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庸》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述论

《中庸》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述论

《中庸》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述论赵广平(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中庸》作为中国古代文人传习处世方法的重要典籍,内在地蕴含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所要达到的价值目标、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开展工作的方法途径,应当辩证分析,为当代思想政治工作服务。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庸》;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K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05]05—0102—04 《礼记》第三十一篇《中庸》,相传是战国初期思想家、孔子的孙子子思(公元前483年—前402年)的著作,宋人朱熹将之收入《四书五经》中,尊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数千年来,《中庸》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中庸”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人待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清末民初,随着中国社会的日趋衰败与腐朽,中国传统思想普遍受到矫枉过正式的激烈抨击,“中庸”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之代表首当其冲地被全面否定,以至于其合理的成分也被抹煞。

当前,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理应实事求是地分析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辩证分析,为我所用。

本文是笔者研读首都师范大学邓球柏教授的专著《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子教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的基础上,对《中庸》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基本原则、方法途径与价值目标展开论述,既作为对自己学习结果的梳理,也期望能对我们当下正在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作有所启发。

一《中庸》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思想。

这一思想涉及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天道与人道的合一。

《中庸》载:“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

”也就是说,诚是天道,追求诚是人道。

既然如此,追求人道就是追求天道。

这说明,天道与人道是合而为一的。

《中庸》中天道与人道合一的模式有三种:一是圣人的天人合一,这是本能的天人合一,是天生的诚实善良;二是贤人的天人合一,这是通过学习而达到的本能的天人合一,是学成的诚实善良;三是凡人的天人合一,是一种在困顿中悟得的天人合一,是困成的诚实善良。

正如《中庸》所言:“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中庸》中“生而知之”的观点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但同时又肯定人能够“学而知之”,能够“困而知之”,并认为人有“安而行之”、“利而行之”、“勉强而行之”三种境界,则是符合人们的知行规律的辩证思维,这就从理论上论证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与有效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中庸》天人合一思想的第二个层次是天命与天性合一。

《中庸》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说“天命之谓性”,将天命与天性合而为一。

《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其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这就是说,天下的人们能够彻底实施那特别诚实的道德原则就算是尽了天性;能够尽天性,就能够充分发挥人性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人性的作用,就能够充分发挥物的本性;能够发挥物的本性,就能够参与天地造化生育万物的功德了;能够参与造化生育功德,就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就是天命与天性合一的结晶。

《中庸》天人合一思想的第三个层次是理性与非理性合一。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在这里,《中庸》把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有机的结合起来,主张用理性的理智控制非理性的情感,有用情感去充实理性,使理性与非理性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提高自己的情商,控制自己的情绪,处理好人际关系、人天关系、人地关系。

在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之上,《中庸》又明确提出了“人性善恶合一”论,从而奠定了《中庸》思想政治教育的伦理学基础。

《中庸》说:“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将人分为君子与小人两类。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使之矣。

”“故为政在人,取人之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用仁道去修养自己的德行,克服人性中的不善成分。

这就是《中庸》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论基础。

二《中庸》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体现为两点,一是教育人们要用“中庸”之道处世,二是教育人们要用诚实之心待人。

达到这两个要求,离圣人、君子就不远了。

《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可以视为对中庸之道的界定。

其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可以看作中庸之道的第一个层面,告诫人们保持一种“中和”的心理状态与外界接触,“中”与“和”构成了人的一种美好气质;“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可以看作中庸之道的第二个层面,阐明了“喜怒哀乐之未发”的“中”的气质心理和“发而皆中节”的“和”的气质行为特点和本质;“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以看作中庸之道的第三个层面,阐明了达到“中和”境界后的效果。

“天地位焉”表明人与天地参而为一,“万物育焉”表明人与自然万物合而为一。

这种天地人合一就是合一于天道。

天道以生育万物养育万物的博施厚生而不取的仁爱为本。

因此,人道以仁爱为本。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这就是中和气质的原因和结果。

由此可见,中庸之道实质上就是一种美好平衡的气质心理和气质行为,也就是说,是一种和平的气质。

这种美好的和平气质的心理基础是仁慈博爱。

这种美好气质,古人又叫做中和之道,或者叫中行之道。

中庸之道又可以解释为用中、行中之道。

《中庸》说:“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这就是说,只有君子才能够坚持用中、兴中之道,小人是不能坚持用中、行中之道的,不仅不能用中、行中,而且还要反对中庸之道。

由此可见,中庸之道起码包含了俩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品德上的中庸之道,一个是行为上的中庸之道。

《中庸》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个主要内容是告诫人们要有诚实之心。

《中庸》提倡的诚实之道有三种具体用法。

第一种用法是对鬼神的虔诚、真实的心态。

如说:“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

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引可射思。

’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第二种用法指的是奉行礼仪和治理国家以及伦理践履时的那种虔诚真实的心态:“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一”是什么呢?一就是诚实。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

”这就是要求在行为中坚持诚实之道。

第三种用法指的是人的思想品质。

如:“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

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

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

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这就要求在修身之中坚持诚实之道。

《中庸》中关于诚实之道有两种区别:一种是天生的本来就具有的诚实之道;一种是教育培养出来的诚实之道。

所以,《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至诚是天生的本性,生来就赋有最诚实之道的人,自然天成,不用勉强努力就能符合诚实之道,不需要冥思苦想就能得到诚实之道,非常自然的履行诚实之道。

这种天生具有诚实之道的人就是圣人。

至诚是通过后天学习得来的人,能够选择美好的诚实之道予以坚持实现至诚的要求。

前一种人是由诚实之道到发扬光大诚实之道,诚实是善人圣人的天性。

后一种人由发扬光大诚实之道到实现诚实之道。

三《中庸》载:“子曰:道不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执柯而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

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欲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庸得之星,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造造尔!”在这里,《中庸》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上继承与发展了孔子的忠恕之道。

忠恕之道,具体说来,在《中庸》中就是:“以人治人”“施诸己不愿,亦勿施于人。

”所以孔子说:“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意思是说,你希望别人待你好,你就要待别人好。

你希望别人尊重你,你就要尊重别人。

你希望儿子孝顺你,你就要孝顺你的父亲。

你希望你的下级尊重你,忠于你,你就要尊重你的上级,忠于你的上级。

你希望你的弟弟尊重你,你就要尊重你的哥哥。

你希望朋友对你真诚,你就要对朋友真诚。

孔子认为他一条也未做到。

这就叫做“以人治人”的忠恕之道。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治人的忠恕之道,教育人们用爱自己的爱去爱别人,用批评别人的方法去批评自己,用自己的忠恕原则去感召人、感化人、塑造人。

只要坚持了忠恕之道,人们就会心安理得。

人们就会达到守其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焉、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的思想境界。

所以《中庸》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

素贫贱,行乎贫贱。

素夷狄,行乎夷狄。

素患难,行乎患难。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要求人们在任何条件下都要坚持忠恕之道,只有坚持忠恕之道,才能思不出其位,才能安于其位,才能安贫乐道,才能素其位而行,居易而俟命。

这就是坚持忠恕原则的社会效应。

四《中庸》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天基本原则。

一是用至诚的精神坚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方法。

二是用至诚的精神坚持修养三达德、五达道的方法。

三是用至诚的精神坚持施行修身尊贤等九经的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