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浙江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物理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4.关于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磁波可以传递信息,声波不能传递信息 B .手机在通话时涉及的波既有电磁波又有声波C .太阳光中的可见光和医院“B 超”中的超声波传播速度相同D .遥控器发出的红外线波长和医院“CT ”中的X 射线波长相同 14.B15.磁卡的磁条中有用于存储信息的磁极方向不同的磁化区,刷卡器中有检测线圈.当以速度v 0刷卡时,在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其E -t 关系如右图所示.如果只将刷卡速度改为v02,线圈中的E -t 关系图可能是( )15.D [解析] 磁卡磁条的磁化区通过检测线圈时,检测线圈中产生动生电动势,当刷卡速度由v 0变成v 02时,动生电动势的大小由E =Blv 0变为E′=Blv 02;刷卡器的长度一定,当刷卡速度由v 0变成v 02时,刷卡时间由t 0变为2t 0,故D 选项正确.16.与通常观察到的月全食不同,小虎同学在2012年12月10日晚观看月全食时,看到整个月亮是暗红的.小虎画了月全食的示意图,并提出了如下猜想,其中最为合理的是( ) A .地球上有人用红色激光照射月球B .太阳照射到地球的红光反射到月球C .太阳光中的红光经地球大气层折射到月球D .太阳光中的红光在月球表面形成干涉条纹16.C [解析] 月全食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月全食发生时,月球处于地球的本影区.从原理上来说,地球上的人不会看到月亮.为什么会看到“红月亮”呢?是因为有一部分太阳光经过地球大气层的折射后,波长较短的蓝紫光大部分被吸收了,而波长较长的红光更多地照向月球表面,所以“红月亮”是地球大气对太阳光的折射造成的.月全食是自然现象,小虎看到整个月球是暗红色,也是自然现象,不是人用红色激光照射的结果,故A 错.月全食时月球在地球的背面,地球反射的光不会照向月球,故B 错.月全食时,太阳光无法直接照到月球,即使照到也不具备发生光的干涉的条件,即使具备发生光的干涉的条件,干涉图样也应该是条纹状的,故D 错.用排除法也应该选C.17.如图所示,水平木板上有质量m =1.0 kg 的物块,受到随时间t 变化的水平拉力F 作用,用力传感器测出相应时刻物块所受摩擦力F f 的大小.取重力加速度g =10 m/s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5 s 内拉力对物块做功为零B .4 s 末物块所受合力大小为4.0 NC .物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D .6 s ~9 s 内物块的加速度大小为2.0 m/s 217.D [解析] 从图可知,物块与木板之间的静摩擦力最大值为4 N ,滑动摩擦力大小为3 N .结合拉力和摩擦力的大小可判断物块的运动规律:在0~4 s 物块静止,4~5 s 物块做加速度逐渐增大的变加速直线运动,5 s 以后物块做匀加速直线运动.0~4 s 物块静止,拉力对物体不做功,但是4~5 s 物块运动,拉力对物体做正功,故A 错误.4 s 末,物块所受的合力由0突变为1 N ,故B 错误.物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F f mg =31×10=0.3,故C 错误.6~9s 内,物块的加速度a =F -F f m =5-31m/s 2=2.0 m/s 2,故D 正确.18.如图所示,三颗质量均为m 的地球同步卫星等间隔分布在半径为r 的圆轨道上,设地球质量为M ,半径为R.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地球对一颗卫星的引力大小为GMm(r -R )2B .一颗卫星对地球的引力大小为GMmr 2C .两颗卫星之间的引力大小为Gm23r 2D .三颗卫星对地球引力的合力大小为3GMmr218.BC [解析] 地球与一颗卫星的万有引力可由万有引力定律直接求出, F 地卫=G Mmr2,故A 错误,B 正确.卫星间的万有引力也可由万有引力定律直接求出, F卫卫=Gmm (3r )2=G m23r2,故C 正确.三颗卫星对地球的万有引力大小相等,相邻两个力的夹角均为120°,合力为零,故D 错误.二、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9.如图所示,总质量为460 kg 的热气球,从地面刚开始竖直上升时的加速度为0.5 m/s2,当热气球上升到180 m 时,以5 m/s 的速度向上匀速运动.若离开地面后热气球所受浮力保持不变,上升过程中热气球总质量不变,重力加速度g =10 m/s2.关于热气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所受浮力大小为4830 NB .加速上升过程中所受空气阻力保持不变C .从地面开始上升10 s 后的速度大小为5 m/sD .以5 m/s 匀速上升时所受空气阻力大小为230 N19.AD [解析] 热气球从地面刚开始竖直上升时,速度很小,空气阻力可以忽略,对热气球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 -mg =ma ,解得浮力F =mg +ma =4830 N ,故A 正确.如果热气球一直匀加速上升,则上升180 m 时的速度v =2ah =6 5 m/s>5 m/s ,故热气球不是匀加速上升,说明随着速度的增加,空气阻力也越来越大,故B 错误.如果热气球一直匀加速上升,则上升180 m 所用的时间t =2ha=12 5 s>10 s ,说明上升10 s 后还未上升到180 m 处,速度小于5 m/s ,故C 错误.以5 m/s 的速度匀速上升阶段,空气阻力f =F -mg =230 N ,故D 正确.20.在半导体离子注入工艺中,初速度可忽略的磷离子P +和P 3+,经电压为U 的电场加速后,垂直进入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 、方向垂直纸面向里、有一定宽度的匀强磁场区域,如图所示.已知离子P +在磁场中转过θ=30°后从磁场右边界射出.在电场和磁场中运动时,离子P +和P 3+( )A .在电场中的加速度之比为1∶1B .在磁场中运动的半径之比为3∶1C .在磁场中转过的角度之比为1∶2D .离开电场区域时的动能之比为1∶320.BCD [解析] 离子在电场中的加速度a =Uq dm ,故a 1a 2=q 1q 2=13,A 错误.离开电场区域时的动能E k =Uq ,故E k1E k2=q 1q 2=13,D 正确.在磁场中运动的半径r =mv Bq =mBq 2Uq m =1B2Um q ,故r 1r 2=q 2q 1=31,B 正确.在磁场中转过的角度的正弦值sin θ=dr=Bdq 2Um ,故sin θ1sin θ2=q 1q 2=13,因θ1=30°,则sin θ2=32,即θ2=60°,所以θ1θ2=12,C 正确.三、非选择题部分21. (10分)如图所示,装置甲中挂有小桶的细线绕过定滑轮,固定在小车上;装置乙中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导轨的左端,另一端系在小车上.一同学用装置甲和乙分别进行实验,经正确操作获得两条纸带①和②,纸带上的a 、b 、c……均为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点.(1)任选一条纸带读出b 、c 两点间距离为________;(2)任选一条纸带求出c 、e 两点间的平均速度大小为________,纸带①和②上c 、e 两点间的平均速度v ①________v ②(填“大于”、“等于”或“小于”);③图中________(填选项).A .两条纸带均为用装置甲实验所得B .两条纸带均为用装置乙实验所得C .纸带①为用装置甲实验所得,纸带②为用装置乙实验所得D .纸带①为用装置乙实验所得,纸带②为用装置甲实验所得 21.(1)2.10 cm 或2.40 cm (±0.05 cm ,有效数字不作要求)(2)1.13 m/s 或1.25 m/s (±0.05 cm/s ,有效数字不作要求) 小于 (3)C【解析】(1)纸带①,b 点读数约为3.90 cm ,c 点读数约为6.00 cm ,b 、c 间距离约为2.10 cm.纸带②,b 点读数约为4.10 cm ,c 点读数约为6.50 cm ,b 、c 间距离约为2.40 cm.(2)c 、e 间的平均速度v -=Δx ce2T ,纸带①中对应的约为1.13 m/s ,纸带②中对应的约为1.25 m/s.(3)纸带①中两计时点间的距离越来越大,说明小车一直在加速,所以是用装置甲实验所得.纸带②中d 点以后的计时点间的距离不变,说明小车先加速后匀速,所以是用装置乙实验所得.22.(10分)采用如图所示的电路“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1)除了选用照片中的部分器材外,________(填选项).A .还需要电压表B .还需要电流表C .还需要学生电源D .不再需要其他器材 (2)测量所得数据如下:用作图法求得电池的内阻r =________.(3)根据第5次所测得的实验数据,求得电流表内阻R A =________. 22.(1)A (2)如图所示 (0.75±0.10)Ω (3)0.22 Ω[解析] (1)依据实物图,实验器材还缺电压表.(2)根据数据描点、连线,作出电源的U -I 图像,电源内阻r =ΔUΔI .(3)电流表的电阻R A =UI-R.23.(16分)山谷中有三块石头和一根不可伸长的轻质青藤,其示意图如下.图中A 、B 、C 、D 均为石头的边缘点,O 为青藤的固定点,h 1=1.8 m ,h 2=4.0 m ,x 1=4.8 m ,x 2=8.0 m .开始时,质量分别为M =10 kg 和m =2 kg 的大、小两只滇金丝猴分别位于左边和中间的石头上,当大猴发现小猴将受到伤害时,迅速从左边石头的A 点水平跳至中间石头.大猴抱起小猴跑到C 点,抓住青藤下端,荡到右边石头上的D 点,此时速度恰好为零.运动过程中猴子均可看成质点,空气阻力不计,重力加速度g =10 m/s 2.求:(1)大猴从A 点水平跳离时速度的最小值; (2)猴子抓住青藤荡起时的速度大小; (3)猴子荡起时,青藤对猴子的拉力大小.23.[解析] (1)设猴子从A 点水平跳离时速度的最小值为v min ,根据平抛运动规律,有h 1=12gt 2①x 1=v min t ②联立①②式,得v min =8 m/s ③(2)猴子抓住青藤后的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设荡起时的速度为v C ,有 (M +m)gh 2=12(M +m)v 2C ④v C =2gh 2=80 m/s ≈9 m/s ⑤(3)设拉力为F T ,青藤的长度为L ,对最低点,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 T -(M +m)g =(M +m)v 2CL ⑥由几何关系(L -h 2)2+x 22=L 2⑦ 得L =10 m ⑧综合⑤⑥⑧式并代入数据解得:F T =(M +m)g +(M +m)v 2CL =216 N ⑨24. (20分)“电子能量分析器”主要由处于真空中的电子偏转器和探测板组成.偏转器是由两个相互绝缘、半径分别为R A 和R B 的同心金属半球面A 和B 构成,A 、B 为电势值不等的等势面,其过球心的截面如图所示.一束电荷量为e 、质量为m 的电子以不同的动能从偏转器左端M 板正中间小孔垂直入射,进入偏转电场区域,最后到达偏转器右端的探测板N ,其中动能为E k0的电子沿等势面C 做匀速圆周运动到达N 板的正中间.忽略电场的边缘效应. (1)判断半球面A 、B 的电势高低,并说明理由; (2)求等势面C 所在处电场强度E 的大小; (3)若半球面A 、B 和等势面C 的电势分别为φA 、φB 和φC ,则到达N 板左、右边缘处的电子,经过偏转电场前、后的动能改变量ΔE k 左和ΔE k 右分别为多少? (4)比较|ΔEk 左|与|ΔE k 右|的大小,并说明理由.24.[解析] (1)电子(带负电)做圆周运动,电场力方向指向球心,电场方向从B 指向A ,B 板电势高于A 板.(2)据题意,电子在电场力作用下做圆周运动,考虑到圆轨道上的电场强度E 大小相同,有eE =m v 2RE k0=12mv 2R =R A +R B 2联立解得:E =2E k0eR =4E k0e (R A +R B )(3)电子运动时只有电场力做功,根据动能定理,有 ΔΕk =qU对到达N 板左边缘的电子,电场力做正功,动能增加,有 ΔΕk 左=e(φB -φC )对到达N 板右边缘的电子,电场力做负功,动能减小,有 ΔΕk 右=e(φA -φC ) (4)根据电场线的特点,等势面B 与C 之间的电场强度大于C 与A 之间的电场强度,考虑到等势面间距相等,有||φB -φC >||φA -φC 即||ΔΕk 左>||ΔΕk 右25. (22分)为了降低潜艇噪音,提高其前进速度,可用电磁推进器替代螺旋桨.潜艇下方有左、右两组推进器,每组由6个相同的、用绝缘材料制成的直线通道推进器构成,其原理示意图如下.在直线通道内充满电阻率ρ=0.2 Ω·m 的海水,通道中a×b×c=0.3 m ×0.4 m ×0.3 m 的空间内,存在着由超导线圈产生的匀强磁场,其磁感应强度B =6.4 T 、方向垂直通道侧面向外.磁场区域上、下方各有a×b=0.3 m ×0.4 m 的金属板M 、N ,当其与推进器专用直流电源相连后,在两板之间的海水中产生了从N 到M ,大小恒为I =1.0×103A 的电流,设该电流只存在于磁场区域.不计电源内阻及导线电阻,海水密度ρm ≈1.0×103 kg/m 3.(1)求一个直线通道推进器内磁场对通电海水的作用力大小,并判断其方向. (2)在不改变潜艇结构的前提下,简述潜艇如何转弯?如何“倒车”? (3)当潜艇以恒定速度v 0=30 m/s 前进时,海水在出口处相对于推进器的速度v =34 m/s ,思考专用直流电源所提供的电功率如何分配,求出相应功率的大小.25.[解析] (1)将通电海水看成导线,所受磁场力F =IBL代入数据得:F =IBc =1.0×103×6.4×0.3 N =1.92 N用左手定则判断磁场对海水作用力方向向右(或与海水出口方向相同)(2)考虑到潜艇下方有左、右2组推进器,可以开启或关闭不同个数的左、右两侧的直线通道推进器,实施转弯.改变电流方向,或者磁场方向,可以改变海水所受到磁场力的方向,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使潜艇“倒车”.(3)电源提供的电功率中的第一部分:牵引功率 P 1=F 牵v 0根据牛顿第三定律:F 牵=12IBL 当v 0=30 m/s 时,代入数据得:P 1=F 牵v 0=12×1.92×103×30 W =6.9×105W 第二部分:海水的焦耳热功率对单个直线推进器,根据电阻定律: R =ρl S代入数据得:R =ρc ab =0.2×0.30.3×0.4Ω=0.5 Ω 由热功率公式,P =I 2R 代入数据得:P 单=I 2R =5.0×105WP 2=12×5.0×105W =6.0×106W第三部分:单位时间内海水动能的增加值 设Δt 时间内喷出的海水质量为m P 3=12×ΔΕkΔt考虑到海水的初动能为零, ΔΕk =Εk =12mv 2水对地m =ρm bcv 水对地ΔtP 3=12×ΔΕk Δt =12×12ρm bcv 3水对地=4.6×104W【18选6模块】题号:13 科目:物理13. [2013·浙江卷] “物理3-3”模块(10分)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初始状态A 经状态B 、C 、D 再回到状态A ,其体积V 与温度T 的关系如图所示.图中T A 、V A 和T D 为已知量.(1)从状态A 到B ,气体经历的是________过程(填“等温”“等容”或“等压”); (2)从B 到C 的过程中,气体的内能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从C 到D 的过程中,气体对外________(填“做正功”“做负功”或“不做功”),同时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4)气体在状态D 时的体积V D =________. 13.(1)等容(2)不变(3)做负功 放热 (4)T DT AV A [解析] (1)从图像可知,从A 到B 过程为等容过程. (2)从B 到C 过程,温度不变,理想气体的内能不变.(3)从C 到D 过程, 体积减小,外界对气体做正功;温度降低,内能减小;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气体放热.(4)从D 到A 过程是等压变化,有V D T D =V A T A ,所以V D =V A T DT A.题号:14 科目:物理14. [2013·浙江卷] “物理3-5”模块(10分)小明用金属铷为阴极的光电管,观测光电效应现象,实验装置示意如图甲所示.已知普朗克常量h =6.63×10-34J ·s.甲 乙(1)图甲中电极A 为光电管的________(填“阴极”或“阳极”);(2)实验中测得铷的遏止电压U C 与入射光频率ν之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则铷的截止频率νC =________Hz ,逸出功W 0=________J ;(3)如果实验中入射光的频率ν=7.00×1014Hz ,则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 k =________J.14.(1)阳极(2)(5.12~5.18)×1014 (3.39~3.43)×10-19(3)(1.21~1.25)×10-19[解析] (1)电路图为利用光电管产生光电流的实验电路,.光电子从K 极发射出来,故K 为光电管的阴极,A 为光电管的阳极.(2)遏制电压对光电子做负功,有eU C =E k =h ν-W 0,结合图像,当U C =0时,极限频率ν0=5.15×1014 Hz ,故逸出功W 0=h ν0=3.41×10-19J.(3)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 k =h ν-W 0=h ν-h ν0=1.23×10-19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