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
资料来源:民政部救灾救济司2002年10月15日的统计报表。
51
有关学者对“城市新贫困”的概念定义为:“近年来 在我国城市出现的因社会结构转型、经济体制转轨、经济 和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而诱发的贫困” 。
城市新贫困人口增加的原因主要有: ➢ 城市居民或职工原来享有的体制性“优惠”减少或消
失。
19
3.消除贫困的途径:能力与机会 (1)政府通过明智的社会经济政策影响经济增长和收
入分配格局。
20
• (2)增加获得赚钱的机会和提高对机会的反应能力 • (3)从产业政策角度实施的反贫困战略。 • (4)劳动力流动与反贫困 •
第二节 社会救助的对象、标准、筹集及使用
• 掌握社会救助的对象 • 社会救助基金的筹集和使用
39
(二)中国社会救助体系
1.救灾 (1)自然灾害类型: ①气象灾害 ②地质灾害 ③地貌灾害 ④水文灾害 ⑤生物灾害 ⑥森林火灾等。
40
(2)救灾的对象与内容 对象:灾区及其灾民 内容:广义和狭义的救灾
42
2.农村扶贫 (1)扶贫的对象: 三无的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 和因病、灾、缺少劳动能力等造成 生活困难的贫困对象
5
从“贫民救济”到“社会救助”不是一个简单的概 念替换,是一种观念上的飞跃。
在现代国家,公民因维持不了最低生活水准而获得社 会救助,是公民生存权利的体现
社会救助是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 或其他经济原因、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 会成员给予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
6
• 特征: • 对象的选择性 • 资金来源和给付的单向性 • 救助标准的低层次性 • 时限的短暂性 • 贫困线划定的相对性
二、社会救助与反贫困
社会救助的经济功能
帮助陷入“贫困陷阱”中的社会成员——主旨是反贫困
再分配主要通过
政府实现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工具
政府转移支付以
及政府主导的慈
间接影响市场经济的运行
(4)贫困严重度。它是指不仅贫困的发生率和贫困深度增加, 而且穷人之间个人消费的分配也变得更不均等。贫困严重 度等于先把单个贫困人口的收入低于贫困线部分的比例取 平方,再把所有贫困人口加总起来,除以总人口。
(5)阿玛蒂亚.森的贫困指数与社会福利指数
此外,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预期寿命、净小学入学率
等社会指标,也被用于对贫困程度的衡量。
第八章社会救助
第一节社会救助概述
• 了解社会救助的历史演进过程 • 了解贫困程度的衡量指标 • 掌握贫困的原因及反贫困的实现途径
一、社会救助的历史演进过程(自学) 工业化社会之前的各类救济行为具有下列特性: ➢ 恩赐性。 ➢ 惩罚受救济者。
3
从历史渊源看,社会救济是英国“济贫法”的遗产 1601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颁布 “济贫法”。后经
11
(二)贫困的成因及其恶性循环
1.贫困的成因 (1)家庭获得生产资料和转移收入的机会少能力低。
12
(2)就业机会少。
• (4)抚养负担和赡养负担重。
• (5)抗风险能力低, 突发事件造成收入下降。
• (6)社会地位低。
(7)生产和生活环境恶劣。
2.贫困的恶性循环
36
(三)社会救助待遇的支付形式 1.紧急救助、临时救助和定期定量救助 2.现金救助、实物救助和以工代赈等
37
第三节 社会救助体系
• 了解社会救助体系的分类 • 重点掌握我国社会救助体系
一、社会救助体系
(一)社会救助体系的分类 1.按照社会救助项目支付方式的不同分为现金救助和实物救
助: 2.按照社会救助项目的性质与用途相结合的标准,分为救助 类项目和预防类项目。 3.其他分类
人们发现,在近年来经济和国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 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正在不断地下降。城镇居民消费的恩 格尔系数已从1990年的54.2%下降至2001年的37.9%,农村地 区的这一数值也从58.8%下降至47.7%。这表明:从整体水平 来看,中国居民在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食品支出的比重正 在下降。人们可以把更多的消费金资金投向买房、家具、家 电,搞装修,以及教育、文化、娱乐、交通、旅游等各个
导致贫困的诸因素经常是相互叠加、联动和互为因果的,使得 贫困者处于一种越陷越深的恶性循环。其循环模式表现为: 生活于贫困境况中的人们,由于从小就受到贫困文化的熏陶,他 们缺少向上的进取动力,环境也使他们难以有较高的成就动机。 低成就动机导致低社会流动性,受教育的机会少,受教育的层次 较低,这使得他们在就业上的竞争力薄弱。 低教育水平、较弱的竞争力,自然导致他们只能进入低收入职业, 处于较低的社会地位层次,低收入的职业和低的社会地位使他们 更为贫困。
52
➢ 市场机制的运行增加了个人职业及收入方面的不稳定 性。
➢ 自身人力资本低下,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53
54
1996—2003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投入情况
年份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低保资金
12
(亿元)
12
20
(2)贫困深度。又称“平均贫困距”(Poverty gap),它 是指贫困人口的人均收入低于贫困线的比例(%)。这一指 标可以用来估测贫困人口的收入位于贫困线以下的程度,或 曰平均差距。
10
(3)贫困密集度。它等于贫困深度乘以贫困发生率,即用贫困 人口的人数乘以他们的收入低于贫困线部分的比例,再将 乘积除以总人口。贫困的密集度又称为贫困差距指数。
同时,同期基尼系数的变化趋势又足以引起人们的不安。近 年来,这一数值的升高同样很快。已从1980年的0.33盘升至 2001年的0.45。这表明:我国社会收入分配的已经拉大。说 明虽然在整体上“蛋糕确实做大了”,但是在社会成员中 “蛋糕分配”的非均等程度却在扩大。
针对我国社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象,一些经济学家及官 员们依照收入差距拉大就会引发社会动荡,破坏社会稳定的 观点认为:“我国的基尼系数增长过快”,“已经超过0.4 的国际警戒线”,“中国人是非患寡而患不均的”,甚至发 出了警报,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
会群体之间的分配差距。 相对贫困的特点是强调个人与其他社会成员的比较,它
包含着一定的价值判断,伸缩性较大。
27
①恩格尔系数法。 ②人口及收入的五等份测量法。 ③最低百分比法。 ④居民一般生活水准划分法。
28
恩格尔系数与基尼系数的变化意味着什么
恩格尔系数与基尼系数是研究机构和经济学人在评估经济与 社会的现状及变化趋势时习惯使用的数据。若把两个指标放 在同一时间坐标中,既可反映对全社会而言,“蛋糕是否做 大”了,又可反映“蛋糕分配”的均等程度。
相对贫困测量的是财富或收入在不同社会阶层、社会 群体之间的分配。
25
(二)贫困线的划定 贫困线以货币为单位设定 1.绝对贫困线的划定 ①标准家庭开支预算法。 ②基本需求法。 ③基数法。
易于进行国际比较的方法是按“一天一美元”确定绝对贫困线。
26
2.相对贫困线的划定 相对贫困线测度的是财富或收入在不同的社会阶层、社
善捐助实现
所确立的贫困线与以 市场供求为基础所确立 的最低工资线之间存在 一定比例关系
这种再分配会对市场的 消费、储蓄以及投资行为 产生影响
(一)贫困程度的衡量指标
1.何谓贫困 作为经济范畴的贫困,不仅包括物质上的贫困,而且包括精
神上的贫困
9
2.贫困程度的衡量指标
(1)贫困发生率。又称“人头指数”(Head-count index),它 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处于某个贫困线以下的人口 占总人口的比例,又称贫困人口比例、贫困人口调查指数、 贫困率等。
一、社会救助的对象
• 1、三无的公民 • 2、突发性灾害造成生活贫困的公民 • 3、有收入来源,但生活水平低于或相当于国家法定最低生
活标准的公民
二、社会救助标准的确定
(一)最低生活水平的涵义 测度生活水准的通用尺度是家庭的收入和人均支出。 1.绝对贫困的内涵
它是从绝对客观的物质指标去测量贫困的 2.相对贫困的内涵
43
中国的绝对贫困主要是发生在资源贫乏、土地贫瘠的偏僻 山区。
少数民族人口在贫困人口中占极不相称的高份额,这主要 是由于地理上的原因。
贫困地区分为国家确定的贫困县和各省确定的贫困县两 大类.
44
45
(2)救助式扶贫与开发式扶贫 ➢ 救助式扶贫—— “输血式”扶贫; ➢ 开发式扶贫—— “造血式扶贫”。
46
3.农村“五保”供养制度 “五保”一词,最早是在1956年《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示范章程》中提出的,当时是指保证吃、穿、烧柴、住、 安葬五个方面。 目前“五保”指的是: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 此外,对孤儿还有保教育的内容。
47
五保户供养经费来源:
费税改革以前:群众统筹、村级提留、代耕、亲友领 养、国家救济、社会捐助等。 费税改革后: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解决 实行最低生活保障的地方:五保统筹与低保补助相结合
• “公共援助”一词最早见于官方文件是1909年英国的“济
贫法和济贫事业皇家委员会”的报告,这个报告的主要政
策建议是:废除以惩诫穷人为主要目的的济贫法,代之以
合乎人道主义精神的公共援助。“公共援助”一词以后又
衍生出“社会救助(Social Assistance)”一词,两者基
本上是在同一意义上使用的。
修订称为新济贫法,这部法一直到1948年才被废除。新旧 济贫法历时3.5个世纪。 • 新旧济贫法: 一是丧失个人声誉,接受救济被社会看作是一个污点; 二是丧失个人自由,必须禁闭在贫民习艺所里劳动; 三是丧失政治自由,失去公民权、特别是选举权
4
• 20世纪初,社会工作者针对“济贫”这一类代表旧的伦理 思想的旧概念,提出了“公共援助(Public Aid)”这一 新概念,后来逐渐为官方所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