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汽车销售管理制度经典模板

汽车销售管理制度经典模板

i 汽车销售管理制度 经典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改正或者删除。

3 质量、 管理篇》

第一章 修车登记与统计管理制度 一、 用户进厂维修时 , 服务专员 必须使用电脑软件系统进行档 案登记和维修项目的登记。 顾客信息登记必须包括 : 用户名、 手机号、 办公室电话、 住址、 邮政编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改正或者删除。 4 码、 车辆信息 ( 包括车型、 原产地、 出厂时间、 上牌时间、 发动机号、 底盘号、 排量及车辆颜色 ) 。

三、 登记应区分为 : 首保、 保养、 三包、 小修、 二保、 大 修、 事故。 四、 工时定额按行管处 10 元 /小时标准进行计算。具体分为 : 引擎、 自动波、 变速器、 传动系统、 前悬挂、 转向机构、 制动 系统、 后悬挂系统、 后桥系统、 电路、 车身系统、 油漆系统、 内装饰系统等 五、 修车登记必须由明确的相关责任人负责。 六、 电脑维护必须有专门的网管员进行负责。 七、 所有维修委托单、 估价单、 统一存档。 八、 对维修车辆档案和维修信息 , 包括当前和历史信息必须 在电脑中保存一年以上 , 以备查询。 九、 对维修车辆接待过程当中出现的车内物品 , 服务专员有 责任与客户办理交接手续 , 并有专门区域妥善保管。 十、 对所有进厂维修车辆登记时设立三件套 ( 方向盘套、 坐 骑套及脚垫 )

第二章 维修合同管理制度 根据行业协会的规定 , 维修工时在一千元以上、 二级保 养级别的业务一律要签维修合同。

二、 合同文本必须规范有效 , 由专员负责。 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改正或者删除。 5 三、 签订合同必须有维修经理或维修经理以上人员签字才能 有效。 四、 合同文本一式两份 , 一份交于客户 , 一份留底 , 经承、 托 修方签章生效。 五、 合同由结算部统一保存。

附 : 汽车维修合同一份

第三章 合格证管理制度 新车出厂合格证管理制度 1、 合格证是新车管理中的重要部分 , 因此合格证应该放于保 险箱

内 , 并由财务人员保管。以免丢失给公司带来部便的损失和麻 烦。 2、 总公司在筹建活动中银行允许合格证作为汽车的价值抵 押给银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改正或者删除。 6 行 , 向银行申请贷款 , 因此合格证部分应由银行保管。 3、 合格证进出采用登记制度。合格证管理员必须对进出合 格证认真

仔细核对 , 每周出具进出报表 , 由财务主管和车辆部提供 的库存报表进行核对 , 走到证表相符。 4、 销售车辆 , 凭收款员证明款到后 , 方和领取合格证 , 款不到 不能

发给合格证 , 一但发现未到发给合格证 , 所造成的所有损失有 合格证管理员承担 二、 维修车辆出厂合格证管理制度 1 、 出厂合格证是汽车维修行业对进厂维修车辆竣工检验的标 志 , 因此

合格证由负责质量检验的质量总检负责发放 , 并由维修管 理部统一保存。 2、 合格证使用采用登记制度。质量总检必须认真填写合格证 并每天做

好质量日报。 3、 竣工车辆经过质量总检的车辆综合性能检测合格后 , 方能

发放合格证。不合格车辆不发给合格证 , 经过返修合格后方能出 厂。 4、 出厂合格证必须由质量总检签字确认方可生效 。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改正或者删除。

7 第四章 质量和维修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公司的维修品质管理 , 保证客户非常满意 , 提升我公司 的品牌形象 , 同时为了帮助维修人员系统地整理和收集实际工作中 遇到的技术问题 , 以便发挥公司维修人员的整体协调配合作战能力 公司特制定质量维修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 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改正或者删除。 8 一、 实行质量三级检验制度 在车辆进入到维修厂后 , 由服务专员派工给专业的维修技师工 作 , 保证车辆接受最好的服务 , 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车维修保养好交到 客户手中 , 而且在技师维修好之后会有如下的检验步骤 : 1、 维修技师完工后自检 ; 2、 维修经理 ( 车间主任 ) 竣工检验 ; 3、 质量总检竣工检验。

一次性修复率是公司提高客户满意度的重要手段之一 , 经过三 级检验制度来保证维修的一次性修复从而达到让客户非常满意的目 的。 二、 质量日报制度 持续有效率的工作需要持续有效的考核制度来监督、 来保证 , 质量总检负责每天对进厂接受服务的车辆进行维修质量考核 , 严格 记录下维修过程中出现的有碍维修品质的因素 , 每天出质量日报 , 通报给所有管理人员和维修人员 , 而且在月末分析影响维修品质的 原因/ 三、 维修技术资源共享制度 为了发挥员工整体的力量 , 帮助老员工总结经验 , 让新员工少走 弯路 , 公司要求 : 凡是维修人员碰到维修难题 , 然后经过班组、 部 门的讨论的出了解决方案 , 而且将车辆的问题解决了 , 由班组长负 责将维修思路、 方法形成书面材料 , 并请质量总检审核 , 然后将此 维修方法在所有部门进行推广 , 达到维修技术资源共享的作用 四、 档案工作 以上所有资料必须汇总到维修管理部 , 由维修管理统一存档 , 同时 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改正或者删除。 9 经过电脑联网的方式将以上内容公开给所有员工。

第五章 修竣工车辆综合性能 检测管理制度

一、 维修汽车是否符合相应的竣工出厂技术条件是维修质量 的主要衡量标志 , 为保证竣工车辆的一次性合格率 , 特制定本制 度。 二、 凡进厂维修车辆竣工后均由质量总检检测 , 检测合格后 方可出厂。 三、 竣工车辆一律按安全性、 动力性、 经济性、 可靠性和 环保性等五个方面进行综合性能合格检测。

四、 综合性能检测一律按国家及总公司颁发的竣工车辆《二 级维护检测标准》的有关规定进行检测。 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改正或者删除。 10 五、 修竣工车辆经质量总检综合性能检测后 , 不合格车辆立 即派工返修 , 合格车辆由质量总检签发出厂合格证予以出厂。 六、 竣工车辆综合性能检测采取登记制 , 由质量总检负责填 写竣工车辆检测质量日报 , 并由管理部统一保管。

第六章 设备管理制度 一、 对设备进行台帐登记 , 并专人管理。 二、 对车间现场维修用的设备每天清洁 , 小保养一次 , 发现有不 正常的部位及时修复。每月大保养一次 , 对涉及操作人员安全的易 损件定期更换 , 并做好记录。 三、 对办公用的设备每星期检查一次 , 对损坏或工作不正常的 设备及时维修或更换。 四、 在设备使用中 , 由于人为原因不按规定操作而造成的损失 费用必须由当事人承担。

五、 对专用工具房的设备采用借用方式 , 使用人员在借用设备 时 , 必须办好借用手续 , 并当天送还 , 如特殊情况当天无法送还时 应预先通知设备管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改正或者删除。 11 理人员。

第七章 计量管理制度 一、 量器量具管理人员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 计量法》、 《计量法实施细则》以及其有关计量管理的规定

二、 所有计量仪器设备、 计量容量、 计量仪表等都由指定 专人负责管理。

三、 强检计量仪器设备、 仪表等 , 应有计量检定登记表 , 注明 仪器、 仪表名称 , 检定周期 , 末次检定时间 , 检定情况等 , 按检定周 期及时送检。 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改正或者删除。

12 1. 员工应向上级报告不符合安全生产要求、 有严重危险的厂

四、 非强检计量仪器 , 应按检定规程 , 认真按周期进行自检 并有自检记录。

五、 经检定的计量仪器设备 , 要有明显的标志 : 绿色的《合格 证》, 黄色的《准用证》 , 红色的《停用证》。

六、 所有的量器量具实行用前校正检查 , 不经校正不得使用 经校正的应有标志和记录。

七、 新购置的计量仪器设备 , 必须送检或自检 , 合格后方能投 入 八、 计量仪器维修后 , 应重新检定 , 合格后方可使用。 九、 全部检测仪器、 设备的计量检定证书 , 及自检仪器的周 检记录与结果 , 均应装入仪器设备档案

安全文明生产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公司安全文明生产管理 , 建设安全、 文明、 优美、 清洁的工作环境 , 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特制定本制度 : 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改正或者删除。

13 房设备。 2. 维修人员必须按作业指导书进行作业 , 不得违反安全操作 规程, 遇有

危险 , 应立即停止作业并向上级报告。 3. 销售员和业务接待员必须按工作规范进行操作 , 按规范语 言接待顾

客。 4. 各级员工应负责各自工作区及包干区的清洁卫生 , 每天上 班时将工作

场所、 包干区清扫干净。 5. 各级员工不得随地吐痰 , 乱丢赃物 , 应爱护公共设施和绿化 , 任何人

不得损坏树木花卉 , 违者照价赔偿。 6. 各部门经理应安排人员对本部门的设施、 设备进行维护保 养。

7. 负责保养设备的人员应确保设施、 设备的清洁 , 若有故障 应及时报

告上级领导。 8. 维修经理应指定专人对维修部门的专用设备进行维护保养 , 并及时安

排检测试设备的检测。 9. 负责专用设备保养的人员应在每天启用前进行点检保养并 记录, 下班

前必须切断电源、 气源, 熄灭火种 , 清理场地。 10. 操作设备的人员应熟悉其设备性能、 工艺要求及设备操 作规程 , 开

动本工种以外的设备时 , 须经维修部经理批 准。 11. 各级员工不准随意拆除或非法占用各种安全防护装置、 照明检测仪

表、 警戒标记、 防雷装置等。 12. 各部门应确保本部门的电气、 机械设备的金属外壳等必 须接地或重

复接地安装 , 若有危险隐患应及时报告总经 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