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课文分析
单元整合
(5)探求诗词的内蕴,赏析情感、理趣及风格。诗词追求简约含蓄 之美,文字最大限度地浓缩,而内蕴却有着广阔的外延。探求诗词 的内蕴,就需要我们对作品的意境加以揣摩想象、体验回味、凝思 默悟,从而获得自己的感受。
单元整合
一
二
三
四
五
一、(2018·北京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3题。 满江红
单元整合
一
二
三
四
五
2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 )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 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 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 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 漂泊的凄苦。
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宋]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 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 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 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 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 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 鞮陌:代指襄阳。
单元整合
单元整合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起于隋唐之际,形成于唐代而极盛 于宋代。据《旧唐书》记载:“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 曲。”这便是词的雏形。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 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
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被视为诗余小 道。以脂粉气浓烈崇尚浓词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 在词的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后主的词作则开拓了一 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对后世词人有较大的影响。
单元整合
一
二
三
四
五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D项,“怀念过去与李 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错误。这是一首 送别词。开头便点明了送别的情景,结尾两句回应开头的送别描写, 以景结情,以万里白雪寒梅的绮丽景象,寄寓彼此相思之意。同时 一“须”字,也含有要朋友写信报平安的意思。 答案:D
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借代、夸张等。互文是古汉语中一种特 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一般来讲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有时为 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二是有时出于字数 约束、格律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 练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使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 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丰的效 果。
到了宋代,通过柳永和苏轼在创作上的重大突破,词在形式上和 内容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尽管词在语言上受到了文人诗作的影 响,而典雅雕琢的风尚并没有取代其通俗的民间风格。而词的长短 句形式更便于抒发感情,所以“诗言志,词抒情”的这种说法是有一定 根据的。
单元整合
词的流派大体上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词,风格典雅 委婉,曲尽情态;豪放派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从娱宾遣兴的天地 里解放出来,使之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川胜迹、农舍风光、 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前月下 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单元整合
(3)了解诗词常用的表达方式。诗词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 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等。
单元整合
(4)谙熟诗词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诗词的表现手法主要有烘 托、用典、联想与想象等。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在增强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些时 候,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意,就会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 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典故中的 本意进而悟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意。
单元整合
一
二
三
四
五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以及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项,“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理解有误。 “庐山色”“赤壁浪”“襄阳月”都是荆楚路上的美景,作者借此告诉友 人可以观赏美景,并无“人生短暂的感慨”。C项,“表达对友人的担 忧,望其早归”理解有误。“蜀道登天”极写友人此去路途之难,但并 没有直接体现出对友人的担忧,也无“望其早归”之意。D项,“表现 宦游漂泊的凄苦”理解有误。作者用“儿女泪,君休滴”劝告友人不 要流泪,不要为离别而悲伤,没有“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答案:A
单元整合
一
二
三
四
五
3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 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简 要阐释。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以及综合表述能力。 首先理解“龙吟虎啸”“和缓”两个词语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 词句进行分析。“龙吟虎啸”指词中呈现出来的“豪放”气魄词句,如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 更月”。这些词句,有着豪迈气概。“和缓”意为“平和舒缓”,如“自叹 中年多病”“儿女泪,君休滴”“须相忆”等词句。
阅读诗词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认读诗词中的字词,消除文字障碍。诗词与文言文有着相 同之处,它们都与现代语言字词有差异,只有理解了文字,我们才能 初步理解诗词大意。 (2)掌握诗词的句式特点。诗词中有很多特殊句式,并不完全遵守 古汉语特殊句式的规则,这是因为诗词受格律、平仄、字数等因素 的限制,形成一些特有的倒装句、省略句、反问句等,不了解这些, 就难以读
三
四
五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 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 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 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 的珍惜与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