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课后答案《新编政治经济学》课后答案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生产力: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
经济基础:在一定社会形态只能够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等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如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哲学等方面的观点和思想体系。
经济规律:社会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二、单项选择题1.C2.B3.C4.D5.D6.A7.D8.B三、多项选择题1.ABDE2.ABCDE3.ABCE4.ABCDE5.ABCDE四、判断题1.错2.错3.错4.对5.错五、简答题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如何产生的?答:一方面,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逐步成熟,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逐步激化,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历史舞台,要求有一种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另一方面,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2.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答:四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再生产过程的起点,起决定作用。
一方面,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只能是生产的结果,另一方面,分配、交换、消费也会对生产起反作用。
3.研究生产关系为什么要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答: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如果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适应,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而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则生产关系必然发生改变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其中的一个表现就是上层建筑发生变化,所以,研究生产关系一定要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4.什么是经济规律?如何区分经济规律的不同类型?答: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着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按涉及范围不同,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类:各个社会形态共有的普遍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某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某一社会形态特有或独有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规律。
1.错2.错3.对4.对5.对6.错7.错8.对五、简答题1.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条件是什么?答: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它的产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社会分工,这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第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物质利益主体所有,这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2.商品经济有哪些基本特征?答:第一,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交换经济;第二,商品经济是开放型经济;第三,商品经济是开拓进取型经济;第四,商品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
3.货币的本质是什么?货币有哪些职能?答:货币的本质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4.简述货币流通量规律的内容。
答:货币流通量规律就是货币流通量决定于待实现的全部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之比。
用公式表示: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待实现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5.简述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答: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商品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是与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这些经济形态相对应的。
(2)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与计划经济相对应的资源配置方式。
(3)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6.简述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答:(1)商品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2)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3)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7.简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第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进而决定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第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第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8.如何理解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答:价值规律的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作用是: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一、名词解释资本:资本家预付一定数量的货币购买特定商品,然后卖出商品换回货币。
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超过原来货品价值的余额。
P43不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成本。
P48可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P48绝对剩余价值: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P49相对剩余价值:工作日长度不变,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P51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名义工资: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的货币额,即货币工资。
P56 实际工资:工人用货币实际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数量。
P56 简单再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生产。
P57扩大再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生产。
P57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P62相对过剩人口:相对于资本的需要表现为过剩的人口。
二、单项选择题1.B2.D3.C4.D5.B6.C7.D8.C三、多项选择题1.ABE2.CDE3.CDE4.BCD5.BD6.BCDE7.ABCDE四、判断题1.对2.错3.错4.对5.对6.对五、简答题1.简述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解决答:资本总公式:G—W—G′。
资本总公式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价值量的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资本总公式矛盾的解决:价值增殖不能发生在G—W阶段的货币上,也不能发生在W—G′阶段上,只能发生在G—W阶段的商品上。
货币所有者购买到的这种特殊商品,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创造出比这个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
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并使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得到解决。
2.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答: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之所以能产生,是因为资本家在流通中买到了一种特殊的商品——劳动力。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它不仅能创造出自身价值,而且还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剩余价值。
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3.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何在?答:(1)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马克思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2)意义: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4.相对剩余价值时怎样产生的?答: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5.简述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和影响资本积累的主要因素。
答:资本积累有其客观必然性: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决定了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竞争规律也迫使资本家必须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
影响资本积累的主要因素有:剩余价值率的高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6.简述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关系。
答: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资本积累过程中的两种方法,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第一,积聚为集中创造条件。
积聚的越多,越有能力吞并弱者。
第二,集中也必然加速积聚。
因为规模越大,越有条件改进技术,提高生产率,从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必然加大了积聚。
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很大区别:资本集中可以不受社会财富增长的限制而使个别资本迅速增大,但却不能增加社会资本的数量。
而资本积聚虽然要受到社会财富增长程度和社会资本分散程度的限制,但却可以增加社会资本的总量。
第四章产业资本的循环和周转一、名词解释产业资本循环:资本从货币形态出发,经过一定的运动,又回到货币形态,从而完成一个循环过程。
资本周转时间:资本循环一次所需要的时间。
固定资本: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流动资本:生产资本中,全部一次性投入并一次性转移的那部分。
社会资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单个资本的总和构成社会资本。
经济危机: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
二、单项选择题1.A2.D3.B4.D5.B6.D7.D8.A三、多项选择题1.DE2.ACD3.AB4.ABE5. BE6. BDE7. BE8.BD四、判断题1.对2.错3.对4.对5.对6.错五、简答题1.什么是产业资本?产业资本连续进行循环的条件是什么?答:产业资本是指投资于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
在资本的循环运动中,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形式,接着又放弃这些形式,并在每一种形式中完成着相应职能的资本,就是产业资本。
产业资本连续进行循环的条件:(l)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
(2)必须保持产业资本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即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2.加快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有什么影响?答:(1)可以节省预付资本,特别是节省流动资本。
(2)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答: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
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在于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第五章剩余价值的分配形式一、名词解释成本价格:生产商品时所费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
利润:在观念上把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利润率: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平均利润率:把社会总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所得利润率。
生产价格:商品成本与平均利润之和。
商业流通费用:商业资本在商品流通中所支出的各种费用。
借贷资本:借贷资本家为了取得利息而贷放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利息率: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借贷资本的比率。
股票:股份公司发行的投资入股并取得股息的凭证。
虚拟资本:能够定期给其持有者定期带来收入的有价证券。
虚拟经济:经济活动中以虚拟资产为对象进行经营以获取利润或报酬为目的的经济活动。
级差地租:与土地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
绝对地租:由土地所有权垄断产生的租用任何等级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二、单项选择题1.C2.D3.A4.C5.A6.C7.A8.B三、多项选择题1.AD2.ABCDE3.ABCDE4.BCD5.ABCDE6. CDE7.AB8.CD四、判断题1.对2.对3.错4.错5.对6.对五、简答题1.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利润的本质是什么?答:剩余价值只是可变资本的增加额,但是在资本家看来,剩余价值就是由全部所用资本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