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喉罩的临床应用

喉罩的临床应用

喉罩的临床应用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喉罩的临床应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董愫喉罩(LMA)是由一个可充气的树叶形的硅树脂罩和橡胶连接管组成的气道用具。

它可经口盲插或明视经口插入咽喉部,此时给喉罩气囊部位充气,膨胀的喉罩可以包绕并密封会厌和声门,围绕喉头而形成一个低压的密封罩,喉罩连接管通向口腔外可与呼吸机相连,可自主呼吸或正压通气。

喉罩较之面罩是一种更安全的通气道, 是一种真正的声门上气道管理技术。

经过培训的麻醉医师普遍认为插喉罩比气管内插管技术更容易掌握,它可以在平卧和侧卧的状态下成功置入。

当气管插管失败时,喉罩可以作为一种后备气道用具。

英国的Archie Brain医师在1981年发明了喉罩,并于1988年喉罩供市场销售。

至目前,不论英国或德国等许多欧洲国家大约90%以上的医院采用了LMA,并作为一种新的麻醉方法正在各国普及应用。

喉罩与气管内插管法和面罩法并列为第三种全身麻醉法。

在急救复苏方面,英国、美国经常培训救护人员使用LMA,已将LMA作为成人气道维持和基本生命支持的一种替代器具。

一、喉罩置入的适应症和优缺点1.喉罩置入的适应症:①需要气道保护而又不能行气管内插管的病人。

②需要快速控制气道,尤其是在快速诱导期,而插管又有困难时。

③仅供受训过的麻醉医师使用,用前须经患者同意。

④面部或颈椎病的患者特别有用。

⑤门诊手术的全麻病人。

⑥紧急气道救援。

⑦困难插管。

⑧不稳定颈椎病人的全麻。

⑨当气管插管有困难、有风险或不成功时,可以用作急救通道和光纤管道。

⑩可用清醒或熟睡病人的支气管镜检,危重病人的MRI检查、CT检查和介入治疗的呼吸道管理。

2.喉罩置入的禁忌症:①未禁食的病人。

②病态的肥胖病人阻塞性肺部疾病或异常性口咽病变;③张口度难于通过喉罩者。

3.喉罩的优点:①使用方便、迅速、气道维持更容易。

②无需喉镜,与气管插管比较,初学人员放置LMA的难度小,成功率高。

③对不需肌松的长时间手术,LMA取代了面罩的作用。

④建立气道以便自主通气和控制通气。

⑤LMA的位置即使不很理想,也多能维持气道通畅。

⑥避免气管内粘膜损伤。

⑦在浅麻醉状态下也能耐受,耐受LMA比气管内导管所需的麻醉药量也减少。

⑧麻醉诱导和恢复期血液动力学稳定性提高,置管时眼内压增高程度减少,麻醉恢复期咳嗽减少,氧饱和度提高,成人手术后咽痛发生率也降低。

4.喉罩的缺点:①密封效果不好,胃胀气发生率高,IPPV时会导致胃胀气。

②LMA比面罩更易出现食管返流,对未禁食的病人不能完全防止误吸。

③标准的喉罩不宜进行过强的正压通气。

④口腔分泌物增加,应用阿托品类药物可减少分泌物。

二、临床应用喉罩的类型临床应用的喉罩类型有5种类型,根据发展水平分为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喉罩,根据功能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①LMA-Classic:经典型喉罩:该型喉罩是第一代产品,是经典的和标准的喉罩。

②LMA-Flexible:可曲型喉罩:同属第一代产品,喉罩的导管部分是由锣纹钢丝组成,可以扭曲,不影响通气。

③LMA-Unique:加强型喉罩:属于第二代产品,喉罩导管中部经过加强,可防止牙齿咬扁。

④LMA-Fastrach:可插管型喉罩:系第二代喉罩,通过喉罩管道内可引导气管内插管,成功率较高。

⑤LMA-ProSeal / Supreme:胃管引流型喉罩:系第三代喉罩,喉罩有双管,一个管可通气,另一个管可插入胃管引流。

可防止返流误吸。

三、喉罩置入规程各种喉罩插管应用的共同步骤:选择喉罩型号、检查喉罩完好情况、喉罩抽气塑形、上润滑剂、麻醉诱导、经口盲插、喉罩注气、术毕拔喉罩。

操作置入技术有三种方法,第一种可按经典喉罩插管法。

第二种借助金属辅助柄。

第三种借助食道探条。

第三种方法喉罩到位率较高。

四、喉罩通气的管理(一)喉罩位置正确的判断喉罩通气的满意程度通常可用胸部起伏良好、肺顺应性正常以及听诊来评估。

但是,这些评估方法不能准确验证LMA位置的失当,以下几种临床征象则有助于LMA位置的准确确定。

1.插入LMA中遇到阻力:LMA应是顺利置放到位。

如果通气罩前端刚到舌根后即遇阻力,则可能是通气罩前部出现了折叠或遇到了肿块及不规则的咽后组织,如扁桃体肥大。

当通气罩的前端紧贴食管上端括约肌时,通常可感到阻力,如果未感到阻力,则可能是LMA前端在后反折。

在LMA前端将到达食管上端括约肌前通过杓状软骨后时,可有“咔哒”样感觉。

如果没有正确握持LMA,则不能感受到此现象,如握持通气导管中部时。

2.颈部隆起:当LMA的通气罩充气时,甲状腺和环状软骨上方的组织可稍隆起,因为通气罩推动甲状腺、杓状软骨和环状软骨向前移动。

当充气时未扯到颈部隆起时,可能是由于LMA前端折叠后插入太浅,即其仍位于口咽部所致。

当只有甲状腺上方的组织隆起而环状软骨处遍平时,LMA的前端可能已进入喉部或者仅插到了杓状软骨之后(不完全性插入),颈前组织隆起应是对称性的,如果不对称,LMA可能发生了扭曲,但此项评估在肥胖病人是相当困难的。

通气导管后面的黑线应位于中间位,并朝向头端,如果没有,通气罩的栅栏口有可能发生了扭曲。

3.胸部起伏和听诊:如果LMA位置正确,加压通气时呼吸道通畅且无漏气感,胸部可听到清晰的肺泡呼吸音,喉结两侧为清晰的管状呼吸音,无异常气流声。

自主呼吸时,贮气囊有正常的膨缩,胸腹部无反常呼吸运动。

如果LMA阻塞呼吸道,人工通气可发生困难。

将听诊器放置在颈前、后区听诊呼吸音对于发现LMA意外性进入喉部极为有用。

当LMA前端导致声门部分梗阻时,可听到喘鸣音。

在这种情况下,加深麻醉不能使喘鸣音消失。

颈部听诊亦能发现LMA与咽部之间的漏气情况。

4.PETCO2和呼吸力学监测:测定PETCO2对于评估LMA通气的满意程度相当有用。

观察PETCO2波形有助于发现呼吸道的部分梗阻。

麻醉减浅和肌张力恢复亦可造成PETCO2波形改变,因为其可造成声门的部分关闭。

喉罩外口处行呼吸力学连续气道监测(CAM)测定通气压力、容量、流率、顺应性和阻力等指标,且以顺应性环(pressure volume,PV环)和/或阻力环(flow-volume,FV环)为主的多项通气功能指标, 观察喉罩通气的漏气。

5.食管探测装置:有人提出在插入LMA后用食管探测装置评估呼吸道的通畅性,但是这种方法不能准确确定呼吸道的通畅程度,因为当LMA插入位置不正确但有口腔气体漏入LMA开口时,自膨性球囊仍可再膨起。

相反,在LMA位置正确,但声门关闭时(如麻醉深度不满意),自膨性球囊则不能再膨起。

6.张口观察:当LMA位置正确时,LMA近端的上缘应位于舌根和扁桃体以下,从而在LMA插入后,张开病人口腔观察不应该能够看到通气罩部分。

如果在口咽部看到了通气罩,则说明LMA的插入位置太浅。

7.纤支镜检查:必要时可用纤支镜来检查LMA的位置和解除呼吸道梗阻。

喉罩置入到位时,用纤支镜可看到:头部左右摆动均不会影响喉罩的正常通气。

作者曾经用纤支镜检查喉罩插管30例,其中4例通气效果好,呼吸环正常,但发现喉裂位置不居中,有3例喉裂变小,有1例发现食道口位于喉罩内,经调整喉罩位置和置入胃管引流避免了胃肠胀气。

(二)LMA位置不当及处理在麻醉深度不满意、呼吸道反射活跃以及咽喉部解剖学改变的情况下,将LMA的远端部分正确插入下咽部均会发生困难。

(1)会厌向后翻转(会厌下番):在插入LMA的操作中,通气罩的前端可以压迫会厌向下移位。

在麻醉病人,会厌尖部至咽腔的前后间距小于5 cm,从而当LMA在插入时出现通气罩前部向上弯曲(弯向通气罩的栅栏)时,会厌更可能被压向下方。

当通气罩内残留有部分气体或充满气体时,此种误置的发生率增加。

在病人使用肌肉松驰药时,会厌趋于向后移动。

后仰头部可防止此种现象,从而在病人处于非头后仰的颈屈曲位时,会厌更易被LMA压向下方。

(2)通气罩移位至喉内:通气罩的前端可进入喉内或与杓状软骨相接触。

当通气罩的前端向通气罩内的栅栏方向弯曲时,通气罩的前端易对向喉部而受阻于杓状软骨或声门。

在插入操作中,如果未用力将通气罩的前端粘在硬腭和咽后壁上,也易发生此类位置不当。

(3)LMA插入深度不足:如果LMA的插入深度不足,LMA的远端部分位于下咽部水平以上,喉罩气囊部分未完全进入咽喉腔,导管口腔外露过长。

通过LMA插入FOB可见声门和下咽部(食管入口)。

通气罩的前端可以压在杓状软骨之上,导致杓会厌襞向内移位。

通气罩的前端亦可进入喉部。

手控通气时可听到口腔内气流声,腔廓无起浮。

据报道,尽管通气罩仅插至口咽部,但通气效果仍可相当满意。

(4)LMA插入过深:LMA插入过深可使通气罩的前端进入食管上端,通气罩的近端可阻塞声门;如果通气罩充气中将LMA固定与通气环路连接,使通气罩不能以正常方式向外移出,易使其嵌楔于食管上端括约肌中。

(5)LMA扭转:通气罩可在通气管长轴四周发生扭转,如果在插入操作中LMA发生旋转或在插入后未正确固定的情况下,更易发生此种问题。

(6)LMA折叠:如果插入操作中用力过度或未向上用力将LMA压向硬腭,通气罩可发生自身折叠,有时通气罩的折叠程度可达180°。

在以下情况下尤易发生此问题:①通气罩内的气体未被完全抽空;②通气罩未被良好润滑;③重复使用后通气罩老化。

(7)喉罩注气过多:注气过多会使气罩变硬,密封效果减弱。

另外可能增加咽喉部压力,使喉头声门狭窄,气道压增高。

(8)麻醉太浅:气道应激反应增加,呼吸道阻力增高。

(三) LMA的维持虽然在浅麻醉下病人即能满意耐受LMA,但在手术结束前,麻醉深度应足以能消除对手术刺激的反应。

应用中如果发生喉痉挛、呛咳或屏气,应进行人工通气和加深麻醉,不必拔除LMA。

麻醉期间,需经常检查呼吸道通畅的程度和LMA的位置正确与否,有条件者可监测PETCO2和SpO2。

LMA可用于自主呼吸或控制呼吸中。

如果使用控制呼吸,只要能维持PETCO2满意,通气压应尽可能低。

通常要求最大通气压低于~ kPa(17~25 cmH2O),以防气体从通气罩内漏出或大量气体漏入胃内。

应用较大型号的LMA时,最大通气压可至(30 cmH2O),压迫甲状腺软骨可防止高通气压时的漏气。

(四)LMA拔除技术麻醉结束后,可在患者处于深麻醉状态或完全清醒状态下拔除LMA,两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

深麻醉状态下拔除LMA后,气道松驰可导致梗阻,返流存在时也更容易发生误吸;而在清醒过程中,LMA刺激会致屏气、喉痉挛、支气管痉挛、咬伤、牙关紧闭、咳嗽、分泌过多等气道反应。

小于60岁患者清醒拔管时咳嗽和氧饱和度下降发生率更多,LMA尖端分泌物的pH值<4可以确切证实发生了胃食管返流。

Gataure等证明清醒状况下比深麻醉下拔除LMA更易出现返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