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标准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标准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植物生产与环境》是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一门重要基础平台课程,为学生学习后续各专业方向核心课程奠定了基础。

其任务使学生了解植物细胞、组织、器官的形态特征和生理功能,掌握与植物生长相关的环境因子的特点、变化以及与植物生长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植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掌握植物生长发育的规律,学会用仪器对各环境因子进行测定,并能对各观测结果做出分析评价。

同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下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目标:
(1)具备使用仪器观察植物细胞、组织、器官结构和形态的能力。

(2)具备环境因子观测与测定仪器的使用、调试、维护能力。

(3)具备观测与测定植物环境因子的能力。

(4)具备分析和评价植物环境因子观测与测定结果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四)教学实施
1.教学建议
(1)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采用项目教学,以工作任务引领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2)本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展示、演示和学生分组操作并行,学生提问与教师解答、指导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掌握植物生长环境的基本知识,并紧密结合职业技能实操项目,创设条件,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训练,使学生掌握相关技能,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模型、投影仪、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了解植物生长环境的前沿科学与先进技术。

(4)教学活动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人深,将总结性的知识放在最后,各章节的安排要注意整本教材知识的连贯性、完整性,注意教材横向、纵向的关系。

(5)注重校际间的合作交流,实现教学成果的共享,使先进的、可行,的、适用的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能在各学校间快速推广。

2.教材编写建议
(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的设计思想。

(2)应将本课程的工作任务分解成若干典型的教学活动,按工作
任务的需要,结合培养职业技能组织教材内容。

通过活动设计,根据够用为度的原则,结合学生的认知和动手操作能力,加强实践内容,强调教学活动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3)教材要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

并立足于植物生长环境的发展现状,将前沿性的科技成果及时编人教材,并关注最新农业技术措施,使教材更贴近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五)考核与评价
1.改革传统的“一考定终身”的学习结果评价手段,注重学生表现和学习过程的评价,评价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侧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

2.关注评价的多元性。

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工作作风和每个任务的完成情况综合评价学生的成绩。

因为采用的是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所以以学习过程评价为主,最后的成绩主要是各个任务评价成结之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