题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三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法理学》第九章至第十一章(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10)
1、违法
2、法律制裁
3、法律推理
4、法律责任
5、法律行为
二、填空(19)
1法律解释依主体不同划分为、、。
2法律事件包括和两种。
3我国立法的一般程序是、、、。
4法律责任的实现方式有、、三种。
5据解释尺度的不同,可以将法律解释分为、、三种。
6法律解释的方法主要有、、、。
三、不定项选择题(19)
1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
A主体、客体标的和结果B主体、客体和法律行为
C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D权利主体、义务主体和客体
2 法律解释是()
A对法律制定机关的说明B对法律表现
形式的概括
C对法律调整对象的表述D对法律内容含义的阐明
3违法者必然承担()
A民事责任B法律制裁C法律责任D刑事责任
4下列属于法律行为的有()
A王某病死B甲违章开车C甲借给乙一万元D丙订立遗嘱
5下列可以成为我国法律关系主体的有()A中国公民B中国境内的外国法人C物D江苏省政府
6我国法律关系的客体主要有()几类。
A自然人B法人C物D与人身相联系的非物质财富E行为
7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宪法的解释是()A正式解释B非正式解释C司法解释D立法解释
8构成违法必须具备的要素是()
A侵害了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B具有社会危害性
C行为人有责任能力D行为人在主观上有过错
9下列哪个选项不符合
...我国法律规定的"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的含义?()
A.司法权不得由一般的行政机关来行使
B.司法机关既要独立行使职权,又不得无限度地使用自由裁量权
C.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干预司法活动
D.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独立行使职权时不得违反程序规定
10.法律关系是()
A任意建立的一种关系B以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C以国家强制力保障的社会关系D以法律规范为前提的特殊社会关系
11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是()
A主体B客体C内容D权利义务
12在奴隶社会中奴隶是法律关系的()
A主体B不完全主体C客体D形式上的主体13外国人、无国籍人()成为我国法律关系的主体
A不能B应当C可以D一般不能成为
14法律事实包括()
A法律事件B法律行为C法律后果D法律责任
15法律义务是指主体()
A可以自己作出一定行为B可以要求他人作出一定行为
C必须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D可以要求他人不作出一定行为
16法律适用不同于其他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实施法律的活动,其特点是()
A由特定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按法定职权实施法律的活动
B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
C有严格的程序性
D一般都要作出适用法律的文书
17法的创制是指有法的创制权的国家机关或经授权的国家机关依法定的职权和程序立、改、废法律(1)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以及认可法律(2)的一项专门活动。
在这一概念中法律一词的理解是()A都作广义理解
B都作狭义理解
C(1)为广义(2)为狭义
D(1)为狭义(2)为广义
18下列可以免责的情况是()
A 超过法定时效
B 权利人放弃诉讼
C 一国家公职人员将所贪污的所有脏款退还
D 作为债务人的企业法人经破产程序后仍未偿还的债务。
19 以补偿性的财产责任为主的法律责任类型是()
A 民事责任
B 刑事责任
C 行政责任
D 违宪责任
四、判断题(10)
1法律公布是法律生效的前提,所以法律公布后即开始生效。
()
2所有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都是法律关系。
()
3法律行为是指符合法律的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两种形式。
()
4法律主要是通过人们的普遍遵守而得以实施的。
()
5在财产责任中,当责任人没有履行能力的情况下,有关国家机关可以免除其部分或全部的法律责任。
()
6权利能力既包括主体享有权利的资格也意味着主体承担义务的可能性。
()
7法人的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存在的时间、范围总是一致的。
8法律关系的客体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复合的。
()
9法律行为是指符合法律的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两种形式。
()
10违法行为必然导致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五、简答题(21)
1简述法律责任的功能。
2 简述责任法定的归责原则。
3简述法律责任的概念和归责原则。
4简述法律责任的构成。
5简述法律解释的必要性。
6简述司法的原则。
7简述司法的特征。
六、论述题(10)
1试谈谈你对我国“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这一原则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10)
1、有责任能力的人,违反法律规定,危害社会的过错行为
2、特定的国家机关对责任主体,依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而对其实施的人身、精神及财产等方面的惩罚。
3、是指以法律和事实两个已知的判断为前提,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规则为法律适用结论提供正当理由的逻辑思维活动。
4、因损害法律上的义务关系所产生的对于相关主体所应承担的法定强制的不利后果。
5、是人们实施的,能够发生法律上的效力,产生一定法律效果(即引起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行为。
二、填空(19)
1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
2法律事实、法律行为
3表决通过程序、公布生效
4惩罚、补偿、强制
5限制解释、扩充解释、字面解释
6语法解释、历史解释、目的解释、逻辑解释
三、不定项选择题(19)
1C 2D 3C 4BCD 5ABD
6CDE 7AD 8ABCD 9C 10BCD
11ABC 12C 13C 14AB 15C
16ABCD 17D 18ABD 19A
四、判断题(10)
1x2x3x4√5√
6√7√8√9x10x
五、简答题(21)
1答: 1 惩罚功能
2 救济功能:救济法律关系主体受到的损失,恢复被侵犯的权利。
3 预防功能
2 答:依法律明文规定的性质、范围、程度、方式等追究;
排除无法律依据的责任;
不得进行有害的既往追溯;
3 答:法律责任是指因损害法律上的义务关系所产生的对于相关主体所应承担的法定强制的不利后果。
归责原则主要有
(1)责任法定原则
依法律明文规定的性质、范围、程度、方式等追究;
排除无法律依据的责任;
不得进行有害的既往追溯;
(2)责任相称原则
法律责任的性质、轻重、应与违法、违约行为的性质、损害程度几行为人主观恶性程度相适应。
(3)责任自负原则
法律责任必须也只能由违法或违约行为人自己承担。
4 答:是指认定法律责任时所必须考虑的条件
1 责任主体:是指因违法、违约或法律规定的事由而承担法律责任的人。
2 违法、违约行为或法定事由的出现
3 损害结果:违法或违约行为侵犯他人或社会的权利和利益所造成的损失和伤害。
4 因果关系: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
5 主观过错:是指行为人实施违法或违约行为时在主观上存在故意或过失的心理状态。
5 答: 1 克服、缓解制定法抽象、遗漏、滞后与社会生活复杂、具体、灵活多变的矛盾。
2 是处理法的稳定性与社会上发展变化之间的调整器。
3 平衡和协调立法权与司法权。
6 答:(一)法治原则:依法司法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事实——为合法有效证据证明了的法律事实。
(二)平等原则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三)司法责任原则
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在行使设法权的过程中侵犯了公民、法人和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应承担法律责任的制度。
(四)司法独立原则
“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7 答:(一)职权的法定性——是司法机关的专有活动
(二)严格的程序性
(三)活动的被动性
(四)裁决的权威性——司法的终极性
六、论述题(10)
1试谈谈你对我国“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这一原则的理解。
论述重点:“事实”必须是合法有效的证据证明了的法律事实,“法律”往往是经过解释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