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阿里山纪行》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阿里山纪行》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阿里山纪行》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教学目标:
1、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2、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

3、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

4、学习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预习展示
1、播放《阿里山的姑娘》歌曲,学生跟唱,营造气氛,
感受阿里山的美丽。

2、简介阿里山
实用文档
3、简介作者
4、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一泓.()莽莽.()溢.出()镶.嵌()鱼鳖.()静谧.()
红桧.()孕.生()
5、熟读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落大意
二、合作探究
1、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

(明确:“台北松山机场”“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
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
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转,迂
回穿过一片林区”“曲径幽路”“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
们终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
2、讨论课文的脉络层次划分,并归纳。

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

全文10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2——9段),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
记的主体部分。

实用文档
第三部分(10段),写下山。

仍以《高山青》作法,呼应
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3、作者在课文最后写道:“我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那么阿里山的风光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呢?请同
学找出来。

4、课文中如此写道:“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你怎么理解这
两句话?
5、你对阿里山、阿里山的神木一带的风光有哪些认识
和感受?
三、课堂整理
四、当堂练习
1、找出自己喜欢语段,有感情地朗读。

2、解释词语
匹敌:___________________ _
骤然:__________________
恍如隔世:______________ __
静谧:__________________ __
庞然大物:_______________ _
堪称:__________________ __
实用文档
谛听:_________________ ___
山岚:___________ ___
3、在下列横线上填进恰当的叠词。

(1)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________的、
________的、________的。

(2)它真像一________绿地毯,________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

(3)树干都是湿________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假如我是导游”,请你以导游的身份介绍阿里山的
风光。

指名学生介绍阿里山的风光。

二、合作探究
1、精读课文3-9段。

思考:作者怎样描写到阿里山神木的经过及
所见到的风光?课文第3段是________。

这一段先用设问句承接上段,然后交代进入神木的经过;第4段,写
实用文档
谭水清澈;第5段, ________;第6段,写山间的青苔路;第7段,________________;第8段,描写看到的
神木;第9段,________。

问题探究
2、用四个字概括台湾著名的红桧被冠名为“神木”的
原因。

3、“神木”已遭雷劈,为什么“他仍是阿里山的标志、
灵魂”?
4、于神木“巨创”中,作者发现了丰富、深邃的内涵,你是怎样理解的?
5、本文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描写阿里山美丽的风光。

试问什么叫移步换景?请结合课文具体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三、课堂整理
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和起来的共同愿望。

四、当堂练习
实用文档
1、仿句。

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
说到了阿里山?
2、给下面一段文字的方格里点上恰当的标点。

席上,一位美学家的夫人对我说□“台湾人最喜欢
唱的大陆歌曲是□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有
些重要的活动还作为合唱的歌曲。


3、佳句赏析。

(1)山下尚是汗水津津,山间则是凉气侵人了。

那股凉气给人的感觉不在温度,而在穿肌透骨的力度。

这一句运用________手法,写出了山下与山间的巨大温差,从作者________的角度,突出凉气穿肌透骨的力度。

(2)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

作者连用三个________,写________、________,突出树
木的“________”和“________”。

实用文档
(3)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作者以拟人化的________描写树木________。

如诗如画的
比喻,感受深切的________,使森林、古树成了富
有________的情境。

答案:(1)对比感觉(2)比喻树躯树身大高(3)比喻排列之整肃联想审美价值
4、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的填空。

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

潭无鱼鳖,林无鸟兽,
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
却又没有了。

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

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

同行者都在
深深地吸气,仿佛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

(1)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

作者连用三个________,写若有若无的声音,以________
反衬________。

实用文档
(2)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

作者采用________手法,运用流畅而节奏鲜明的文字,
强调林区的________。

(2)这一段文字以有声反衬________,营造一个“静谧的世(3)界”,收到了“________________”(填一诗句)的艺术境界。

答案:(1)比喻声(有声)静(无声)(2)反复宁静(3)无声此地无声胜有声40385 9DC1 鷁
实用文档
K:kJ]K23587 5C23 尣31008 7920 礠. 28414 6EFE 滾 40747 9F2B 鼫
实用文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