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古诗意象例释在诗歌中总有一些特定的意象代表特定的含义也往往寄托着特定的情感。
这些特定的意象我们称之为“传统意象”或“象征性意象” 也有人称之为“公共意象” 。
例如 2002年高考中出现了对“折柳” 寓意的考查大家都知道“折柳” 与思乡、送别等有关。
那么为什么诗歌中出现送别场面时总与柳树有不解之缘呢为什么不可以是其他的某种植物呢再比如与动物意象有关的诗歌中为什么写燕子的多而不是写麻雀的多呢其实作者笔下的这些意象已经不是纯粹的客观事物而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经过历代诗人反复的继承和发展积累了深厚的象征意蕴有些已经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意象的特点主要有象征性和含义的相对稳定性。
例如以松菊象征高洁以香草美人象征理想等即为此类。
诗词中有哪些较为常用的传统意象呢植物类一般有松、竹、梅、兰、菊、柳、桃花、海棠、牡丹、杜鹃花、梧桐、枫叶、落花等。
动物类一般有鸿雁、孤鸿、鹧鸪、燕子、杜鹃鸟 (子规、望帝、杜宇、蝉等。
器物类一般有羌笛、芦管等。
景物类一般有浮云、霜月、夕阳、绿窗、高楼、西楼、东篱、南浦、新亭、关山、烟花等。
既然传统意象积累了深厚的象征意蕴那么在鉴赏中如果挖掘出这些象征意蕴就不难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了。
例如一提起“羌笛” 不仅要想到羌笛是一种管乐器而且要想到那幽怨凄凉的声音想到寄寓于这声音之中的别意与乡情。
再如诗歌中一提到“杨柳” 我们不仅要想到杨柳婀娜的春色还要想到以杨柳表示挽留的情意更要想到送别的不舍和思乡的缠绵。
杜鹃“杜鹃” 是古典诗词中很常见的意象。
神话传说古代的巴蜀地区有个君主叫杜宇称帝后号为望帝死去以后变化为杜鹃又叫子归在暮春时节经常悲鸣不已叫声凄厉甚至叫得连嘴都出了血似乎在叫“不如归去” 听者无不为之动容。
杜鹃因为有这种传说它就成为不幸者的象征也成为不幸的人们咏叹的对象。
在鸟类当中它简直成了悲哀的化身了。
李商隐就有“望帝春心托杜鹃”的诗句。
离家外出的人听到它叫唤“归去”的声音就更加思念家乡诗人往往在表现怀念故乡情感、抒写离愁别恨的时候喜欢利用杜鹃这一形象。
崔涂的《春夕旅怀》“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 表达的就是这种游子思乡的情感。
也有诗词借用杜鹃啼血的意象表达忧国志士的忠诚、爱国之意例如文天祥的《金陵驿》“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
另外由于杜鹃啼叫的时候春天的花已经落了诗人也以杜鹃的出现来惋惜百花凋零、春已归去的情况例如辛弃疾的《贺新郎》中就有“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的诗句。
东篱陶渊明的《饮酒》有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这里的“东篱”应该是实写别无他意。
然而此后的文人从“东篱” 上面似乎找到点什么感觉于是纷纷用“东篱” 入诗以此表现那种高雅、疏淡、飘逸的情趣和洁身自好的品格。
例如李清照的《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就是典型的例子。
南浦自从屈原在《九歌·河伯》“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中出现了“南浦”这个意象之后后代许多诗人便开始借题发挥起来。
在屈原的诗中“南浦” 指的是南边的一条支流可后来只要写水边送客就非用“南浦” 不可。
不知道后来的人是不是觉得一定要写到屈原送客的地方才够情调呢江淹《别赋》中就有“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的精彩诗句看来不用“南浦” 就好像觉得味不足似的。
后代的诗人写送别的时候南浦便有了丰富的情韵染上了一层离愁别绪。
南浦也作“别浦” 。
鹧鸪鹧鸪产于我国南部。
对于鹧鸪的叫声古人觉得好像是“行不得也哥哥” 。
因此听到鹧鸪声就好像听到它向人们提出“行不得” 的警告一样当人们不情愿远行又不得不远行的时候听到这种叫声心里便会产生更加悲凉、伤痛的感受。
所以诗人常常借用其声来抒写逐客流人之情例如唐代诗人郑谷以一首《鹧鸪》而闻名于世被称誉为“郑鹧鸪” 成为文坛的佳话。
有时鹧鸪的叫声也常常被诗人借来表达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例如辛弃疾《菩萨蛮》中“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其中诗句暗示“行不得” 表达的是自己亲身参与抗金的愿望和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鸿雁第一大雁是一种候鸟定期往返于南北方我国绝大部分地域都可以看到雁阵飞过这就使许多滞留外乡不能按期回家的人对比自己生发出无限的忧思。
很多诗人通过诗歌在大雁身上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
例如孟浩然的《早寒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表达的就是游子漂泊思乡之情第二由于古代有“鸿足传书” 的传说所以在诗中大雁往往还承担传递音讯的作很多诗写到“大雁”往往表示盼望、惦念外出之人的音讯也就传达了思念之情。
例如李清照《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写词人看到大雁飞过而自己却无缘读到“锦书” 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第三大雁总是结队迁徙在途中经常会由于受到猎人射击等原因而掉队成为孤雁。
在诗人笔下“孤雁”的意象很多诗人往往用“孤雁” “孤鸿” “断鸿”来喻人表达诗人或孤独、或孤高、或受尽迫害等情感代表作品有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和杜甫的《孤雁》等。
浮云浮云一般指漂泊不定的云。
在诗词中浮云往往与远行的游子相联系。
例如李白《送游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把天空飘荡的白云看成是行踪不定、任意东西的游子。
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也是典型的例子。
另外浮云还有一层意思往往比喻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例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其中的“浮云”比喻一切邪恶的势力。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中“浮云蔽日” 比喻奸臣蒙蔽皇上。
绿窗绿窗意为绿色的纱窗。
唐宋贵族妇女喜欢在春夏之季贴绿色窗纱蔚为风气诗人简称为绿窗也作碧窗。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它往往表示一种温暖的家庭气氛或者一种闺阁情境。
例如刘方平《月夜》中“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绿窗”显示的是一种温馨的情调。
再如李益的《奉和武相公 (春晓闻莺》“蜀道山川心易惊绿窗残梦晓闻莺” 则展现了一种闺阁情境。
绿绮绿绮有几个意思。
第一绿绮原是古琴的名称据古书记载楚王有琴叫绕梁司马相如有琴叫绿绮蔡邕有琴叫焦尾这些都是著名的乐器。
因此在唐宋诗词中借为琴的代称。
例如贺铸《小梅花》“愁无已奏绿绮历历高山与流水。
”第二形容傍晚云色的美丽。
例如杜甫《白帝城放船出瞿塘峡》“落霞沈绿绮残月怀金瓯。
”第三指代绿色的丝织品。
例如周密《西江月》“绿绮紫丝步障红鸾彩凤仙城” 。
西楼西楼指位于西面的楼。
古代诗人特别钟情“西楼” 可是“西楼” 毕竟不是“岳阳楼” 或者“黄鹤楼” 那样的名楼我们从地图上似乎也找不到它的所在。
可是为什么不同时代、不同遭遇的人都会选择“西楼” 而不是“东楼” 、“北楼”之类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许浑“满天风雨下西楼” 李清照“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晏几道“西楼月下当时见泪粉偷匀” 。
从上面的例子中大体可以这样猜测西楼仅仅是一个象征性的概念或者指代闺房或者指代曾经聚会之所或者指代孤独寂寞的居所或者指代登高望月怀远的地点在诗词中西楼多属泛指。
总而言之既然能称为“楼” “高”一定是它的特点所以很多情况下“上西楼” “下西楼”就成了独特的搭配。
凭栏凭栏的意思就是依着栏杆站着但在诗词中使用“凭栏” “倚栏” “凭阑” 等词语就有了多种不同的意味。
或者表示怀远或者表示凭吊或者表示抑郁愁苦或者表示慷慨激昂。
李煜“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等诗句中的“凭栏” 都和某种激动的感情联系在一起。
古人怀念远人或心有所思或悒郁愁苦都习惯默默地凭栏对远。
例如柳永的《蝶恋花》“草色烟花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
丁香结丁香结比喻心中郁结的忧愁。
例如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和冯延巳《醉花间》“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都是比喻心中的忧愁。
新亭《世说新语》和《晋书·王导传》记载了一个“新亭对泣”的故事南渡后名门士人一有闲暇就相邀到新亭 (今南京市饮宴有一次大家忽然想起了北方的故土相视流泪。
只有丞相王导慷慨激昂地说“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 。
后来因为“新亭对泣” 的故事“新亭” 这个普通的地名也就有了象征意义或者表示怆怀故国或者表达忧国伤时的悲愤之情。
辛弃疾的《水龙吟》“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 就是典型的例子。
落红“红” 在诗词中常常是“花” 的代名词而且一般指凋残的花与其他词语搭配多加“落” “乱” “残”等字样。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在看到自然界花开的时候敏感的心灵往往使他们情不自禁地落泪那么可以推想当诗人看到象征衰残的落花的时候又怎能无动于衷呢落花撩动了无数诗人的情思在诗人看来落红是春天即将离开的信号也是美好事物转眼成空的象征它又仿佛是不幸者的命运写照。
古往今来许多诗人都写过落红常常带着无限惋惜和无奈的感情。
辛弃疾《摸鱼儿》“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就是很好的例子。
尺素尺素是书信的代称。
古人写信往往取用一尺左右的绢帛故称尺素。
骆宾王《夏日夜忆张二》“烹鲤无尺素筌鱼劳寸心” 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张先《蝶恋花》“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等都是表示书信的意思。
危栏危栏高处的栏杆往往表示登高望远或者登临抒怀多与忧国、伤怀、思人等有关。
例如欧阳修《踏莎行》“楼高莫近危栏倚” 辛弃疾《摸鱼儿》“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
关山一般泛指关塞山川。
例如《木兰诗》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又如秦观《鹧鸪天》“一春鱼雁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
”当然后来的诗人用“关山” 也借指遥远的地方多与思乡、念人有关。
例如晏几道《生查子》“关山魂梦长鱼雁音尘少。
” 阳关最初表示古代地名为沟通西域的要道。
例如王维《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由于唐人把王维《渭城曲》翻入乐曲称为《阳关三叠》或者《阳关曲》简称《阳关》。
在唐宋的诗词中“阳关”作为离别送行的歌声。
例如白居易《对酒》“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一声。
”再如柳永《少年游》“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折柳古代的歌曲名称一名折杨柳、杨柳枝原来为两汉乐府的横吹曲辞六朝诗歌多为伤别怀人之作在唐代也有人翻唱新曲。
例如白居易《杨柳枝》“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
” 2002年高考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中“折柳” 就是这层含义。
另外汉代送客到灞桥折柳赠别到唐代旅人将行送至长亭往往要折柳以赠别取其“柳”与“留”同音以表达“挽留”之意。
例如赵嘏的《忆山阳》“折柳城边起暮愁可怜春色独怀忧” 。
吴钩原指吴王阖闾所造的钩但在唐宋词中多作身边所佩带刀剑的代称。
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杜甫《后出塞》“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 。
在诗人的笔下吴钩多用来暗示建功立业的抱负。
迟日在《诗经·七月》中有“春日迟迟”的句子“迟迟”表示和舒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