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基坑监测方案26496

关于基坑监测方案26496

基坑监测方案编制:校对:审核:泰州市房城建筑质量评估事务有限公司目录1、工程概况2、建设场地岩土工程条件及基坑周边环境状况3、监测目的和依据4、监测内容及项目5、基准点、监测点的布设与保护6、监测方法及精度7、监测期和监测频率8、监测报警及异常情况下的监测措施9、监测数据处理与信息反馈10、监测人员的配备11、监测仪器设备及检定要求12、作业安全及其他管理制度泰州市****基坑监测方案1、工程概况根本项目建设地点:泰州市(新328国道以北,经一路以东)总用地面积:75753 平方米本单位建筑占地面积:777.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378.8平方米建筑层数(地上):7层地下:2层建筑高度:20.90工程使用年限:50年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烈度:7度主要结构类型:框架剪力墙结构据工程实际情况,按《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GB50497-2009第4.2.1表1基坑工程类别中规定该基坑为二级基坑。

2、建设场地岩土工程条件及基坑周边环境状况场地岩土工程条件:土质第1层为表土,工程性质差,第2层为粉土,工程性质一般,第3层为粉砂,工程性质良好,第4层为粉质粘土,工程性质良好,第5层为粘土,工程性质良好,第6层为粉质粘土,工程性质一般,第6-1层为粉土,工程性质一般,第7层为粉质粘土,工程性质良好,第8层为粉土夹粉质粘土,工程性质一般,第9层为粉土夹粉砂,工程性质一般,第10层为粉细砂,工程性质良好,第11层为粉质粘土,工程性质良好。

该基坑支护东侧采用双排钻孔灌注桩的支护形式;北侧采用放坡;其余两面采用钻孔灌注桩+预应力锚索支护形式;基坑周边采用三轴搅拌桩全封闭止水帷幕。

周边环境现场查勘状况:基坑的东侧为青年南路,南侧为济川路。

3、监测目的和依据3.1、监测目的3.1.1根据监测结果,发现可能发生危险的先兆,判断工程的安全性,防止工程破坏事故的发生,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3.1.2以基坑监测的结果指导现场施工,进行信息化反馈优化设计,使设计达到优质、安全、经济合理、施工快捷;3.1.3为设计人员提供准确的现场监测结果使之与理论预测值相比较,用反分析法求得更准确的设计参数,修正理论公式,不断地修改和完善原有的设计方案,以指导下阶段的施工,确保地下施工的安全顺利进行,同时也能为其它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3.1.4通过对基坑的现场监测,验证基坑工程保护方案的正确性,及时分析出现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以保证基坑工程施工的安全。

3.2、编制原则3.2.1 深基坑开挖及支护施工过程中,每个分步开挖的空间几何尺寸和开挖部分的无支撑暴露时间,与周围墙体、土体位移即三维空间的各种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就反映了基坑开挖中时空效应的规律。

3.2.2 基坑开挖是基坑卸荷过程,由于卸荷而引起坑底土体产生以向上为主的位移,同时也引起围护墙在两侧压力差的作用下而产生的水平方向位移和因此产生的墙外侧土体的位移。

基坑变形包括围护墙的变形、坑底隆起及基坑周围地层移动等。

3.2.3加强监测工作可以可靠而合理地利用土体自身在基坑开挖过程中控制土体位移的潜力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在深基坑施工中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3.2.4基坑施工土体变形影响范围(一般约为2倍基坑开挖深度)内的建(构)筑物、地下管线和基坑本身作为本工程监测及保护的对象。

3.3、基坑监测依据:国家相关规范、规程、标准或地方规程一览表3.4除按招标文件要求及深基坑设计图纸外,本次监测工作中涉到的技术规范标准将是国家现行标准,质量负责人将随时检查技术规范的更新情况。

4、监测内容及项目根据规范规定及业主提供的相关设计图纸资料,本基坑工程的现场监测采用仪器监测和巡视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其中仪器监测项目有圈梁顶水平、竖向位移、地下水位、桩、土体深层水平位移(各项目的监测点位布置图附后)。

4.1监测内容:①圈梁顶部水平、竖向位移的监测:从圈梁顶面基坑阳角处起西侧布设7个位移监测点,在南侧布设9个位移监测点,在东侧布设10个位移监测点,合计布设26个测点,在基坑施工期间进行变形测量,控制变形速率和累积变形量,保证基坑的安全。

②坑外地下水位监测:在止水帷幕外侧2m处,沿基坑周边布设19个水位观测孔,孔深18米,在基坑施工期间进行水位测量,控制基坑水位变化。

③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从基坑西侧布设5个水平位移监测点,在南侧布设5个水平位移监测点,在东侧布设6个水平位移监测点,共布设16个测点。

测斜管的长度大于围护灌注桩深度,在基坑施工期间进行土体内部水平位移观测,控制土体内部水平位移变化。

5、基准点、监测点的布设与保护5.1本工程布设的基准点必须满足本工程的要求,并能全面反映工程施工过程中基坑围护体系的变化情况,具体基准点的布设如下:(a)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在测区外布设4个基准平面控制点,在测区内拟布设8个工作基点,工作基点可按实际情况调整。

(b)在测区外布设4个基准高程控制点,在测区内拟布设8个工作基点,工作基点可按实际情况调整。

5.1.1圈梁水平位移点的布设(a)本工程按设计要求需要在圈梁顶布设水平位移观测点,观测点标志采用道钉,用冲击电钻钻孔,将标志埋入其中,采用水泥胶浆固定。

(b)在道钉的位置标注明显的红色数字标示,周围砌设保护井,以免遭受损坏。

5.1.2竖向位移点的布设(与水平位移为共用点)(a)本工程按设计要求需要在圈梁顶布设竖向位移观测点,观测点标志采用道钉,用冲击电钻钻孔,将标志埋入其中,采用水泥胶浆固定。

(b)在道钉的位置标注明显的红色数字标示,周围砌设保护井,以免遭受损坏。

5.1.3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的安装监测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的测斜管需要埋设于土体内,安装时应注意以下几点:(a)钻孔:孔深大于所测围护结构的深度5~10m,孔径比所选的测斜管大5~10cm。

在土质较差地层钻孔时应用泥浆护壁。

(b)接管:钻孔作业的同时,在地表将测斜管用专用束节连接好,并对接缝处进行密封处理。

(c)下管:钻孔结束后马上将测斜管沉人孔中,然后在管内充满清水,以克服浮力。

下管时一定要对好槽口。

(d)封孔:测斜管沉放到位后,在测斜管与钻孔空隙内填人细砂或水泥和膨润土拌和的灰浆,其配合比取决于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能和地质情况。

刚埋设完几天内,孔内充填物会固结下沉因此要及时补充保持其高出孔口。

(e)最后检验:在监测前,应对测斜管作一次检验,检验测斜管是否有滑槽和堵管现象,管长是否满足要求。

如有堵管现象要做好记录,及时进行疏通。

如有滑槽现象,要判断是否在最后一次接管位置。

5.1.4地下水位监测:根据本工程具体情况,监测坑外地下水位的水位管需要埋设于三轴搅拌桩全封闭止水帷幕外,施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a)在埋设点上用钻机钻孔,达到设计深度后(大于正常水位5.Om),逐段安放水位观测管,接头处采用自攻螺丝拧紧,并用胶布密封。

安放完毕后用中粗沙和碎石子回填,直到钻孔孔隙密实为止并用混凝土封口。

(b)水位管采用外径53mm,内壁50mmPVC水位观测管,管底密封,底部一节按螺旋方向交错开直径为5mm的圆孔,圆孔间距为60mm,底部一节采用80目的尼龙网封孔,以便于地下水的渗入,进行地下水位监测。

在布设时建立初始读数,在基坑开挖当日起实施监测。

5.2观测标志保护在施工期间,为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无误,现场观测点标志的保护也是一个重要环节。

除监测单位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外,也请业主协调施工单位在施工期间协助监测单位保证监测点标志完好,观测点标志破坏后能及时恢复,使监测工作不受影响。

6、监测方法及精度6.1监测方法6.1.1水平位移监测:(a)利用测区内的8个工作基点,测定特定方向上的水平位移时,可采用视准线法、小角度法、投点法等;测定监测点任意方向的水平位移时,可视监测点的分布情况,采用前方交会法、后方交会法、极坐标法等;当测点与基准点无法通视或距离较远时,可采用GPS测量法或三角、三边、边角测量与基准线法相结合的综合测量方法;本次采用小角度法进行测量。

(b)其测量方法如下:利用精密经纬仪精确地测出基准线与置镜点到观测点视线之间所夹得微小角度αi,并测量测站点与置镜点间的距离Si,按下式计算偏移值:li=αi.Si/ρ式中Si为端点A到观测点Pi的距离,ρ=206265;6.1.2顶点、道路、管线及建筑物竖向位移监测:(a)利用测区外的4个基准高程控制点及测区内的8个工作基点,对各段的监测点采用几何水准的方法进行监测。

(b)其测量方法如下:采用苏州一光DSZ2精密水准仪及配套的2M铟瓦水准尺,观测路线要求闭合,以保证测试数据的精确;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5mm。

6.1.3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测斜管应在开挖前的3~5天内复测2~3次.待判明测斜管已处于稳定状态后,取其平均值作为初始值,开始正式测试工作:(a)首先在预定位置埋设足够深铅直的测斜管,管内有互成90。

的四个导槽,使其中一对互成180。

的导槽与土体变形方向一致(与基坑边垂直)。

(b)放入带有导轮的测斜仪沿导槽滑动,由于测斜仪能反应出测管与重力线之间的倾角,因而能测出测斜仪所在位置测管在土体作用下的倾斜度θi,换算成该位置测斜仪上下导轮间(或分段长度)的位置偏差△d:△d=Lsinθi 式中,L为量测点的分段长度。

自下而上累加可知各点处的水平位置: d=∑Lsinθi 与初次位置测值相减即为各点本次量测的水平位移。

测斜仪原理图6.1.4地下水位监测:(a)地下水位测量是采用水位计测量地下水和测水管管口的距离,即水深;水位计一端接有探头,另一端接有指示表,两者通过钢尺连接,钢尺上有长度尺寸,当探头接触到水时指示表会有变化,可以从钢尺上可以读出尺寸,即水深。

(b)监测地下水位量测精度不宜低于10mm,水位管在基坑开始降水前至少1周埋设,且宜逐日连续观测水位并取得稳定初始值。

6.2监测精度6.2.1本次监测精度按二级变形测量等级要求执行,其精度指标要求如下表:变形测量级别沉降观测位移观测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mm) 观测点坐标中误差(mm)二级±0.5 ±3.06.2.2水准测量的有关技术要求如下:7.1根据委托方要求,拟订监测阶段为:从基坑工程施工前一周开始,直至地下工程完成为止。

7.2开挖期间:该工程拟采取分段施工,按每段的施工进度,当开挖≤5m时,每3-5天监测一次;当开挖>5m~浇好底板时,每1-2天监测1次;当浇好底板后14d 内,每3-5天监测1次;浇好底板14d后,每5~10d监测1次。

7.3观测次数:按日历天220天计算基坑监测合计观测50次。

若发现异常及甲方要求,可临时加密量测次数并增加相应台班数。

7.6监测频率可在上述基本次数基础上按监测结果及工程要求进行协调。

7.7基坑开挖施工阶段深基坑支护安全监测随着施工的进展,各时段对围护结构和周边环境影响的程度不一,其监测要求亦不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