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东能源集团国有资产损失责任追究
暂行规定》的起草说明
为贯彻好省国资委党委【2014】8号文件精神,完善企业资产管理责任制度,按照党委安排,纪委监察部近期草拟了《山东能源集团国有资产损失责任追究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并书面征求了人力资源部、风险审计部、财务管理部、绩效运营部、工程管理部等有关部室的意见建议。
下面,简要作一说明。
一、起草依据。
主要有两份上级文件,分别是国务院国资委于2008年8月公布的《中央企业国有资产损失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和山东省国资委于2008年4月出台的《山东省省管企业国有资产损失责任追究暂行办法》。
另外,还有能源集团2012年7月印发的《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暂行办法》。
从上级的两个文件看,国务院国资委的文件内容比较全面、规定比较详细;省国资委的文件内容和规定比较简练,但据国资委纪委的同志反映:规定不是很明确、可操作性不是很强,在实践中不便于使用。
基于以上情况,能源集团《暂行规定》总的框架主要参照了国务院国资委的文件,篇幅比较长。
二、主要内容。
《暂行规定》参照国务院国资委的规定
和省国资委相关要求,结合能源集团实际,改动和增加了部分内容。
整个文件共分七章,四十四条,分别对实施责任追究的依据、应该遵循的原则、各部门的职责分工、追究事项的范围、追究的尺度、追究的具体措施等进行了逐一明确。
改动和增加内容比较明显的有两个方面。
一是在责任追究范围方面,考虑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以及平时掌握的情况,增加了工程建设领域的相关内容;同时,增加了投资、资金、供应、销售、改革改制等领域可能造成资产损失的其它情形。
比如,因决策不当或管理失误导致生产经营被动;违规对外捐赠和赞助;违反规定进行存款或指定存款机构;因管理不严,形成账外资金或发生虚假支付;违规办理商业保险、年金、经济补偿金,擅自突破核定工资标准、职务消费标准或滥发补贴、奖金;对外股权投资不严格履行股东权利;采购产品数量和质量过剩;货款催收不利;发生业务纠纷处置不力;利用关联交易转移或对外输送企业经济利益;违反规定增大改组改制成本或员工安置分流成本;管理人员和员工违规持股等原因,造成资产损失的情形。
另外,还将可能发生的财务账目盈亏不实、账实不符,物流贸易业务中存在的控制风险不利等现象,以及权属企业行使管理职能的集体所有制企业资产损失问题,列入了责任追究范围。
二是在责任追究措施方面,考虑到责任追究的实际效果,
在给予经济处罚和政纪处分的基础上,增加了给予组织处理的几项措施。
关于其中的组织处理措施,依据的是中央办公厅于2009年7月颁布的《党政干部问责暂行规定》、《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和省国资委《省管企业资产损失责任追究暂行办法》。
国务院国资委在责任追究措施中只规定了可以给予政纪处分,未规定组织处理的方式;省国资委规定可以给予通报批评和训诫谈话、责令检查、降职、免职(解聘)等组织处理,未规定政纪处分的方式。
经过分析认为,虽然政纪处分要重于组织处理,但是效果不一定理想,而且有的组织处理方式从实质上看要重于政纪处分。
因此,建议能源集团的《暂行规定》综合使用组织处理和政纪处分两种追究措施。
关于经济处罚措施,《暂行规定》与国务院国资委、省国资委的规定基本一致,即扣减薪金(奖金)。
三、需要说明的两个问题。
一是关于资产损失程度的界定问题。
国务院国资委将损失程度分为一般性资产损失、较大资产损失、重大资产损失、特别重大资产损失四个等级,没有明确具体数额标准。
省国资委对损失程度作了三个等级的划分,分别是10-50万元、50-100万元和100万元以上,起点是10万元。
我们结合上级规定和法律事务、财务管理部门的意见建议,暂时划分了四个等级,即:10万元以下为一般性资产损失、10-30万元为较大资产损失、30-150万元为重大资产损失、150万元以上为特别重大资产损失。
这样
划分是否合适,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确定。
二是关于经济处罚的其他措施。
国务院国资委规定除了给予扣减薪金之外,还可以终止授予新的股权,省国资委没有此项规定。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逐步推进,能源集团的《暂行规定》是否可以做出类似要求。
附:1.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国有资产损失责任追究暂行办法》
2.省国资委《山东省省管企业国有资产损失责任追究暂行办法》
3.中央办公厅《党政干部问责暂行规定》
4.中央办公厅《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
5.《山东能源集团员工奖惩办法》
6.关于办理渎职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7.《刑法》有关司法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