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20世纪前期文学
1.简述20世纪前期现实主义文学发展概况。
答:(1)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继承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人道主义思想和批判精神,以及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创作原则与方法,但是在对文学发展作出创新性贡献方面,却难以与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相提并论。
(2)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虽然缺乏创新的能力,但是常常呈现出回归的力量,尤其是在局势动荡的时期和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对现实的揭露和批判常常成为各国文学的主流。
(3)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受到了新思想和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作家思想激进,程度不一地受到了社会主义思想的熏染,而在创作方法上则更多地借鉴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经验。
(4)苏联文学倡导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可以视为现实主义文学在20世纪进一步发展的尝试与表现。
2.简述现代主义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哲学基础。
答:(1)欧美现代主义文学是对思想上具有强烈反传统倾向、艺术形式上追求实验创新的20世纪西方众多文学流派的总称,主要包括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和魔幻现实主义等重要文学流派。
它是西方现代社会生活的产物,也是欧美文学发展、演变的必然结果。
(2)从哲学思想上看,流行于20世纪的西方各种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以及现代心理
学,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为其提供了从世界观到创作方法的理论根据。
(3)从思想内容看,现代主义文学表现的是“现代人的困惑”,即揭示周围世界的荒诞、冷漠、不可理解,以及人置身于其中的孤独、陌生、焦虑、痛苦的情绪。
(4)从文学发展的历史看,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锐意创新的文学,它反对文学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的传统美学观,强调表现人对世界的主观感受,热衷于揭示人的内心世界和潜意识活动。
(5)在艺术手法上,现代主义文学用荒诞的情节来取代故事的逻辑性,用虚化的、富有象征性的空间、场景和人物来取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用时序跳跃、交错的心理时间来取代时序递进的物理时间,用隐晦、暗示性的语言取代语言的鲜明性。
3.超现实主义的艺术主张与创作特色是什么?
答:(1)超现实主义是20年代产生于法国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布勒东、艾吕雅、阿拉贡和苏波等。
他们大都是一些激进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满资本主义现实,主张改革现存社会制度,同时又有浓厚的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想。
由于政治立场和世界观的分歧,超现实主义阵营在30年代末期逐步走向分裂。
(2)超现实主义认为,文学不是再现现实,而是要表现“超现实”,所谓“超现实”是由梦幻与现实转化生成的“绝对现实”,是现实与非现实两种要素的统一物。
(3)他们主张写人的潜意识、梦境,写事物的巧合,并提出“自动写作法”来作为表现上述内容的创作方法。
布勒东的小说《娜佳》、阿拉贡的散文集《巴黎的乡下人》是这一流派的重要作品。
4.为什么说高尔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答:(1)在高尔基早期的现实主义作品中,以流浪汉为题材的小说最引人注目。
如《叶美良·皮里雅依》、《切尔卡什》、《玛莉娃》等。
另一个重要内容是谴责小市民的贪婪自私和庸俗保守,揭露资产阶级的野蛮残暴和虚伪堕落,如《因为烦闷无聊》。
(2)1899年,高尔基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福马·高尔杰耶夫》问世,这标志着他的现实主义创作进入了成熟阶段。
(3)《母亲》是高尔基最重要的作品。
这部长篇小说第一次生动地描写了工人阶级反对地主、资产阶级专制统治的革命斗争,歌颂了无产阶级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塑造了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光辉形象,奠定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新型创作方法,在世界无产阶级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列宁称赞《母亲》“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指出它在提高工人群众的革命觉悟方面,有“很大的益处”。
5.简述《母亲》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与艺术价值。
答:(1)主题思想
①作品真实地再现了贵族地主和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腐败、丑恶,塑造了投身革命的工人形象帕维尔与作为群众代表的母亲形象,展现了列宁领导的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全过程。
小说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工人与人民群众的觉醒,展示了革命斗争从自发到自觉,从经济斗争到政治斗争,从城市到农村的发展过程,揭示了工农联盟的意义。
②通过描写工人阶级进行的反对地主、资产阶级专制统治的革命斗争,小说歌颂了无产阶级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预示了社会主义将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2)人物形象
①帕维尔:是由普通工人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的俄国第一代革命家的典型形象。
他的成长经历和斗争历程,形象地概括了俄国工人的觉醒与成长过程,体现了俄国工人阶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揭示了工人阶级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真理的重大意义。
通过帕维尔这一人物形象,小说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革命潜力,它一旦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就会产生不可战胜的力量。
②母亲尼洛夫娜:是一名成长的群众代表。
她由普通家庭妇女成长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
她是一个旧式的家庭妇女,经过革命洗礼转变为坚定的革命者。
小说描写她出于对儿子的爱,而逐渐接近革命和革命者,思想得以提高,变成了一名自觉的革命战士。
母亲尼洛夫娜精神成长的过程,高度概括了俄国劳动人民思想觉醒和反抗斗争的发展道路,深刻地反映了革命发展的历史,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人、改造人的巨大威力。
(3)艺术价值
①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小说中的“五一游行”、“法庭审判”,都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真实地展现了俄国无产阶级斗争的壮丽图景。
同时,小说中的人物熔铸了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充满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
②成功塑造了无产阶级战士和革命家形象。
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在小说中成为主人公,这是文学史上首次塑造的真实生动的工人革命家典型形象,开创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
③小说善于以发展的眼光展现人物性格的成长,揭示人物心理的变化。
例如,小说描写了母亲对宪兵的态度由恐惧、仇恨到鄙视的发展过程,展现了其性格的觉醒。
④体现了现代和传统相结合的特点。
小说的构思采用了人物精神成长的传统模式,但展现的是工人革命家新道德面貌的形成过程;采用第三人称全知叙事与第三人称限制叙事相结
合的方法,既展示了工人运动的全貌,又突出了运动中个体的独立性和主体性。
⑤《母亲》的创作符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在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描写了无产阶级斗争,实现了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读者的目的,常常被视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典范之作。
6.简述马雅可夫斯基的思想倾向与艺术成就。
答:(1)思想倾向
马雅可夫斯基是苏联优秀的无产阶级诗人,热情的革命歌手,布尔什维克的宣传鼓动家。
其早年作品有着鲜明的未来主义烙印,在艺术上抛弃了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追求标新立异,强调诗歌意境的音响、色彩和运动的效果,其思想倾向则是资产阶级的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
(2)艺术成就
①长诗《穿裤子的云》、《战争与世界》,虽未能完全摆脱未来主义的倾向,但反映了马雅可夫斯基对资本主义的全面否定和不妥协的抗争精神。
②十月革命后,马雅可夫斯基创作了《革命颂》、《向左进行曲》,号召人们保卫苏维埃政权。
同时还创作了诗剧《宗教滑稽剧》、长诗《一亿五千万》、短诗《开会迷》等,从文艺理论上对未来主义进行批评。
③1925年发表的著名长诗《列宁》,标志着诗人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
a.序诗阐明长诗的创作动机和指导思想,三章正诗则分别从“列宁与时代”、“列宁与革命”、“列宁与人民”三个方面去描写列宁,主题鲜明,结构谨严。
b.长诗《列宁》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它是一首以叙事为基础的史诗,同时又注入了大量抒情和议论成分,包含着强烈感情色彩和政论性质。
长诗把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达到了叙事清晰、思想深刻、感情强烈的艺术效果。
④l927年,马雅可夫斯基为了纪念十月革命十周年,创作了一部气势磅礴的著名长诗《好》。
长诗中平静的叙述和强烈的抒情相结合,历史事件和自传因素相结合。
诗人一方面真实概括革命斗争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通过自己切身感受阐明其伟大意义。
⑤马雅可夫斯基还创作了如《受贿分子》、《走后门》、《懦夫》、《官老爷》、《舔功》、《伪君子》这样具有批判性的诗篇,今天对我们仍然有着深刻的教益。
7.如何评价《日瓦戈医生》这部小说?
答:《日瓦戈医生》是帕斯捷尔纳克的代表作,他因此而荣获195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但是在冷战时期,这部作品引来了世界性的争论,给作者带来了深重灾难。
(1)作品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间俄苏的社会历史为背景,描写了医生、诗人日瓦戈的悲剧性一生。
与以往描写这一段历史时期的苏联文学作品不同,这部小说没有正面描写战争,而是注重表现知识分子的命运,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通过描写以日瓦戈、拉拉和帕沙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在历史大变革时期的不幸,反映了那个错综复杂的历史时期的时代风貌和革命的艰难曲折,揭示了战乱所造成的灾难以及个体所付出的重大代价,同时也揭露了革命中的一些偏颇与失误。
(2)这部小说站在人道主义立场反映了历史动荡时期的个人际遇,既表达了对新政权的欢迎,也反映了作者对革命后出现的暴力和血腥的否定。
但是,作者不是否定革命,而是希望通过暴露革命后的偏激与不幸而起到警示作用,呼唤尊重人的自由、价值和尊严,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