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国庆自我学习练习03:《劝学》、《师说》《劝学》(一)字音字形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輮.()(2)骐骥..()(3)镂.()(4)锲.而不舍()(5)跬.步()(6)螯.()(二)文学常识填空2.荀子,名,末期赵国人。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着作有《》二十卷,该书标志着古代说理文也进一步成就。
(三)文言知识归纳3.写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及本字。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通,通。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3)君子生非异也通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古义今义(2)声非加疾.也。
古义今义(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古义今义(4)用心..一也。
古义今义(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今义(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古义今义5.解释下列多义字词。
6.解释下列词类活用现象。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6)用心一.也()基础训练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参.省(cān)锲.(qì)跬.步(guǐ)木直中.绳(zhòng)B.槁.(gǎo)暴.(pù)跂.(qì)骐骥.(jì)C.砺.(lì)驽.马(nú)蚯蚓.(yǐn)虽有.槁暴(yǒu)D.须臾.(yú)镂.刻(lóu)舟楫.(jí)闻者彰.(zhāng)2.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是()A.金就砺.则利(磨刀石) B.吾尝跂.而望矣(提起脚后跟)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道) D.非能水也,则绝.江河(渡)3.下列各项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A.輮以为轮 B.上食埃土C.既来之,则安之 D.然而不王者4.下列各项中“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①輮使之然也②有志矣,不能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③石之铿然有声者④以须炉火之然也⑤是故学然后知不足A.①⑤ B.②③ C.②④ D.①③5.对下列各项加点词解释正确的是()①而绝.江河②老子犹堪绝.大漠③用心一.也④一.死生为虚诞A.①②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同C.①②同,③④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6.《劝学》的中心论点是()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学不可以已。
D.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二、课内语段阅读阅读下列一段文字,完成第7——10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跬:指半步B. 风雨兴.焉兴:起兴C. 驽马十驾.驾:指马行走一天的路程D. 金石可镂.镂:用刀雕刻8.下列句中“焉”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且焉置土石B.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C.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D.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9.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学不可以.已②无以.成江海③锲而.舍之④蟹六跪而.二螯A.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B.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C.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D.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10.下列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相同的一句是()A.求人可使报秦者B.古之人不余欺也C.忌不自信D.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生非异也(道德高尚的人)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检验)C.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清楚)D.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2.下面句子中“已”字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学不可以已A.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B. 已.行,非弗思也C.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D. 可以已.大风3.下列句子中“疾”字的意思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君有疾在腠理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B.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C.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D.疾.风知劲草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不如须臾..之所学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吾尝终日..而思矣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①吾尝跂而望.矣②故愿望.见太后③今就砺则利.④兵革非不坚利.也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二、翻译与默写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文:(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7.默写(1),輮以为轮,,虽有槁暴,,。
(2)故木受绳则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矣,。
(4),臂非加长也,;顺风而呼,,而闻者彰。
,非利足也,;假舟楫者,,。
《师说》(一)字词读音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句读.()(2)驽.马()(3)郯.子()(4)苌.弘()(5)或不.焉()(6)官盛则近谀.()(二)文学文体常识2.韩愈,字退之,世称,是“”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任吏部侍郎,谥“文”,后人称“韩吏部”、“韩文公”,有《》。
3.说,是古代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
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
比较着名的“说”如:《》、《师说》、《》和《捕蛇者说》等。
4.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指在唐朝和北宋两代八位着名的散文作家,他们分别是韩愈、、欧阳修、、苏轼、苏辙、和曾巩。
明朝散文家茅坤编选《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八大家”的名称从此流传于世。
他们的文章成为后世散文创作的典范、正统和权威。
(三)文言知识归纳5.写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及本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2)或师焉,或不.焉通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今义(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义今义(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古义今义(4)吾从而..师之。
古义今义(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今义(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今义7.解释下列多义字词。
巫医乐师.()传.道受业解惑也()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一、基础训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殆.(yí)嗟.乎(jié)针砭.时弊(biǎn)B.郯.(tán)严谨.(jìn)不拘.于时(jū)C.聃.(dān)阿.谀(ā)六艺经传.(zhuàn)D.蟠.(fān)句读.(dòu)不屑.一顾(xiè)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意思相同的一句是()例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A.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惑否焉3.下列句中已画出朗读时的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与人之无/惑也难矣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与人之无惑/也难矣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与人之无惑也/难矣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与人之无惑也/难矣4.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韩愈第一次提出“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明确了教师的职能作用,这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
B.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正反对比论证,摆事实,讲道理,有很强的说服力。
C.文章的最后一段属附记性质,与文章论述的中心没有关系。
D.从师学习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二、课内语段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10题。
嗟乎!师道也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5.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4)小学而大遗.(5)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6.选出下列加点字与例句中的用法或以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C.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D.其.如土石何7.指出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A.其贤不及孔子B.师道之不复可知矣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D.不拘于时8.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译文:(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译文: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其中“此”所指代的内容是(用语段中的句子回答)10.本语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和,和,和加以对比,论证了。
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故圣.益圣.(前一个“圣”是名词,圣人;后一个“圣”是形容词,圣明)B.六艺..经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C.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是故:因此)D.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教:教育)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其皆出.于此乎B.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C.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六艺经传皆通习.之D.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道.之不复可知矣3.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C.吾从而....师之 D.闻道有先后4.下列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所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B.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C.夫秦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D.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中不含意动用法的一项是()A.耻学于师 B.吾妻之美我者C.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D.不耻下问劝学答案1.(1)róu (2)qí jì(3)nú(4)qiè(5)kuǐ(6)áo2.况战国儒《荀子》3.(1)“有”通“又”,“暴”通“曝”(2)“知”通“智”(3)“生”通“性”4.(1)参古义:验,检查;今义:参加,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