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礼拜二午睡时刻(上课)

礼拜二午睡时刻(上课)


神父有三次“劝阻母亲去墓地”?这几句话的情感内涵 相同吗? 第一次——“天太热了,你们可以等到太阳落山嘛!” 这句话流露出的是一种普通的问候,更多的是自己不 愿意耽搁休息时间去办理繁琐的手续。
第二次——“等一会儿走吧!”
他是为了避免母女俩受到伤害才劝阻她们,话语中暗 含了神父对这对母女的关切。 第三次——“等到太阳落山再去吧!” 神父此时的劝阻还是出于关切,不过却又显得那么苍 白、无力、无奈。
车旅途中的环境描写? • 文章为什么以“礼拜二午睡时刻”为题?
法国谚语:“女人固然是脆
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
用坚强克制悲伤
例①:她一直是直挺挺地背靠着椅子,两手按着膝盖上的一个 皮包,她脸上露出那种安贫若素的人惯有的镇定安详的神情。
节 例②:“拖鞋穿上!” ……“梳梳头!”……“你要有什么事, 制 现在赶快做好!往后渴死了,你也别喝水。尤其不许哭。” 胜 以执拗克制激动 于 例③:找到神父之后的一番对话 放 以平静克制愤怒 纵
华大妈不知怎的,似乎卸下了一挑重担,便想到要 走;一面劝着说,"我们还是回去罢。" 那老女人叹一口气,无精打采的收起饭菜;又迟 疑了一刻,终于慢慢地走了。嘴里自言自语的说, "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 一声大叫;两个人都悚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
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
整体感知
一位母亲带着年幼的女儿坐火车
去拜祭误当“小偷”而被打死的儿子。
小组讨论:
• 他会是小偷吗?在他母亲心中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 母亲对这件事有什么反应? 小说中刻画的母亲是一
位怎样的母亲?
• 面对这样一位母亲,课文中的其他人物又是怎样表现
的?
• 文章开篇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笔墨来展示一段火
环境描写的作用:
1、以凄凉之景衬悲痛之情。
“荒凉”“贫瘠”,“香蕉公司”都是在暗示严酷
的社会背景,20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国家的状况正是如 此,殖民者飓风般的掠夺和政权的反复更使这些国家处 于极端的贫困之中,人民经受着贫穷,对个体生命的消 亡也没有任何的情绪。
2、为下文吃苦耐劳的儿子因为饥饿偷食物作伏 笔,也为后文镇上人们的这种麻木、蒙昧提供 社会背景。
• 1975年 - 《家长的没落》
• 1970年 - 《落难海员的故事》
1978年 - 《难以置信的悲惨故事——纯真的埃伦蒂拉和 残忍的祖母》
1981年 - 《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
(1990年被李少红、萧矛改编成电影《血色清晨》)
1985年 - 《霍乱时期的爱情》
1989年 - 《迷宫里的将军》 1992年 - 《奇怪的朝圣者》 1994年 - 《关于爱和其它恶魔》 1996年 - 《绑架》
• 拉美民众信奉天主,而天主教徒每天都有
特定的礼仪。礼拜二,是为生前犯罪的
“炼灵”祈求宽恕的日子。
小说的主题:
小说通过叙写母亲带着年幼的女儿坐 火车去拜祭被打死的儿子的故事,含蓄 地展现了“情感与道德”的纠结——母 亲“超越道德的爱子情怀”、神父“超
越道德的悲悯情怀”,表现了人性中那
份固有的“真爱”。
拓展阅读:
同样是儿子被杀,同样是母亲上坟,《礼拜二午
睡时刻》中的母亲和《药》中的夏四奶奶对儿子的看
法有什么不同?

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 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 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 右边是穷人的丛冢。 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 新芽。天明未久,华大妈已在右边的一坐新坟前面,排 出四碟菜,一碗饭,哭了一场。化过纸钱,呆呆的坐在 地上;仿佛等候什么。 小路上又来了一个女人,也是半白头发,褴褛的衣 裙;提一个破旧的朱漆圆篮,外挂一串纸锭,三步一歇 的走。忽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他,便有些踌躇,惨白 的脸上,现出些羞涩。
[哥伦比亚] 马尔克斯
洪汉友
礼拜二午睡时刻》是我认为最好的小说。
——马尔克斯
《礼拜二午睡时刻》是我最喜欢的十篇小 说之一。
——中国“先锋小说”家 余华
加西亚·马尔克斯,
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作
家,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
奖。马尔卡斯的重要作品
有长篇小说代表作《百年
孤独》(被誉为“再现拉
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
布置作业:
• 完成校本练习; • 课外阅读《百年孤独》
那坟与小栓的坟,一字儿排着,中间只隔一条小路。 华大妈看他排好四碟菜,一碗饭,立着哭了一通,化过纸 锭;心里暗暗地想,"这坟里的也是儿子了。"那老女人徘 徊观望了很久。 华大妈见这样子,生怕他伤心到快要发狂了;便忍不 住立起身,跨过小路,低声对他说,"你这位老奶奶不要 伤心了,——我们还是回去罢。" 那人点一点头,眼睛仍然向上瞪着;也低声吃吃的说 道,"你看,——看这是什么呢?“ 华大妈跟了他指头看去,眼光便到了前面的坟,这坟 上草根还没有全合,露出一块一块的黄土,煞是难看。再 往上仔细看时,却不觉也吃一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 花,围着那墓。
篇巨著”)。
《百年孤独》
• 全书近30万字,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 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 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等等,令人眼 花缭乱。但阅毕全书,读者可以领悟,作家是要通过布
恩地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
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要求读者思 考造成马贡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捉 弄的正确途径。 • 获奖评语:“由于其长篇小说以结构丰富的想象世界,
“小偷”母亲那无所畏惧、无所不在的超越道德
伦理的爱深深地打动了神父,在道德与情感的较量中,
情感占了上风,神父“超越道德的悲悯情怀”从中逐
步显露出来。说明了情感具有超越道德的力量。
神父:
善良,富有同情心,能理解源于贫困、
并且从这贫困里锻造出来的自尊的高贵。
文章开篇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笔
墨来展示一段火车旅途中的环境描写?
《礼拜二午睡时刻》显示一个作家的
内敛功夫。
——余华
面对这样一位母亲,课文中的
其他人物又是怎样表现的?
神父为什么会“脸红”“冒汗”?
•因为“小偷”受世人鄙视,神父根本没有想到“小偷” 的母亲有勇气来扫墓,他怀疑自己听错了,这是第一个 “没想到”; •母亲不但来了而且是直截了当、毫不掩饰地亮明身份, 这是第二个“没想到”; •母亲“两眼直直地盯着神父”,丝毫不回避,眼神是 如此坦然,这是第三个“没想到”; •“毫不迟疑、详尽准确地答话”,语气是那么镇定, 这是第四个“没想到”。 母亲的勇气、镇定和坦然太出人意料了,这种超越 道德和伦理的母爱深深震撼了神父,神父为自己先前 “用世俗的眼光看待小偷及小偷的母亲”感到羞愧。 •
他们的眼睛都已老花多年了,但望这红白的花,却还 能明白看见。花也不很多,圆圆的排成一个圈,不很精神, 倒也整齐。华大妈忙看他儿子和别人的坟,却只有不怕冷 的几点青。 "瑜儿,他们都冤枉了你,你还是忘不了,伤心不过, 今天特意显点灵,要我知道么?"他四面一看,只见一只 乌鸦,站在一株没有叶的树上,便接着说, "我知道了。 瑜儿——" 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 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 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 笔直的树枝上叫。 许多的工夫过去了;上坟的人渐渐增多,几个老的小 的,在土坟间出没。
德的谴责,不惧怕自以为有着道德优势的人们投来种种
异样的目光,而她镇静的背后隐藏着无比的悲痛和宽广 的爱。
母亲:
• 慈爱,自尊,坚强,执着而刚烈,面 对苦难的生活,拥有一种宽厚无比的忍 受能力与有力的抗争精神。
• 人生最美的东西之一就是母爱,这是无私 的爱,道德与之相形见绌。(日本谚语) • “母亲的心是一个深渊,在她的最深处你 总会得到宽恕。” (巴尔扎克)
象征、寓意、意识流等西方现代派文学各种表现技巧、
手法,以鲜明独异的拉美地域色彩为特征。代表作品有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等。
主要作品
• 1955年 - 《枯枝败叶 》
• 1961年 - 《没有人写信给上校》
• 1962年 - 《大妈妈的葬礼》 • 1962年 - 《蓝宝石般的眼睛》 • 1962年 - 《恶时辰》 • 1967年 - 《百年孤独》
其中揉混着魔幻与现实,反映出整个大陆的生命矛盾。”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50年代崛起于现代拉丁
美洲文坛、富有撼动世界的轰动效应的现代派文学重要
流派。至今在世界文坛上有着广泛的影响。魔幻现实主 义植根于拉美寡头黑暗统治的现实生活中,融汇、吸纳 古印第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有益 经验,将幻象与现实、神话与现实水乳交融,大胆借鉴
以命令克制脆弱
例④:母亲重复地说自己是小偷的母亲时的语调和神态。
以回忆克制痛苦
例⑤:母亲神色自如地回忆儿子——好人、听话、吃苦
马尔克斯显然不想煽情,只是想克制地叙述一件本
身无需渲染就令人震撼的事情,也许对这样的一位母亲 煽情只是一种罪恶。 但是,从她简单的言行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这个 妇女内心隐藏的悲痛是多么刻骨铭心。也许你可以隐隐 感觉到,这个妇女表面上平静地就像大地,但是内心却 犹如地底下的熔岩,奔突激荡。母爱的力量使她冲破道
• 为什么是“礼拜二午睡时刻”?
1、由于自己是 “小偷”的母亲,受世人鄙视,所以选 择人们午睡的时刻扫墓,可以回避众人的目光。 2、午睡时刻的环境气氛是闷热、沉寂的,正好烘托母 亲悲痛、压抑的心情。作者选取一个夏日午睡时刻, 不仅写出了当时人的昏睡,昏睡的还有众人的同情心 和悲悯心。 3、有利于突出人物的形象特点。 ①母亲:执拗(执意在午睡时叫醒神父)、坚强、自尊(谢绝好意, 顶着烈日,直面世人); ②神父:三次以“天气炎热”为由劝阻母女俩,含蓄 地表达了自己的同情和关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