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女权主义

浅谈女权主义

浅谈女权主义摘要:女权主义是西方社会重要的政治思潮之一,是近、现代西方妇女运动的意识形态。

自第一次女权运动以后,女权主义在政治领域赫然崛起,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后来几经挫折,但由于女权主义在研究对象、思想方法、价值观念、政治观点诸方面始终独树一帜,总体政治影响不断扩大。

女权主义以两性关系为政治研究的中心议题,反对性别的歧视、压迫、剥削,追求两性的平等和妇女的解放,对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等以男性为主题的其他各种政治思潮形成了挑战和冲击。

关键词:女权主义;政治。

1女权主义的形成与发展虽然“女权主义”一词出现于19世纪末,但是女权运动的发端却要早得多,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当时,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妇女的处境非但没有提高,反而在一个长时期内不断下降。

与此同时,资产阶级革命所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使得西方妇女愈益无法忍受现实中的两性差别。

她们开始以种种方式争取与男子相同的政治和法律地位,诸如受教育、财产、就业、离婚等方面的权利。

1.1第一次女权运动世纪中叶兴起的女权运动被称为第一次女权运动,或第一次女权运动高潮。

它的高潮一直延续到20世纪20年代末。

这是妇女争取与男子同等的政治法律权利的运动。

斗争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国家,指向那些将妇女排斥在受教育权、就业权、参政权以及其他权利之外的国家法律。

第一次女权运动主要有三个目标:①争取女性选举权。

世界各国妇女在争取选举权的过程中遇到了强大的阻力,例如,美国男权主义者曾宣称:“如果给妇女选举权,你就得在每个县建立疯人院,在每座城镇建立离婚法庭。

女人太神经质和歇斯底里,不能介入政治。

”尽管遇到了强大的阻力,妇女运动还是取得了胜利。

自1848年7月,美国女权运动发表了《妇女伤感宜言》后,美国女权主义者全力组织妇女参加争取参政权的运动。

1917年,美国妇女运动团体“妇女国会同盟”和“妇女党”组织了连续24小时对白宫的示威。

192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宪法第19号修正案.明确规定妇女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妇女获得了完全的选举权。

在英国,妇女的选举权是分两步获得的,在1918年,30岁以上妇女获得选举权,到1928年妇女最终获得同男子同等的选举权。

②争取女性受教育的权利。

各国妇女纷纷提出实现受教育的要求,女子学校大量涌现。

一些女权主义者们曾就女童的教育内容应不应与男童一样,男女学生的考试内容应不应该相同等间题展开辩论。

在1868年,剑桥大学为女生提供了单独的考试。

这一做法在女权主义者当中引起激烈的争论,有的赞成,有的反对。

③争取女性就业权。

在 19世纪,人们普遍认为,生育和抚养子女是女人的天性,因此女人的天职就是留在家里生育和抚养子女。

妇女到社会上就业之后,工作和婚姻的矛盾变得突出起来,已婚女人的就业问题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许多希望出来工作的妇女对于必须在工作和家庭中选择一项感到不公平,她们提出,男人可以同时拥有工作和家庭,为什么女人就不可以?女权主义者认为,妇女应当在劳动市场上与男人平等竞争,同工同酬,这样才能保持经济独立。

第一次女权运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欧美不少国家的妇女底得了选举权、财产继承权和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1.2第二次女权运动1949年,法国著名作家波伏娃发表了《第二性》,为女权主义第二次高潮的到来奠定了理论基础。

波伏娃在她的书中指出:世界上只有一种人性,即男性,女人被看作是男性的偏离,因此这个世界是男人的世界。

她认为“女子不是天生的,而是生成的”,人类文化造成了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因此决定女性社会地位的因素不是单纯生理的、心理的或经济的因素,而是社会的。

在《第二性》中波伏娃详细地分析了社会文化弱化女性的过程,指出在父制下女性永远是次等的,因而是“第二性的”。

此书被誉为“西方女性解放运动的《圣经》,为20世纪50~60年代的第二次女权高潮提供了理论武器。

女权运动的第二次高潮首先是从美国开始的,引发这次女权运动的导火索是美国妇女对男性支配的民权运动的失望。

20世纪60年代,美国爆发了大规模群众性运动,以大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新左派”十分活跃,成为美国当时令人服目的政治文化现象.他们声援黑人,积极参与民权运动,反对越南战争,反抗学校当局,猛烈抨击美国的社会制度。

这些左翼学生运动激发了妇女为自身解放而斗争的愿望。

美国青年妇女纷纷投入这场运动,希望在新社会运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但事实使她们失望,因为新左派运动中有浓厚的大男子主义。

女青年在民权组织中总是做管家和女秘书工作,在重大决策上没有发言权,有些新左派的首领们甚至把妇女当花瓶,或让她们端茶送水做杂务,甚至公开表示“在学生非暴力委员会中,妇女的地位只能如此”,这就激起了“新左派”女性的不满。

使公众最为震动的是1968年女权主义者抗议竞选美国小姐的运动。

来自加拿大和美国佛罗里达州及东海岸各州的妇女在选美大厅外面的街上进行讽刺表演。

她们将一只羊加冕为“美国小姐”,并设了“自由垃圾箱”,将束缚妇女的物品,如束腰、发卷等扔人垃圾箱。

这样,第二次女权运动于在美国爆发,而后波及西欧以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1968至1970年,英国的新女权运动已遍及全国各地,法国更由于1968年的“五月风暴”的洗礼,新女权运动进人一个新高潮。

此外,北欧的丹麦、挪威的新女权运动也蓬勃开展,各种妇女解放组织如雨后春笋。

2女权主义的理论特点要准确地把握西方女权主义的基本特征非常困难,甚至几乎不可能,学者们基本上无人去尝试。

女权主义与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民主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男性所主导的其他所有政治思潮大不相同,甚至相反。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女权主义的特征无限多,从而无法充分而恰当地予以归纳,只能就其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作些粗略的描述。

(1)女权主义是一种以女性为主体的思潮,具有明显的性别倾向性。

作为一种女性思潮,女权主义不仅在思想观点上代表着女性的利益并为妇女争取权利,而且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也大多数是女性。

因此,女权主义是一种妇女自己的思潮。

有的女权主义者甚至认为,虽然也有男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主张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并为此而作出一定的贡献,但他们只能成为女权主义的支.持者,而不能成为女权主义者。

(2)女权主义并不是铁板一块的意识形态,而主张意识形态多元化,常常从其他流派吸收理论营养,并与其他政治思想结合在一起,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

在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绿色政治、存在主义、心理分析、后现代主义等政治思潮的影响下,女权主义内部形成了自由女权主义、社会女权主义、激进女权主义、心理分析女权主义、后现代女权主义、浪漫女权主义、黑人女权主义等政治价值取向不一致的众多主要流派。

他们各执一端,相争而又互补,无一能够代表整个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的思想米源多元化与社会民主主义、绿色和平主义颇为相似,甚至比它们走得更远。

(3)女权主义在思想上具有明显的随意性。

一方面与传统政治思潮尤其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等主流思潮相比,女权主义具有极大的随意性,情绪的宣泄远远多于理性的思考。

方法论不明确,甚至不讲究;逻辑不清楚,推论时断时续;语言、甚至数据高度夸张,牢骚、乃至咒骂比比皆是;观点(包括结论)自相矛盾,缺乏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然而另一方面,女权主义的文献直抒胸臆,又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越来越多的女权分子相信,这种模糊思维取决于女人自身的生理条件,因而在心理上势必有别于男人,其直觉往往压倒理性。

(4)女权主义与其他男性理论相比,体现出强烈的温和色彩。

无论某些女权流派或者女权分子如何激进,如何呼唤妇女解放、女权革命,甚至大谈性别战争,却从来没有任何女权主义理论代表鼓吹任何形式的暴力革命。

即使实践中具有一定规模的反抗性群体破坏活动,也不过纵火而已。

其明显的原因在于暴力不是女性的优势。

根本原因在于,就人类的生活和延续而言,两性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均有相互依存的一面。

因而在斗争的向时,双方还不得不谋求妥协。

3当代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主要观点在20世纪60年代的第二次女权运动高潮前后,自由主义女权主义仍然十分活跃,涌现出大批理论著作,其中美国妇女B·弗里丹的著作《女性的奥秘》起了运动先声的作用,她发起的“NOW"( 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Woman,全国妇女组织)后来达到240多万人,成为西方最大的妇女团体。

继《女性的奥秘》之后,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相继出版了一系列经典作品,如:理查兹的《怀疑一切的女权主义者》1982,G·斯蒂奈姆的《愤怒的行动和日常的反抗》(1983)欧金的《性别、正义与家庭》1990)等,她们的思想代表了当代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主要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一)继续坚持男女两性具有相同理性在人性论这个政治理论的出发点上,自由女权主义认同传统自由主义的观点,即持一种理性至上的信念。

传统自由主义主张把人的活动分为理性和感性两个相互冲突的领域,并认为理性高于感性,人类有能力区别于、并且优越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性。

但传统自由主义只是将理性的桂冠戴在男人头上,认为男性具有勇敢、自信、开放、进取、宽容等一系列相关的优点,而女性不具有理性,或女性的理性低于男性,女人常常在“冲动(感情用事)”的标签之下,同怯懦、轻浮、琐碎、蝙狭、封闭等一系列缺点联系在一起。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历来不接受这种流行观念,当代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继续坚持沃尔斯通克拉夫特“两性理性无差异”理论,认为两性的本质、尤其理性的基本特征没有太大的区别,男人能够做到的事情女人也能做到.社会舆论对两性的不同理解实属男性的产品,甚至就是排挤、压制妇女的借口。

正如密尔所说:“现在被称之为妇女的天性明显地是人为的事一一在某些方面是强制压迫的结果,在另一些方面是不自然的刺激的结果。

”(二)男女两性应拥有同等的竞争机会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认为,在一个公平的社会里,每一个成员都应该得到发挥自己潜力的机会,男女两性应当拥有同等的竞争机会。

但西方传统观念出于性别偏见,认为妇女天生软弱无能,仅仅适合有限的特定职业,例如医务、服务、文秘、教师等等。

而不能从事投资、政治、传教等工作,更不用说军事、警务等需要高度体能和胆量的行当。

在同一个部门或者单位,两性有明确的“分工”,男性员工大多待遇好、地位高,女性员工恰恰相反。

即便在所谓适合妇女的领域,两性也有明显的主从之别。

例如在医院,院长、科主任和资深医生大多为男性,女性主要充当护士;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哈佛大学,文科的近500名资深教授竟然是清一色的须眉。

事实上在就业和竞选活动中,如果男女两名对象或者候选人能力相当,女性一般都会“莫名其妙”地失败。

这一切,传统上就连自由派的男子都觉得天经地义,认定女人其实最适合在私人领域持家,而不是在公共领域驰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