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分蓄积量:单位面积林地上,达到起测直径以上的活立木材积总和。
测定方法:①标准木法:平均标准木和分级标准木法;②标准表,平均实验形数表和材积表(一元&二元)。
求M的思路:1、已知平均单株材积V:M=N*V (标准木法);2、已知径阶平均单株材积Vi:M= ∑ni*Vi (材积表法);3、已知F:M=G*H*F;4、M=N*V=N*g*H*F (g为总断面积。
)
标准木法:具有指定林木平均材积的树木称为标准木,而根据标准木的平均材积推算林分蓄积量的方法. ①测设标准地,进行标准地调查;②根据标准地每木检尺结果,计算平均直径;③根据平均直径在树高曲线上查出林分平均高;④根据平均胸径、平均树高,选择1~3株标准木;⑤将标准木伐倒,用伐倒木区分求积法计算其材;⑥根据标准木材积计算标准地蓄积量;
材积表:是根据树干单株材积与对材积相关紧密且较易测定因子之间的回归关系,分树种等编制的数表。
一元材积表:根据树干单株材积对胸径的回归关系,分树种和区域而编制的数表。
二元材积表:根据树干单株材积对胸径和树高的回归关系,分树种编制的数表。
一元的编制:途径:直接编制或由二元材积表导算。
直接法步骤:①编表数据采集:在编表区域内,抽取或典型选择足够数量同一种树木,兼顾样本的径阶分布。
测定各样本胸径,并用区分求积法测算各样木树木材积②编表模型选择:作胸径-材积散点分布图,检查数据资料的正确性和完备性,根据散点图选择若干适宜模型,解出其参数并计算其评价指标,从中选出最有模型。
一元的适用编制模型较多,幂指数式v=aD 的b次方为较常用之一③数表适用性检验,抽取若干样木,实测其胸径和区分材积,对最优编表模型再作适用性检验,检验方法较多。
二元材积表:根据材积与胸径、树高两个因子的函数关系编制的材积数表。
应用:①标准地调查,得各径阶分布;②绘制树高曲线,由树高曲线查出各径阶平均高;③用径阶中值和平均高查二元材积表,得单株平均材积;④单株平均材积×径阶株树=径阶材积;⑤各径阶材积的累加即为标准地林木蓄积;⑥标准地林木蓄积/公顷数=每公顷材积。
区别:一元是以平均胸径为自变量平均材积为应变量编制的表,它不考虑树高的影响。
但是事实上林木的材积是和受到树高,断面积,形数的影响的。
所以二元就考虑了胸径和树高两个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二元受平均胸径和树木平均高的影响。
标准表法:是特烈其亚柯夫根据立木材积三要素原理提出的一种确定林分疏密度和林分蓄积量的数表和方法。
A.测定现实林分的G1.3(每公顷胸高断面积)和林分条件平均高HD B.根据现实林分的平均高查相应的标准表,可得相同条件下标准林分的G标和M标C.现实林分的疏密度P = G1.3/G标,现实林分的M = P * M标。
林分生长量:林分因子在一定间隔期内发生变化(生长与消耗)的代数和称为林分生长量。
通常是指蓄积生长量。
确定方法:材积差法:将一元材积表中胸径每差lcm的材积差数,作为现实林分中林木胸径每生长lcm所引起的材积增长量,并利用一次测得的各径阶的直径生长量和株数分布序列,从而推算林分蓄积生长量. 林分表法:是通过前n年间的胸径生长量和现实林分的直径分布,预估未来(后n年)的直径分布,然后用一元材积表求出现实林分蓄积和未来林分蓄积,两个蓄积之差即为后n年间的蓄积定期生长量。
核心是对未来直径分布的预估。
一元材积指数
法:本法是将测定的胸径生长率(由胸径生长量获得),通过一元幂指数材积式()转换为材积生长率式,再由标准地每木检尺资料求得材积生长量的方法,称为一元材积指数法。
共同特点:都是假设株数不变;制定胸径生长量表;使用的一元材积表来估算林分生长量。
抽样估计是以随机变量特定概率分布为基础,在既定调查成本与容许抽样误差及所能承受风险限度内,设计最佳抽样方案,对调查总体统计特征作出估计。
简单随机抽样:从总体中等概抽取部分单元组成样本,以之估计总体参数的抽样方法。
它是最基本的抽样方法,其主要特点是,样本单元抽取等概。
样本组织:先对总体单元逐一依次编号为1~N,然后产生n个范围在1~N的随机整数,凡总体单元编号与所产生
随机数相同的单元即为抽中之样本单元。
角规是以一定视角为基础的林分测树工具,根据该视角,有选择地计数为数不多的林木来测算某些林分调查因子。
水平杆式角规绕测林分断面积及控制检尺测定林分蓄积量,使用时,将确定的视角正对被测树木树干胸高处,可能出现树干胸高横断面分别与缺口呈现相割、相切或相余的三种不同情况,对应计数规则是相割计1株,相切计0.5株,相余不计数。
可调节角规视角大小,以适应被测林分直径与密度不同的需要,但计数规則不变。
1.角规绕测林分断面积的常用公式为
∑⨯=j G δg F 总(单位 :m2 /ha )
式中:δj 为角规点周围第j 株树的状态特征值(1.0.0.5)
∑δj 指角规点上绕测一周的计数株数总和
F g 为已知角规断面积系数(亦称角规常数)
2.角规绕测控制检尺林分蓄积量的常用公式为
j j j g g V F M δ∑⨯=总 (单位:m3 /ha )式中:g j 为第 j 株树的胸高断面积g j =(π/4)d 21.3,V j 为第 j 株树的树干材积.
3.基本绕侧操作规范:①观测时视角要正对树木胸高位置;②绕测过程中始终保持角规视角(即角规断面积系数)与所选择的角规断面积系数一致;③要记住绕测起点树,以免漏测与重测,必要时可正反绕测各 1次,以相互检查或求平均数;④被测树木被遮挡而不得不临时移动位置时,要保持移动后的点位到被测树木距离与未移动前相等,测完被遮挡树木后应返回原点位才能继续观测。
绕测一周过程中角规点须一致(即各树木特征值判定标准统一)。
⑤对难于判断是否属于相切的树木(也称这样的树为临界树),要实测其胸径和距离,按(3)式进行计算后确定是否计数。
设S 为角规点至临界树胸高处树干中心的量测距离,若S=R 则为相切,S <R 则相割,S >R 则相余;R=50d 1.3/g F
4.影响测定结果的因素:①绕测基本操作规范②断面积系数Fg 选择:若选用较小Fg ,则角规绕测范围较大、对林分代表性较强,但由于最大观测距离较远,不易看清,被遮挡树增加,影响工效且容易出错。
如采用较大Fg (但不可太大),其优缺点则与上述相反,一般根据林分密度与林木直径大小选择适宜Fg 。
③坡度改正④林缘误差控制⑤角规点数的确定:角规点数可按待测林分的角规计数株数的变动系数与精度要求计算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