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文化创新【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如果没有文化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支撑,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就没有后劲,社会和谐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及大众化,不仅可以丰富马克思主义内涵,更可以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思想指导。
本文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文化创新来进行一些浅显的探讨和分析,希望可以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和建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文化创新
一、引言
(一)马克思大众化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由抽象性到具体化、由学理性到通俗化、由少数领袖人物的理念到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的过程。
(二)马克思大众化的意义
1、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及价值得以实现的需要
理论的大众化过程是理论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完善并与社会、时代发展不断调适的过程。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但如果理论不能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以及不断发展,其对实践不仅没有指导意义,反而会对实践具有阻碍作用。
大众化是理论发展的内在动力,如果理论不能大众化就会被遗忘和抛弃。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中不断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并随着中国国情的不断变化而变化,以更好的适应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指导思想之一,其要想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就必须不断实现大众化,紧跟中国发展需要,使中国广大人民群众认同、接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突出其价值和魅力,从而也才能更好的体现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价值,也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体现在: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需要中国广大的人民群众不断地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将理论武器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不断的大众化,可以更好的被中国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和接受,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的武装人民群众;二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出现一些新问题、新情况,而这些情况与问题可能只有中国才具有,只有马克思主义不断大众化、中国化,才能为中国共产党解决这些问题和情况提供更加贴近中国实际情况的建议和措施,这样才能更好的解决好这些问题和情况。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文化创新
(一)拓展文化工作的途径,体现民族特色,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文化创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的新问题、新情况,面对这些新问题和新情况,要想利用马克思主义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中国化,使其可以更好的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中国文化相结合,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民族形式、民族风格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
在新时期,我国要想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中国化就必须要不断进行文化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必由之路。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没有创新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文化,难以长期生存下去,从而也难以推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与进步。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其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如果我们不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新,就会使其僵化,难以满足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高瞻远瞩,积极思考,不断创新,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
马克在主义只有具有中国民族特色,才能在中国大地上长期存在下去,从而也才能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为此,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文化相结合,使之更加适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从而可以更好的解决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实际情况和问题。
(二)创新文化工作的理论和方法,体现时代特色,不断推进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文化创新
1、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拓展文化工作的理论和方法的途径,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文化创新就必须要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要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的地位和作用、目标、动力等方面的认识。
在文化创新与建设中,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使之可以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高文化支持。
此外,我们还应该把新的文化发展观贯彻到整个文化创新中去,对于阻碍文化创新的一切做法、规定以及体质,我们都必须坚决革除。
2、在文化创新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文化创新主要是为了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精神食粮。
为此,一方面文化创新中,要采取迎合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的方针,结合中国群众的实际需求,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以及贴近群众的精神文化,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可和接受;另一方面把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作为文化创新的根本出发点。
在文化创新中,要始终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要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建设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文化创新,也才能更好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魏华,刘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文化创新[j].新东方,2008(03).
[2]肖士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基本向度的当代诠释[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3]刘昀献.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j].求是,2010(5).
[4]闫石,周宏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文化创新[j].学术交流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