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一、学校简介:云南大学坐落在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的春城昆明,是中国西部建立较早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其文化传承可追溯到1499年始建的云南贡院。
云南大学1923年4月开始招生,是一所涵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教育9大学科门类,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西部开发重点建设院校和省部共建重点院校。
云南大学在八十多年的悠久历史中曲折前进,取得了令人骄傲的辉煌业绩。
1937年4月~1949年8月,著名教育家、数学家熊庆来,受云南省主席龙云之聘,就任云南大学校长。
熊氏治校,循思想自由,取兼容并包,罗致人才不讲学派,广纳百家博采众长,唯求学问不究资历。
一时间,云南大学大师云集,名流荟萃,灵光璀璨,使学校逐步发展成为国内外影响甚大的综合性大学。
建国以来,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亲临云南大学,为云南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目前,云南大学已经形成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辅以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育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和体系。
云南大学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
1981年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授权,是第一批获得学位授权的高校。
经过二十余年的建设发展,云南大学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
学校现有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36个省级重点学科;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5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1个博士后企业工作站,2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158个硕士学位授权,有MBA、MPA、法律硕士、工程硕士等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同时是我国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单位和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单位。
至今共培养了研究生5000余人,为国家和云南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云南大学现有各类在校研究生近12000人。
其中,博士研究生720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4250人,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3073人。
在岗博士生指导教师141人,硕士生指导教师近531人。
在2009年中国大学排行中位于第84位。
统计数据来自新浪教育。
二、法学院简介云南大学的法学教育始于1931年,1952年院系调整时,法律系并入西南政法学院,1980年重建法律系。
1999年6月,原云南政法高等专科学校并入云南大学,成立了法学院。
云南大学法学院是云南省最主要的法学教育与研究基地,设有经济法、刑法、民商法等九个教学研究中心和法学与禁毒学教学实验中心,还设有云南法学研究所、民族法学研究所和东南亚国家法律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
学院现有法学和禁毒学两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734人。
2005年,法学院获得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下设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经济法学、诉讼法学、国际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九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同时还设有法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院在校硕士研究生达1000余人。
法学院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具备扎实的办学条件。
师资结构合理、发展态势良好,现有专任教师79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34人;博士14人、硕士27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30人。
学院还聘请多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作为学院兼职教授,参与学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法学院建有两个符合国家标准的审判法庭,设施齐备,能充分满足模拟审判等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学院还同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等十多家法律实务部门共建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充分保障了学院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组织和开展。
学院以建设"西部一流、国内著名、面向世界"的研究教学型法学院为目标,坚持"科学的民主法制信念、坚实的法学理论基础、熟练的法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办学理念,积极致力于培养"综合素质好、基础知识厚、应用技能精、创新能力强"的高级法律专业人才。
到目前为止,已经为全国培养和输送各种层次法科毕业生5000余人。
学院在做好人才培养的同时,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科研工作,目前已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12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完成省部级课题50多项,获各种层次的教学、科研奖100余项。
在学术交流方面,除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长期保持交流和联系外,还与美国、英国、挪威、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和联系。
在2009年中国大学法学100强排名中,云南大学排名为23位。
名师风采梁慧星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杂志主编,山东大学法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主要著作及论文《合同法》(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经济法的理论问题》(合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6年;《民法》,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合著),法律出版社1991年;《中国民法经济法诸问题》,法律出版社1991年;《民法学说判例与立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民法总论(修订本)》,法律出版社2001年;《民法学说判例与立法研究(二)》,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中国物权法研究(上、下)》(合著),法律出版社1998年;《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合著),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为中国民法典而斗争》,法律出版社2002年;《裁判的方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合著),法律出版社2003年。
方慧,法律史、民族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民族法学),中国法学会法律史研究会干事,主要从事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法理学和民族法学的教学工作。
主要著作与文章:《中国民族史》、《蒲江早期的社会经济情况》,《西南边疆民族历史研究集刊》第六期,《元代澜沧江以西的蒲人》,《西南边疆民族历史研究集刊》第七期等。
陈云东,国际经济法教授,法学硕士(北京大学,1996)、法学博士(厦门大学,2003),法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硕士生导师,讲授国际经济法等课程,中国国际经济法研究会理事主要著作与文章:《知识产权领域不存在法律冲突》(《现代法学》89年第3期—),析汇票结算制度中的几个法律问题》(载于《东陆学林》第一集,云大出版社91年版),《国际经济法学》(参编专著,撰写第十章,西北大学出版社92年8月版),《票据法的理论与实践》(专著,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张晓辉,民族法学、刑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民族法学),1983年-1986年,中国政法大学刑法专业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
1994年,在英国阿伯丁大学法学院访问,任客座教授。
1986年起,在云南大学院法学院任教,讲授刑法学、外国刑法学、犯罪学、法律人类学课程。
现任云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主要著作与文章:《中国法律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实施》(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民族法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等。
张卫平(又名:章程)民事诉讼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3年西南政法学院本科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
1986年西南政法学院研究生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
现为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诉讼法研究会副会长、民事诉讼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学院客聘教授、最高人民检察院带教导师。
(一)学术研究率先提出了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转换问题,并提出了以民事诉讼体制转型为导向的,一整套关于民事诉讼体制、模式的宏观分析框架以及制度调整的理论与技术,形成了具有个人独创性的民事诉讼体制及转型理论。
(二)主要著作独著1.《程序公正实现中的冲突与衡平》(成都出版社1992);2.《破产程序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3.《诉讼构架与程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4.《探究与构想——民事司法改革引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5.《守望想象的空间》(自选集、法律出版社2003);6.《转换的逻辑——民事诉讼体制转型分析》(法律出版社2004)。
7.《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4)主要合著1.《中国审判理论研究》(重庆人民出版社1991);2.《破产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5)3.《民事诉讼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8);4.《民事诉讼现代化与制度建构》(法律出版社2000);5.《司法改革:分析与展开》(法律出版社2003)。
(三)论文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主要有:1.《民事诉讼基本模式:转换与选择之根据》(《现代法学》1996);2.《诉讼标的及识别》(《法学研究》1996);3.《我国民事诉讼辩论原则重述》(《法学研究》1997年);4.《民事诉讼中的失权与正义性》(《法学研究》1999);5.《自认制度及结构分析》(《清华法学评论》1999);6.《再审事由研究》(《法学研究》2000);7.《法院体制的非行政化——一种法院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法商研究》2000);赵云,荷兰鹿特丹伊拉莫斯(Erasmus)大学法学博士(师从国际知名国际法学教授Peter Malanczuk),荷兰莱顿大学法学硕士,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硕士、法学学士。
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国际法、航空航天法、电子商务法、争端解决法、国际经济法。
曾任荷兰鹿特丹全球化,国际经济法及争端解决研究所研究员,现为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助理教授,国际空间法学会会员,亚太法律协会会员。
为“亚洲国际法发展基金SATA”(向亚洲学者开放)以及荷兰“伊莎-迪德里斯-福斯霍尔奖”(向国际青年学者开放)的首位获奖者。
有诸多著作发表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瑞士、德国、荷兰、韩国等国际知名刊物;此外,还在《政法论坛》、《国际法与比较法论丛》、《国际商法论丛》、《时代法学》等国内法学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其专著包括《香港网络空间法》,及即将出版的《电子商务的争端解决》。
云南大学法学院部分专业情况招生专业评定级别法学理论B+民商法学 B三、报考信息:云南大学法学院研究生考试笔试中的科目有:政治理论、英语、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经济法学。
云南大学的复试工作一般在4月中旬进行,届时请留意网站公告:1、参加初试并获得复试资格的考生,应在复试前登录云南大学研究生部网站下载复试通知书,并按规定携带相关证件和证书参加复试(具体见考生复试通知书)。
2、学校对报考资格的复审将在复试阶段进行。
3、云南大学采取笔试、口试或两者相兼的方式进行差额(差额比例120%左右)复试,以进一步考察学生的专业基础、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等。
以同等学历报考的考生,在复试阶段加试两门主干课(每门考试时间为3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