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许叔微论治消渴病经验及理论探析_李翠娟

许叔微论治消渴病经验及理论探析_李翠娟

64第14卷 第12期 2012 年 12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4 No. 12 Dec .,2012上不通于下,或下不通于上,或六腑闭塞,或左右疼痛……,种种诸证,皆出于痹也”。

但需要指出的是DPN 之痹于感受外邪,经络气血痹阻,引起肌肉、筋骨、关节疼痛、麻木、肿大、屈伸不利,以实证表现为主之痹有所区别,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起于内伤,由阴津亏虚,经枯脉痹使然。

导师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之上,通过长期大量的临床观察发现,DPN 的病机特征为本虚表实。

即以气阴两虚为本,燥热津伤为标,瘀血贯穿病程始终。

故气阴两虚,瘀血阻络为DPN 发病的基本病机。

根据标本兼治的原则,拟定了益气养阴、化瘀通络之治法,精选了黄芪、山药、玄参、麦冬等中药,构成“通络糖泰”,用于治疗DPN。

通络糖泰方的主要药物构成是:黄芪、山药、玄参、麦冬、丹参、川芎、鸡血藤等中药组成。

该方从虚、瘀入手,兼顾痰、毒,以益气养阴、化瘀通络为主要治法,治疗DPN 气阴两虚兼瘀血阻络的患者,体现了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共奏益气养阴、化瘀通络之功。

该方以补本虚为主,泻标实为辅,标本兼顾,符合辨证为气阴两虚兼瘀血阻络的DPN 患者病机,所以在临床上能收到良好疗效。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 韦秀英.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药物治疗现状[ J ] .医师进修杂志,2000,23 ( 5 ):54.[ 2 ] 南征.糖尿病中西医综合治疗[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77. [ 3 ] 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试行本)(节选)[ J ]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4,12 ( 6 ):283-285.[ 4 ] 李光伟.弥可保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J ] .中华内科杂志,1999,38 ( 1 ):14-17.[ 5 ] 时振声.时门医术[ M ]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 6 ] 张云秀.益气活血温经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J ] .中国医药信息杂志,2000,7 ( 4 ):58-59.[ 7 ] 何丽云.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概况[ J ] .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8,14 ( 3 ):64-65.[ 8 ] 胡艳丽,王桐玲.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J ]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5,7 ( 6 ):588.[ 9 ] 郭琳琳.丹栀逍遥散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观察[ J ] .中医药学刊,2005,23 ( 5 ):1909-1910.许叔微(公元1080—1154年),字知可,号近泉,宋代真州白沙(今江苏仪征)人。

因曾做翰林学士,人称“许学士”。

许氏一生勤奋好学,在伤寒研究方面,许氏深得仲景之妙谛,著《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和《伤寒九十论》 ;杂病证治方面,尤精古方,善创新方,著《普济本事方》,其中所载诸方,治疗疑难病证,疗效显著,被叶天士视同“枕中秘”,张锡纯则誉之为“海上仙方”[1]。

其以“救物为心”,治病不问贵贱,活人不可胜计,为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2]。

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许氏在《普济本事方》中设立专篇论述消渴病,详细阐述了消渴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预防禁忌等,为后世医家防治消渴病奠定了重要基础。

1 运用形象思维 深入阐发消渴病病机许氏认为消渴病的发生主要是肺、胃、肾等脏许叔微论治消渴病经验及理论探析李翠娟,巩振东(陕西中医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摘 要:许叔微是宋代临床大家之一,其在《普济本事方》中设立专篇论述消渴病,详细阐述了消渴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预防禁忌等,为后世医家防治消渴病奠定了重要基础。

关键词:许叔微;消渴病;临证经验中图分类号:R25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2) 12- 0064- 02收稿日期:2012-06-10基金项目:中国中医科学院自主选题团队建设项目(2009FY12030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陕西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作者简介:李翠娟(1976-),女,山东沂南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医治则治法理论的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

Experience and Theories Exploration of Treating Diabetes by XU Shu-weiLI Cui-juan,GONG Zhen-dong(Shaanxi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Xianyang 712046,Shaanxi,China)Abstract :XU Shu-wei was a famous clinical doctor in Song dynasty. He set up a special chapter in Puji Benshi Fang to discuss the diabetes,and expounded the pathogenesis and the cause of disease,syndrome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a n d t r e a t m e n t ,p r e v e n t i o n a n d t h e t a b o o o f t h e d i a b e t e s i n d e t a i l ,p r o v i d i n g t h e f o u n d a t i o n f o r the descendant about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abetes.Key words :XU Shu-wei ;diabetes ;clinical experience14卷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腑功能的失调,并尤其强调与腰肾虚冷有关,其在《普济本事方・卷第六・诸嗽虚汗消渴》中曰:“人食之后,滋味皆甜,流在膀胱,若腰肾气盛,是为真火,上蒸脾胃,变化饮食,分流水谷,从二阴出……腰肾既虚冷,则不能蒸于谷气,则尽下为小便,故味甘不变其色,清冷则肌肤枯槁也。

”认为肾阳真火充盛,则能温煦脾胃,蒸化水谷,使其运化正常。

若肾阳亏虚,失于温煦蒸化,则可致水津代谢失常,膀胱气化无权,故小便频数量多、味甘,易发消渴。

为了进一步阐述肾阳亏虚所致消渴的发病机理及其治疗原则,许氏还运用形象思维,结合否卦以及生活常识进行形象阐述。

其云:“又肺为五藏华盖,若下有暖气蒸则肺润,若下冷极,则阳气不能升,故肺干则渴。

易于否卦,乾上坤下,阳无阴而不降,阴无阳而不升,上下不交,故成否也,譬如釜中有水,以火暖之,其釜若以板覆之,则暖气上腾,故板能润也。

若无火力,水气则不能上,此板则终不得润也。

火力者,则是腰肾强盛也。

常须暖补肾气,饮食得火力,则润上而易消,亦免乾渴也。

”这些论述成为许氏阐发消渴病病机的名论[3]。

2 强调辨证论治 进行三消分治许氏引用《古方验录论》的理论,将消渴病分为三种,进行上中下三消分治[4]。

认为渴而饮水多、小便数、脂似麸片、味甜者,为消渴病,又名上消。

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似有油而数者,为消中病,又名中消。

渴饮水不能多、但腿肿、脚先瘦小、阴痿弱、小便数者,为肾消病,又名下消。

2.1上消上消临床表现为渴而饮水多、小便数、脂似麸片、味甜等,病位主要在心肺,治疗上许氏创制治消渴方、神效散以及三消丸等以清心肺止渴。

治消渴方,用浮石、青黛各等分,麝香少许,为末,每用3g,调服。

神效散,白浮石、蛤粉、蝉壳各等分,为末,每用9g,鲫鱼胆7个,调服。

这两方以海浮石、青黛、海蛤粉、蝉衣、鱼胆清肺止渴,从咸寒止渴组方。

三消丸,其方以黄连、冬瓜汁为丸,如梧子大,每服30~40丸,以达清心肺止渴之目的。

此外,许氏还在《普济本事方・卷第二・心小肠脾胃病》中记载了用火府丹清心火来治疗上消的案例,“壬戌年,一卒病渴,日饮斛水,不食者三月,心中烦闷,时已十月,予谓必心经有伏热,与此丹数服,五十粒,温水下。

越二日,不觉来谢,云:当日三服渴止,又次日三服,饮食如故。

”火府丹即《小儿药证直诀》中导赤散去甘草、竹叶,加黄芩而成,方用木通清热通淋,黄芩清肺宣通水之上源,生地清热养阴,故许氏云其本治淋。

本案病人口渴、心烦闷,由心中伏热而致,心火炎上,肺金受克,消烁津液,故烦热口干舌燥,渴饮不止。

心与小肠相表里,清小肠热亦清心火,且火府丹中木通、生地均亦入心经可清心火,再加黄芩清肺热,故可治疗心经伏热之口渴[5]。

2.2中消中消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肌肤色白干燥不泽,许氏从后天之本着手治疗,用生地黄煎,消热极、强胃气。

其方,生地、赤蜜各500g,人参、茯苓、芍药、白术各90g,甘草60g,麦冬500g,石膏180g,玉竹120g,干地黄90g,远志60g,豉心500g,为末,后11味先煎,去滓后再入生地和蜜,取3.5L,分4次服。

方中以地黄、赤蜜、玉竹、麦冬、芍药养阴,石膏、豉心清热,远志安神宁心,四君子汤健脾和胃。

全方配合得宜,共奏养阴清热、健脾和胃之功。

2.3下消下消症见消谷、大便硬,甚则消渴、饮一斗、小便亦得一斗,为肾虚所致。

治疗上许氏认为宜常“暖补肾气,饮食得火力,则润上而易消,亦免干渴”,方用《金匮》八味肾气丸。

方中干地黄250g,山药120g,茯苓、丹皮、附子、桂心各90g,泽泻120g,山萸肉150g,蜜丸如梧子大,每用20~30丸,酒调服,以达温补肾阳之功。

3 重视日常生活调理 积极预防并发症消渴病的发生,病因比较复杂,除了因为患者禀赋不足外,大多数患者是由于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原因导致阴虚燥热而成。

本证迁延日久,阴损及阳,可见气阴两虚或阴阳俱虚,甚至变生他疾。

长期以来的实践证明,注意日常生活调摄和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在防治消渴病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消渴病的日常调理。

正如《儒门事亲・三消之说当从火断》所说:“不减滋味,不戒嗜欲,不节喜怒,病已而复作。

能从此三者,消渴亦不足忧矣。

”作为临床大家的许叔微,也非常重视消渴病的日常生活调理,其在《普济本事方》卷第六引《千金方》云:“消渴病所忌者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

能忌此,虽不服药亦自可。

”认为消渴病患者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节制饮食,保护脾胃,在保证机体合理需要的情况下,应限制面食的摄入,饮食要清淡,不可过咸,注意戒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