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0.公安基础知识(答案)

10.公安基础知识(答案)

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笔记)【说在课前】考试大纲中规定了行政执法依据,包含《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和《治安管理处罚法》。

在程序规定上,二者都规定了简易程序、一般程序和听证程序,以及调查中的询问、传唤程序等。

其中,《治安管理处罚法》是重点内容,《行政案件程序规定》是为其打基础。

本章在招警大纲中的知识点一、行政案件的管辖(一)地域管辖行政案件由违法行为地的公安机关管辖。

由违法行为人居住地公安机关管辖更为适宜的,可以由违法行为人居住地公安机关管辖,但是涉及卖淫、嫖娼、赌博、毒品的案件除外。

【解析】1.地域管辖(常考):行政违法案件发生后,由什么地方的公安机关进行管理。

2.地域管辖:行政案件由违法行为地的公安机关管辖;违法行为人居住地公安机关管辖更为适宜的,可以由其管辖。

因此,我国是以违法行为地为原则,以居住地为补充。

3.违法行为地(考点):需要广义理解,包括行为实施地、结果地、销赃地。

比如李某在A地(行为地)制造假药,出售到B地(结果地),A、B两地的机关都可以管辖。

4.涉及卖淫、嫖娼、赌博、毒品的案件除外:涉及黄赌毒的案件,只能由行为地进行管辖。

(二)共同管辖几个公安机关都有权管辖的行政案件,由最初受理的公安机关管辖。

必要时,可以由主要违法行为地公安机关管辖。

【解析】共同管辖:几个公安机关都有权管辖的行政案件,由最初受理的公安机关管辖。

比如A地10月1日受理,B地10月3日受理案件,A地先接触案件,对事实熟识程度更适合于管辖该案件。

(三)指定管辖对管辖权发生争议的,报请共同的上级公安机关指定管辖。

对于重大、复杂的案件,上级公安机关可以直接办理或者指定管辖。

【解析】指定管辖:管辖权发生争议(常考);重大、复杂的案件。

比如:A地是海淀区公安局,B地是丰台区公安局,对于某个案件都想管辖,此时需报共同上级北京市公安局来指定。

二、回避(一)自行回避和申请回避公安机关负责人、办案人民警察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提出回避申请,案件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要求他们回避:1.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近亲属的;2.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3.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

办案人民警察的回避,由其所属的公安机关决定;公安机关负责人的回避,由上一级公安机关决定。

【解析】1.回避:为了行政案件处罚的公平公正。

比如王某发现违法行为人是自己的近亲属,由其处理该案件不合适,可能会有偏袒,结果不够公正,此时需要回避。

2.情形(考点):(1)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近亲属的:比如处理案件的警察发现违法嫌疑人是自己的儿子。

(2)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只要和利益相关即可。

比如赌博案件的违法嫌疑人是自己的亲戚,存在相关的利害关系,此时和案件是有利益关系,需要回避。

或者说违法行为人是局长的大哥,处理后可能影响自己的工作,也属于有利害关系。

(3)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比如违法当事人是自己的情敌,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此时应该回避。

注意: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

比如A是当事人,B是近亲属,C是和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此时C不是必须回避,必须是有其他关系+必须是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

3.办案人民警察的回避,由其所属的公安机关决定;公安机关负责人的回避,由上一级公安机关决定。

记忆:谁领导,谁决定。

办案警察的领导是公安机关,相关负责人领导是上一级公安机关。

(二)指令回避公安机关负责人、办案人民警察具有应当回避的情形之一,本人没有申请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没有申请其回避的,有权决定其回避的公安机关可以指令其回避。

【解析】指令回避:警察没有自觉申请回避,当事人也没有提出申请回避,公安机关告知应该回避。

三、行政处罚的适用(一)不予处罚1.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违法行为的。

2.不满14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

3.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

4.超过追责时效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在6个月内没有被公安机关发现,其他违法行为在2年内没有被公安机关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

【解析】1.精神病人、不满14周岁的人:即便在刑法上有故意杀人、放火的行为,这两类人也不需要承担任何刑事责任,行政处罚更不需要承担。

2.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没有必要处理。

3.超过追责时效的:(1)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在6个月内,其他违法行为在2年内。

(2)比如:张三非法砍伐树木,3年后才被行政机关发现,已经超过2年的期限,此时对张三的行为不需要处罚,因为超过时效。

(二)一事不再罚对一个行为,任何机关不得以同一事由作出两个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

【解析】1.一事不再罚:“一事”指的是对一个行为,“不再罚”指的是作出两个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

关键词“罚款”,即在我国一事不再罚专门指的是罚款。

2.比如:(1)张三因打架斗殴被罚款1000元,两天之后再次罚款1000元,是不允许的行为。

(2)张三因打架斗殴被罚款1000元,行政拘留5天,该处罚是可以的。

(3)张三因打架斗殴被罚款1000元,第二天再次打架斗殴,此时可以再次罚款1000元,因为是两个违法行为。

四、行政强制措施行政强制措施是指公安机关在公安行政管理过程中,为制止违法行为、防止证据损毁、避免危害发生、控制危险扩大等情形,依法对公民的人身自由实施暂时性限制,或者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物实施暂时性控制的行为。

【解析】1.行政强制措施:为了制止违法行为、控制危险的扩大,对公民的人身自由和财产进行暂时性限制。

关键词:控制危险的扩大;对人身、财产暂时性的控制。

2.比如:王某醉酒之后想要开车上路,警察发现后不会让王某将车开走,因为开车上路可能会造成社会危险,为了防止危险扩大,警察可以对王某暂时约束至酒醒。

“暂时约束至酒醒”是一种典型的行政强制措施。

(一)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1.对物品、设施、场所采取扣押、扣留、临时查封、查封、先行登记保存、抽样取证等强制措施;2.对违法嫌疑人采取保护性约束措施、继续盘问、强制传唤、强制检测、拘留审查、限制活动范围等强制措施。

《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第45条规定,为维护社会秩序,人民警察对有违法嫌疑的人员,经表明执法身份后,可以当场盘问、检查。

对当场盘问、检查后,不能排除其违法嫌疑,依法可以适用继续盘问的,可以将其带至公安机关,经公安派出所负责人批准,对其继续盘问。

对违反出境入境管理的嫌疑人依法适用继续盘问的,应当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或者出入境边防检查机关负责人批准。

继续盘问的时限一般为12小时;对在12小时以内确实难以证实或者排除其违法犯罪嫌疑的,可以延长至24小时;对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且在24小时以内仍不能证实或者排除其违法犯罪嫌疑的,可以延长至48小时。

【解析】1.行政强制措施可以针对物,也可以针对违法嫌疑人。

(1)对物:可以对物品扣押、扣留等措施。

(2)对违法嫌疑人:可以采取保护性约束措施、继续盘问等措施。

2.常考:继续盘问的时间和条件问题。

《人民警察法》和《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都有盘问的规定。

(1)12小时:一般情况。

(2)24小时:在12小时以内无法排除违法犯罪行为。

(3)48小时:在24小时仍然无法排除违法犯罪行为+不讲真实姓名、住址。

(二)实施程序根据《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第43条,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应当遵守下列规定:(1)实施前须依法向公安机关负责人报告并经批准;(2)通知当事人到场,当场告知当事人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理由、依据以及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救济途径。

当事人不到场的,邀请见证人到场,并在现场笔录中注明;(3)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4)制作现场笔录,由当事人和办案人民警察签名或者盖章,当事人拒绝的,在笔录中注明。

当事人不在场的,由见证人和办案人民警察在笔录上签名或者盖章;(5)实施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的,应当当场告知当事人家属实施强制措施的公安机关、理由、地点和期限;无法当场告知的,应当在实施强制措施后立即通过电话、短信、传真等方式通知;身份不明、拒不提供家属联系方式或者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导致无法通知的,可以不予通知。

告知、通知家属情况或者无法通知家属的原因应当在询问笔录中注明;(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程序。

【解析】程序掌握其中关键的几个点即可。

(1)第1条:报告并经批准。

如果情况特别紧急,来不及报告,可以当场实施强制措施,事后补充批准程序,“先斩后奏”。

表述: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必须/无论何时都要依法报告并经批准(错误)。

(2)第2条:告知义务。

公安机关要告知当事人采取强制措施的理由、依据以及权利和救济途径。

“告知义务”是《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中的明确规定。

(3)第3条: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

告知当事人享有陈述权和申辩权,当事人陈述和申辩后不能再采取其他的处罚措施,因为其是当事人的正当权利。

(4)第5条:告知当事人家属。

一般情况下,能够当场告知的当场告知;不能当场告知,事后以电话、短信、传真等方式通知;如果仍然无法通知,比如当事人不说自己的是谁或者不告知办案人员自己的家属是谁,可以不通知,但是需要在询问笔录中注明情况。

【思维导图】【梳理】1.管辖:(1)地域管辖:以违法行为地为主,居住地为补充;出现黄赌毒案件,只能是行为地管辖。

(2)共同管辖:数个机关都可以管辖,谁先受理谁管辖。

(3)指定管辖:两个下级机关有争议或者出现重大、复杂案件,上级机关指定管辖。

2.回避:(1)情形:①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近亲属的。

②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③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

(2)决定:警察是公安机关决定,相关负责人领导是上一级公安机关。

3.处罚:(1)不处罚:精神病、不满14周岁、情节轻微纠正无后果、超过追责时效(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在6个月内,其他违法行为在2年内)。

(2)一事不再罚:不用因为同一个行为给与两次以上罚款。

“两次以上”包括两次。

4.行政强制措施:有对物的,也有对人身的。

(1)继续盘问(常考):①12小时:一般时限。

②24小时:在12小时以内无法排除违法犯罪行为。

③48小时:24小时无法排除违法犯罪行为+且不讲真实姓名、住址。

(2)一般需要报告并批准;公安机关有告知义务:通知和告知理由、依据以及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救济途径;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

真题演练1.(多选)根据《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下列属于不予处罚情形的是()。

A.不满14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B.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违法行为的C.怀孕的妇女D.醉酒的人【解析】1.不予处罚的情形: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违法行为的;不满14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超过追责时效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