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州人眼里吴国的那些事

苏州人眼里吴国的那些事

2011年7月20日起,央视10套开始播放六集历史评论剧《回望勾吴》。

断断续续看了三集后,作为自诩的历史爱好者,说的又是家乡的事情,不由得一方面将自己脑海里片段的历史故事串联起来,另一方面又联想起苏州城里依然存在的人事物。

在该剧尚未结束之前,便想用笔记下“苏州人眼里吴国的那些事”。

吴国有历史记录,可以追溯到周朝开国前。

周太王(即古公亶父)生有长子泰伯(太伯)、次子仲雍和第四个小儿子季历。

季历的儿子姬昌(后来的周文王)聪明早慧,深受周太王宠爱。

周太王想传位于非嫡孙姬昌,但根据当时的传统应传位于长子泰伯,因此周太王郁郁寡欢。

泰伯明白父亲的意思后,就和二弟仲雍借为父采药的机会一起从相当于陕西的地方逃到当时荒凉的江南(“泰伯奔吴”的典故即出于此),并遵从当地人的习俗“纹身断发”,称自己为句吴(念“勾吴”)。

“吴”字的象形字上面是个口字,下面是个奔跑的人。

这个字生动地描述了当时吴人狩猎的情形:披发奔跑,口中大声呼号,形成共声且互相呼应。

当地人推泰伯为王,自此建立了勾吴古国。

苏州的吴侬软语,即来源于吴国的方言,它虽然历经无数次的变迁和融合,却始终保持了它独特的地方特色。

迄今苏州阊门内下塘街还有后人建造的泰伯庙。

而一同奔吴的老二仲雍死后葬于苏州常熟的虞山。

商朝灭亡、周朝建立后,周武王(周文王之子)封泰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遂改国号为吴。

但吴国本来就是泰伯子孙自己开辟的领地,周武王又把中原的一块地给了周章的弟弟虞仲,是为虞国的第一位国君。

此后,主要记录中原地区的历史记录几乎很少提及吴国,直到第十九代吴王寿梦。

寿梦曾经去周朝认祖归宗,被封为子爵。

也曾去鲁国观摩周礼,但据说看完后叹到“唉,周礼啊周礼!”尽管有许多历史学家从不同角度来解释这句话的意思,但寿梦随后做的是富国强兵的准备。

当时吴国的军事很落后,据说楚国大夫申公巫臣带来了相当于现代战车的兵马战车(车兵),并教会吴人驾驭兵车和排兵布阵。

吴人很聪明,学了没几年就开始进攻西面的宗主国楚国。

楚国当时是春秋时期的强国,但正是因为吴国的进攻,自此不得不面临两线作战的境地——北面的晋国和东面的吴国——并在数次战败后一蹶不振。

寿梦有四个儿子,寿梦也和他的祖上周太王一样,没有看中他的大儿子诸樊,却想传位给他的四儿子季札。

可季札却不愿意,最后寿梦只能传位于老大。

在诸樊做吴王的时候,季札被封在延陵(被称为延陵季子),经常受吴王指派出访中原各国,展示了高超的外交才能和高尚的道德——期间和中原各国的交往大事都被记录了下来,并让当时的世人了解了吴国,留下了吴人翩翩君子、知书达理非常美好的形象。

后来诸樊将吴王位又传于老二余祭,老二再传位于老三余昧,当余昧死前,又想传位于兄弟季札,但这回季札再次拒绝,并出走中原。

于是老三的儿子僚接了吴王位,但是老大的儿子公子光不高兴了:到寿梦的孙子一辈也应该传位于我这个嫡孙啊。

于是乘吴国军队攻打齐国主力被围之际,公子光宴请吴王僚,派出春秋战国时著名刺客专诸,在上菜时从鱼肚中拔出匕首刺杀成功。

此为著名的典故“专诸刺王僚”。

公子光接吴王位,是为吴王阖闾。

专诸事成后也被侍卫所杀,阖闾给专诸的儿子以显位,并造专诸墓以示纪念——迄今苏州阊门还有一条“专诸巷”,据说就是墓址所在地。

辅助阖闾的是两个著名的春秋人物:伍子胥和孙武。

伍子胥名员号子胥,他父亲伍奢是楚国的太师,楚平王听信谗言下令对伍奢满门抄斩。

伍子胥在外获悉后连夜逃亡出昭关,最终投奔吴王阖闾。

之前的吴国中心在南京镇江并向南到达太湖西边——现今苏州西部郊县木渎、光福、浒关附近——1992年苏州浒关真山发掘吴王祖坟印证了这一大致判断。

伍子胥在吴国做的最著名的一件大事是:公元前514年“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构筑阖闾大城,是为现今苏州城的基础——按照近代历史学家顾颉刚的说法,苏州是2000多年以前构筑的现今保存基本轮廓及原址最好的古城。

而阖闾小城在现今常州武进和无锡胡埭之间,其城北靠仆射山、胥山、虾笼山为屏障,山前有坡地,南临太湖,作为军事要塞之用,以控制楚国和越国的入侵并保卫吴国阖闾大城的安全。

而现今苏州城南的盘门(古称蟠门或蛇门),是迄今国内保护最好的水陆两用城门——当初是吴国阖闾大城用以防卫越国水军入侵的城防设施。

孙武,又名孙吴、孙伍。

据说是后来孙伯灵(因为受髌刑被世人称为孙膑)的先人。

齐人孙膑(?-公元前316年)据说是鬼谷子的弟子,被师兄庞涓所陷害,受髌刑挖去膝盖骨(髌骨),出山后因指导田忌赛马、指导齐威王“围魏救赵”而一举成名,后又在马陵道计杀庞涓大败魏国军队,后著写《孙膑兵法》。

有历史学家指出,孙武在司马迁史书记载之前,春秋战国的史料中对孙武几乎没有详细的记载,因此怀疑苏武就是孙膑或伍子胥的化身,但1972年在齐国旧址现今的临沂出土了《孙膑兵法》,而《孙子兵法》十三篇是古已有之的。

所以我个人还是相信传统的说法认为孙武和孙膑是两个人。

否则我下面的故事就没有办法捋顺关系了。

孙武经伍子胥推荐后也来辅佐阖闾。

现今苏州著名风景点虎丘(苏东陂有“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的感慨)后山有孙子练兵台,述说的是孙武子出山后首次练兵的传说。

吴王要孙武子将他的嫔妃在一月内练成一支有组织的队伍,孙武子要求吴王同意他有权宰杀不听号令者的权利,吴王爽快地答应了。

结果吴王最宠幸的妃子不愿吃苦,带头捣乱,被孙武子当场宰杀。

一月后,一支纪律严明遵从号令的女子部队诞生,阖闾尽管心痛但自此将吴国练兵的重任交给了孙武。

吴国向楚国发动了五次战争,每次都以楚国战败告终。

最后一次,吴军攻入楚国都城,伍子胥试图报灭门之仇,可那时楚平王已经死了,结果伍子胥访到知情者,抽干湖底水现出楚平王墓,“掘墓鞭尸”后方解了心头之气。

后楚国申包胥到秦国哭求,才换来秦国派兵解救,楚昭王得以恢复失地。

吴国还攻打了齐国——苏州现在的城门中还保留着齐门和平门这样的地名,听我奶奶说,齐门是吴国出征时命名的,而平门是战胜齐国得胜归来后命名的。

吴国还灭了徐国,徐姓后来在秦朝时的郡望在现今徐州和连云港之间的东海县。

阖闾在与吴国南面的越国的战争中受伤,归国后不久死去,将他的霸业传位于儿子夫差。

据说阖闾葬在现今虎丘塔下剑池内。

为什么叫剑池呢,据说吴王阖闾喜欢宝剑,随葬了大量顶级的宝剑。

说到宝剑,就必然要谈及著名的干将剑和莫邪(念“也”)剑。

干将和莫邪是夫妻,同是冶金业祖师欧冶子(最早发明了鼓风机)的徒弟。

据说干将起先造不出锋利且有韧性的宝剑,后来他夫人莫邪跳入熔炉才造出了两把旷世名剑“干将”和“莫邪”——据现今研究,人体含磷,在冶炼工艺中加磷的确始于春秋,也的确能增加金属的韧性和锋利度。

苏州现今东西向的主干道即被叫作干将路,在苏州大学北门、苏州相门桥旁,南北向的路被称为莫邪路,莫邪路与干将路在相门桥下交汇。

如果你去苏州虎丘旅游,剑池前叫“千人石”的巨石据说是斩杀阖闾墓工匠们以灭口的地方。

虎丘剑池四字题壁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

在剑池内的池壁内据说有文征明讲述明朝大旱露出阖闾墓情况的介绍,1956年苏州园林系统工作人员清除了池壁的苔藓,并按照解说抽干了池水,果然露出了一个三角形的入口,进去后逐渐洞穴变小,最后在三块巨石前止步。

听我在园林系统工作的叔叔说,放入活鸡活狗后再无生还。

再加上担心掘墓后地上的著名斜塔“虎丘塔”倒塌,那年因此作罢。

后苏州在2008年再次如法操作,试图开掘吴王阖闾墓,但经过精确测算,一旦开掘,的确会造成虎丘塔(苏州旅游的标志性建筑)的倒塌。

结果再次作罢,池底洞穴口再次被池水回填满。

后来阖闾的儿子吴王夫差挖掘邗沟——南起扬州近郊邗城下的长江,经过高邮折向东北入射阳湖,再向西北经过淮安入淮河——到了隋朝,这条河道成为了京杭运河在苏北的主要部分。

吴国凭借着这条水路得以向北运兵战败了齐国和晋国,吴王夫差成为了春秋时期的著名五霸之一。

吴国后来还战败了越国,但居然鬼使神差地放回了越国国王勾践。

于是历史上演了一出勾践“卧薪尝胆”、夫差中了越国美女西施美人计的历史悲剧。

孙武后在苏州穹窿山(现今木渎已经开辟这一景点)上隐居著写《孙子兵法》。

而伍子胥却坚持“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的观点,并与一心想要再次伐齐的小辈夫差激烈争执,最终被杀,据说他临死前说“你们在我坟上种上梓树,让它们生长到可以制器的时候吴国就要灭亡了。

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放在吴国的城门上,让我看到越国怎样灭掉吴国的。

”悬挂伍子胥头颅的城门后来被称为胥门,但我小的时候只知道有这个地名却始终没有城墙,也不像阊门在文革中遭到毁坏后还留有城墙角遗址。

直到21世纪初棚户区拆迁,胥门才从湮没的历史中显露出来,现在成为了苏州运河上的一个游船码头和市民休闲活动的好去处。

投放伍子胥尸体的河道被称为“胥江”——现今苏州还有胥江街道,而胥江汇入太湖入口、伍子胥尸体浮出水面的地方被称为胥口——现今苏州太湖畔的确有胥口镇,和香山镇毗邻,而香山出了造紫禁城的香山匠人蒯祥。

甚至是吴国的宿敌越国,现今的浙江人也说每年的钱塘江潮水是伍子胥带领着吴国水军向越国的进攻。

越国向吴国发动了七次进攻,最后一次吴国是两线作战,北面有齐国,南面有越国。

最后吴国兵败,夫差在战败地现今苏州光福阳山向勾践求和,但勾践也没有象夫差原先那样宽容,最后夫差只能拔剑自刎,吴国于公元前473年亡。

据说西施和原先的相好越国宰相范蠡乘一叶小舟离开了吴国,离开地即为苏州现在的相城区蠡口镇。

越国灭了吴国后150多年,越国又被楚国灭了。

再后来战国时期秦国统一六国,中华归于一统。

而我关于宝剑的故事还没有完,据说干将剑被带进了阖闾墓,而莫邪剑一直佩戴在夫差身上。

我去过的湖北省博物馆,有一柄镇馆之宝——楚王墓里出土的越王剑(剑柄处标有铭文),出土时居然还能削发如泥,轻松切断层纸。

越王剑为何出现在楚王的坟墓中,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估计是楚国灭了越国后的战利品。

我斗胆猜测,这柄越王剑是不是就是越国灭了吴国时从吴国缴获的那把莫邪剑呢?历史啊历史,如此让人感叹和遐想……2011年7月25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