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课件第三章 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课件第三章 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三、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和行为调节 (五)行为调节(behavior regulation) 1. 调节(behavior regulation) 是指人们通过行为活动或行为方式的改变,改变机体的生理 活动,从而对机体的生理功能乃至对健康或疾病产生重要影响的 调节方式。 2. 作用 (1)机体本能的行为调节是正常生理功能调控的重要方式。 (2)机体社会(习得)行为的调节,对于人健康的影响和对疾病
和镇静催眠作用的药物。此类药物一般不引起自主神经症状和锥
体外系反应。 主要以苯二氮卓类为主。该类药物主要能促进GABA的传导。
第二节 人类行为的遗传和发育
第二节 人类行为的遗传和发育
一、人类行为进化和遗传 (一)基因与遗传
1. 基因(gene):行为性状(trait),是由一个基因控制的或者主要 是由一个基因控制的。即“一种基因,一种障碍(OGOD)”。 2. 人类行为遗传学(human behavior genetics):是在遗传学、 心理学、行为学和医学等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 3. 数量性状位点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是指多基因系 统里的基因。人类的复杂行为的遗传因素主要受多种基因影响。
分类:按结构
按时期 按类型 按结果 按持续时间
第一节 行为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二)神经可塑性的作用 有利:出生后正常发育需要。 使神经系统能适应不断变化的需要。 代偿神经系统损伤或丧失的功能。
不利:儿童期神经系统可塑性强,产生各种程度不同的发育障碍;
成人期,持续存在的不良刺激,会出现应激导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 当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受到损伤时,由于神经可塑性表达,可出现幻 肢综合征、神经病理性疼痛、连带运动等异常症状。
生和发展,并决定各种行为的个体差异。
第二节 人类行为的遗传和发育
二、人类行为发育的大脑特征
(一)前额叶皮质与人类行为
1. 前额叶皮质(prefrontal cortex, PFC)是最高级别的联合皮质,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前额叶皮质是中枢神经系统最晚成熟的结构。
2.前额叶受损行为表现: (1)认知方面;(2)能动性方面;(3) 工作记忆受损;(4)缺乏制定和执行计划的能力;(5)行为不灵 活性;(6)失语症;(7)情感改变是多种多样的;(8)本能的 驱力可能释放或加剧。
(1)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于内、
外环境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2)作用特点
自身调节的特点是调节幅度小、不够灵敏,作用有限,作用
范围较小,但在特定的情况下它具有一定的生理意义。
第一节 行为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三、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和行为调节 (四)免疫调节 (immunoregulation)
(3)调节系统
(4)联合系统
第一节 行为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5.与行为有关的脑的功能特点
(1)脑处理信息的顺序是信息传入、加工整合、信息输出。
(2)两个脑半球既对称又不对称 (3)脑具有多层次的功能水平
(4)脑的各功能成分以分级和分布分级方式发挥功能
(5)脑的各功能既有特定的功能区,又广泛分布。 (6)脑的大部分传入和传出结构交叉 (7)脑发挥功能是兴奋和抑制并存 (8)脑的结构和功能模式的可塑性
神经系统借助各种感官获得、分析、储存、记忆、整合体
内外各种刺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全身各个功能器官的活动或 状态。
第一节 行为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三、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和行为调节
(二)体液调节 (humoral regulation )
(1)体液调节是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 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抗焦虑药(antianxiety drugs)
第一节 行为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四、 精神药物与人类行为
(二)精神药物和人类行为
1. 精神分裂症与抗精神病药物
(1)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以思维、情感、行为之间不协调,精神生
活与现实脱离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精神行为障碍性疾病。 (2)抗精神病药物又称强安定剂或神经阻滞剂,是具有抗幻觉、妄想以及某些 情感、行为障碍等严重精神病症状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也可用于治 疗其他精神病。 (3)常用抗精神病药物:国内临床上第一代抗精神药物(典型抗精神药物): 氯丙嗪(冬眠灵)、奋乃静等,这些药物以影响多巴胺受体功能为主;第二代抗精 神药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如氯氮平、奥氮平等,对5-HT的影响大于DA的影响, 既有较强的抗精神病作用。
2. 神经元的再生
(五)脑和神经可塑性的特点与意义 1. 多数可塑性类型可持续终身,但总体趋势是随年龄增大可塑性降低。 2. 大脑可塑性是行为可塑性的基础,正是由于大脑具有可塑性,使得脑与行 为能相互影响。
3. 神经系统的可塑性使内外环境刺激能通过作用于大脑而调节基因表达,使
大脑的功能或结构得以调整改变。 4. 大脑的可塑性也是心理行为疗法、药物疗法治疗精神、行为异常的基础。
第一节 行为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二)行为的神经生理生化学基础
1. 神经元的电生理特征
膜电位 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 突触电位 2. 突触的信息传递 过程 受体、离子通道、神经递质
第一节 行为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3. 神经递质与人类行为
(1)乙酰胆碱(ACh)与人类行为
(2)多巴胺(DA)与人类行为 (3)去甲肾上腺素(NE)与人类行为 (4)5-羟色胺(5-HT)与人类行为 (5)组胺与人类行为 (6)氨基酸类神经递质与人类行为 谷氨酸(兴奋) GABA(抑制) (7)神经肽类与人类行为 4.激素与人类行为 抑制性神经递质
第一节 行为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二、神经系统的可塑性 (一)神经可塑性定义和分类 神经可塑性:为了主动适应和反映外界环境各种变化,神经系统发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并 维持一定时间,这种变化称为可塑性(plasticity),或可修饰性(modifiability),神经 系统的可塑性决定了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发生行为改变的反应能力,这包括后天的差异、损 伤、环境及经验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质的化学性质
第一节 行为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2. 突触 (1)突触(synapse)概念: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 经元(效应器及感受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 (2)分类: 电突触—缝隙连接 化学突触——主要方式 (3)化学性突触 结构: 突触前成分
突触间隙
突触后成分
第一节 行为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十三五”规划教材
融合教材
第三章 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吴大兴,中南大学 杜辉,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目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行为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人类行为的遗传和发育 人类行为的发展
学习目标
掌握 各类神经递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神经可塑性的定义、神经和脑可塑性机制和意义 行为调节的定义和类型 神经性药物的概念和临床分类 遗传和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第一节 行为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四、 精神药物与人类行为 (二)精神药物和人类行为
2. 躁狂症与抗躁狂症药物
(1)躁狂症(mania):以情绪高涨、烦躁不安、活动过度及 思维、言语不能自制为特征的人类精神行为障碍性疾病。一般认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躁狂症是儿茶酚胺过度活化所引起。
(2)抗躁狂药物是一类以稳定情绪,调整情感障碍为主要作用 的药物,也称情感稳定剂。目前常用的抗躁狂药是碳酸锂。抗癫痫 药如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等对躁狂症也有一定疗效。
第一节 行为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三、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和行为调节 (一)神经调节 (nervous regulation) (1) 神经调节是体内最重要的调节方式。神经元感受体 内外各种刺激,分析、整合、综合、储存不同来源的信号,并 将整合后的信号传递到其他器官或组织系统,引起一定的调控 效应。 (2) 作用特点 神经调节的作用广泛、迅速、灵敏、定位准确。
人类行为发展的含义和特点
男女行为特点及其表现差异
学习目标
熟悉
人体神经系统的形态学(神经元、突触 、神经功能解剖)
和功能分区 人体生理功能调节方式和各自特点
前额叶、颞叶、顶叶皮质受损导致的行为表现
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的行为特点
了解
与行为相关的脑的功能特点 常见行为神经障碍疾病的表现和药物应用
第一节 行为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四、 精神药物与人类行为 (二)精神药物和人类行为 3. 抑郁症与抗抑郁症药物 (1)抑郁症(depression)是以情绪低落、思维迟缓、言语行 为减少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精神行为障碍性疾病。常有消极观念, 严重的患者会出现自杀现象。 (2)抗抑郁药又称情感调适剂,指主要用以治疗抑郁性精神障 碍的药物,对正常人的情绪不产生影响。 目前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共分为四大类,包括三环类抗抑郁剂、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四环类抗抑郁剂和5-HT再摄取抑制剂。
的发生、转归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一节 行为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四、 神经药物与人类行为 (一)精神药物的定义和分类 1. 概念:精神药物(psychotropic drug)是指能够作用于人的
中枢神经系统并改善人的病态行为、思维、心境的药物。
2. 分类 抗精神病药(antipsychotic drugs) 抗躁狂药(antimanic drugs) 抗抑郁药(antidepressive drugs)
成年早期、中期、晚期的行为特点
第一节 行为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第一节 行为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一、 人体神经系统的形态和功能学特点 (一)人体神经系统的基本形态学
1. 神经元(neuron)
(1)形态:胞体和突起
(2)分类
①根据神经元的功能
②根据神经元的突起数量 ③根据神经元的轴突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