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汗法和吐法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汗法和吐法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汗法和吐法
(一)汗法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之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对于很多情况下,没有明显的出汗,并不把出汗当作一个主要的目的,这需要明确。

汗法的目的是什么?不是出汗,汗法作用不仅仅是发汗,开腠理发汗,调畅营卫,宣发肺气这类远远不止发汗的范围。

不仅能祛邪,还能调正。

这是全面正确看待汗法的要求。

适应病证:外感六淫之邪所引起的表证,最多的当然是感冒。

不管是风寒风热之类,是外感六淫引起的。

除此之外,汗法常多用于这样几个方面:麻疹初期,疹发不畅。

水肿初起,这水肿初起多指的,也有外邪因素的这种风水证,所以往往以上部为主,甚至于头面开始。

风水证来势比较急,那是由于外邪束表这个因素,往往基础体内也有水道不畅。

外邪束表,肺气不宣,通调水道功能障碍,水湿泛滥,以上部为主。

一般水肿初起,往往风水证在这方面运用。

常用分类:形成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大类。

在使用注意上,
首先辨清病邪的性质,风寒风热这个最基本的阴阳先要分清楚。

其次汗法使用注意是中病即止,慎勿过量。

第三、不宜久煎,这个是煎服方法当中非常影响疗效的。

特别是辛凉的,不适合久煎。

(二)吐法
这个吐法作为定义来讲,就是其三个对象、三个部位,吐,吐什么?通过涌吐方法,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饮、宿食或毒物从口吐出的一类治法。

三个东西,痰饮、宿食、毒物。

那从部位来讲,中焦以上,偏于上部了,咽喉、胸膈、胃脘,在定义里提,这个很简单,因为这个方法现在运用较少。

当然吐法,有时候学习当中要注意一个止吐方法很重要。

止吐的方法,有的时候一吐引起胃气上逆以后一直吐不可收拾。

那就要采取措施,你比如用一点冷开水、冷稀饭,吃一点可以止吐。

或者姜汁,冲服可以止吐。

严重的用很少一点、一厘两厘的麝香冲服,它可以止吐。

适应病证的特点,从临床来看,历来运用吐法适应的病证,包括比如中风的痰涎壅盛;包括像癫痫发作,风痰壅塞胸脘、咽喉;包括食物中毒。

下法
它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当然这三个词的含义是相似的,但是我们往往使用的时候,攻下或者泻下带有泛指的意思,或者狭义
指胃肠的一些饮食糟粕积滞,为饮食糟粕冷积这一类;荡涤也用于这类宿食糟粕,但是有时候用于像水饮、痰这一类的病理产物;攻逐光用于攻下瘀血或者积水这类使用,像停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宿食、燥屎、冷积属于以饮食积滞这一类为主的;瘀血,那是在包括妇科、伤科,包括内科,由于有瘀血阻滞形成必须攻下的,也是常见病理产物;结痰、停水是水湿壅滞以后形成的病理产物的不同的类型。

这六类,实际上就是饮食、瘀血、痰水,这六类病理产物从下焦而出,下窍啊,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方法。

适应病证:大便不通、燥屎内结,热结旁流,停痰、留饮、瘀血、积水。

泻下剂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这样五类。

使用注意,下法运用要辨清病情属性,根据病情属性,确定采用温下或寒下的方法。

和法
简单讲它是一个复合治法。

和本身在古代哲学里边用的是协调平衡或者双向调节这种含义。

和法是通过和解和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和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和法包括和解和调和两类,和解是专治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种治法,和解少阳的治法。

调和我们引用戴天章的一段话,戴北山他说“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

和法分类: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三类。

和解少阳涉及到和解半表半里的治法;调和肝脾、调和肠胃是代表了“平其亢厉”这种方法。

“亢厉”实际上是不平衡,失衡的意思。

这是分为三类了,是通常一个用法。

温法
温法。

温法这里是指的温里祛寒。

通过温里祛寒作用,那就是说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

那讨论到里寒证,首先第一位的是要注意寒是哪里来的?它适应病证当中要考虑里寒证了,里寒证首先是引起这里寒证的原因、寒邪的产生来路在哪里?有从外来的,我们叫它外寒直中。

直中就是直接进入里边了,伤及内在的脏腑或者经络骨节,就是说越过皮毛这个层次了。

寒从中生?是指的阳气不足,“阳盛则热,阴盛则寒”啊、阳虚则阴盛了,阳气不足,阴盛则寒,这样寒从中生,由体质内在阴阳失调而产生的,以此区别于外寒。

因为这两种情况,治疗方法上是严格不同的。

外来之寒用法上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作为分类来说,就要根据里寒伤损人体阳气,或者内在阳虚产生里寒,两种来源,那阳气虚损的程度的不同划分,寒邪伤阳了,寒邪
引起阳气虚损的程度,或者阳气虚损程度引起的里寒程度,这个不同来划分。

第一类,温中祛寒针对中焦虚寒、中焦脾胃的阳虚。

第二类,阳虚程度重的心肾阳虚,心肾阳虚要挽回称为回阳救逆。

第三类,温经散寒,外来之寒温必兼散,所以提法上都不同。

所以,人体阳气不足以后需要温养阳气、温阳祛寒的三个不同层次:表阳、中阳、心肾之阳,这是温法的一个分类。

温法,它是个大法,代表了不同层次。

也就是说,你比如温阳,补益剂里边将来涉及到;祛湿剂里边涉及到,真武汤这都要温阳,五苓散这也都要温阳,特别涉及到寒湿方面的;泻下剂里边也涉及到,也包括大黄附子汤、温脾汤,所以它仅仅是个代表性的。

“壮火食气,少火生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