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各监管机构监管问题归类整理该问题梳理涵盖审计署对外发布的审计公告、证监会会计部对外发布的监管信息、外部监管机构的监管检查意见和问询事项,上述问题的梳理仅供执业过程中参考使用!一、职工薪酬(审计署和财政专员办关注重点)1、虚列支出套取资金发放职工补贴及福利1)某集团所属某子公司及下属12家单位采取虚开发票等方式套取资金8666.84 万元,用于发放职工工资性津贴及奖金。
2)某集团所属2 家公司通过虚列原材料费用等套取资金854 万元,主要用于购买超市购物卡发放给职工等。
3)某集团所属某子公司通过虚列会议费、现场补助费的方式套取资金421.54 万元,用于购买职工消费卡等支出。
4)某集团所属某子公司利用虚假发票套取资金300 万元账外存放,其中141.10 万元用于向中层领导和部分干部发放“重点工作完成考核奖”。
2、劳务派遣问题1)利用劳务派遣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某集团所属2家子公司通过虚列派遣劳务人员费用套取211.40 万元现金设立“小金库”,全部用于向领导班子成员及中层管理人员发放奖金。
2)劳务派遣费用未纳入工资考核,某集团所属某公司在成本费用中列支劳务派遣费10877万元未纳入工资总额核算。
某集团是否属于工效挂钩企业,上述薪酬劳务费应否计入工资总额有待明确。
3、未能正确核算职工薪酬,变相发放薪酬福利等1)福利费及职工教育经费列支不符规定。
2)某集团所属某公司以办公费的名义购买消费卡用于发放职工187万,以及在不通过职工薪酬核算直接计入成本费用-其他科目列支职工交通费和节日福利、通讯费2276万,以劳防用品和健身费名义报销职工个人支出459万,不通过职工薪酬核算直接计入成本费用变相和违规发放发放职工补贴及福利5651万。
3)领导补贴未纳入职工薪酬管理直接计入成本费用-其他,某集团所属某公司在工资总额外发放中层干部购车补贴、生活补贴、服装补贴等292万。
4)奖金补贴通过福利费核算未纳入工资总额,某集团所属某公司在管理费用-人员薪酬-职工福利费中列支中层人员奖金兑现590万和误餐补贴280万。
5)某集团所属某公司租房费用计1756240元,其中:在“生产成本一租赁费”科目中列支1499920.2元,未通过“应付薪酬人工一职工福利费”科列支256320.2元。
6)某集团所属某公司在教育培训费中列支授课津贴、培训奖励和招待费。
4、违规缴纳补充保险等1)某集团所属某公司,超标准缴纳住房公积金2.56亿。
2)某集团所属某公司全部出现亏损,并计提了企业年金841万。
3)某集团所属某公司在成本中多列支补充养老保险548,779.48元。
4)某集团所属某公司通过福利费为职工购买商业保险费和家庭财产综合保险费。
5)某集团所属某子公司未及时清理商业养老保险494.06 万元。
6)某集团所属某公司未按规定报经某集团批准和国资委备案,即于2008 年开始实行职工年金制度并追溯缴费至2005 年,2012 年底年金净资产为2169 万元。
5、单位违规承担或未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1)某集团及所属某单位承担职工个人所得税257.90 万元。
2)某集团所属某公司2011年在“管理费用—董事会会费”科目中列支应由个人承担的个人所得税。
3)某集团所属某公司以电话充值卡形式列支的职工个人通讯费,未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6、职务消费超标1)某集团所属9 家单位存在会议费开支不规范、违规购置超标车辆。
2)某集团制定的下属企业公务用车标准比国资委制定的企业领导人员用车标准高,超国资委标准购买汽车(5 座及以下)90 辆,平均单价约52 万元,最高单价超过200 万元。
3)某集团所属某单位5 辆公务用车超出某集团规定标准。
4)某集团本部2012 年公车费用超过规定限额88.50 万元。
5)某集团所属2家单位超过国家标准购置公车4 辆,涉及金额188.15 万元。
6)某集团所属2家单位以租赁方式超标准配置23 辆公务用车。
某集团所属某单位差旅费和会议费等4 项费用超标准使用137.98 万元;3)某集团及部分所属单位公款列支高尔夫球消费支出211 万元。
某集团本部及所属某单位有714.93万元用于购买礼品、购物卡和办公用品支出,无出入库登记和相关审批、领用手续。
7、利用薪酬计提调节利润1)奖金采取收付实现制核算。
2)某集团所属某公司2011年12月将2010年度的多提取的工资总额冲减2011年度“生产成本/薪酬人工”3000万。
3)某集团所属某公司集团指定储备工资冲减2011年当期生产成本5000万,未调整以前年度损益。
4)某集团所属某公司福利费未据实列支1870万,而是采用预提。
5)某集团所属某公司计提集团指定储备工资3000万,自留基层企业工资累计3000万。
6)社保缴纳比例不足,存在风险。
7)某集团所属某公司少计提社保费用865万。
8、工资结余转其他负债科目规避工资监管某集团所属某公司绩效考核薪酬从“应付薪酬人工”科目转入“其他应付款’’科目中核算,涉及1200万。
9、违规管理层持股1)某集团所属某单位部分职工违规持有下属单位股权,至2012 年累计获分红26.34 万元。
2)某集团所属某单位总经理违规持有所属单位41%的股份。
3)某集团所属9 家单位部分干部违规投资关联企业且未按规定退缴分红所得等问题,涉及金额4097 万元。
4)某集团所属某单位未按规定清退职工持股企业的个人股份,涉及金额1418.34 万元。
5)某集团所属某公司未按规定全面清退管理人员所持下属企业股权,目前93 名中层管理人员仍持有总值208.86 万元的XX公司股份。
10、违规长期无偿占用单位资金(资产)1)某集团所属某子公司XX年为职工团购房项目垫付的资金至今尚有1.02 亿元未收回。
2)某集团所属某单位有60 台车辆登记在个人名下,资产原值共1092.87 万元。
二、关联交易(审计署和财政专员办、证券和国资监管机构)1、输送利益给职工持股单位(多经单位)1)某集团所属某单位有2 万亩农用地由8 家职工持股的多种经营企业无偿使用,用于种植水稻、养鱼等。
2)某集团所属某单位将粉煤灰、凝析油等,无偿交由职工持股的集体企业或多种经营企业回收销售,涉及金额5013.3 万元。
3)某集团所属某单位违规让职工持股企业参股同业优质发电资产,使其获利1.6 亿元。
4)某集团所属某单位与职工持股企业或关联单位同业竞争,将多经单位所获利润3032.73 万元以奖金、集体福利等名义发放给某单位的职工或相关人员。
5)某集团所属某公司向关联企业销售产品副产品(粉煤灰)价格不公允,销售价格过低。
6)某集团所属某公司三产企业职工持股,通过关联交易安置主业职工(富余)305人。
2、关联交易不公允或虚构1)所属某公司公司将商务楼低价出租给关联上市公司使用,与周边同类房产相比当年少收租金466 万元。
2)交易的必要性和公允性存疑,实例很多,特别是提供劳务性质的交易,具体查阅上市公司监管报告。
3)特殊关联交易事项未关注,大股东与少数股东对子公司关联资金提供不对等,大股东与少数股东对子公司预分红或分红不对等。
4)向上市公司输送利益,具体查阅上市公司监管报告。
3、关联资金占用1)非经营性资金占用,为关联方垫付工资、福利、保险等费用,为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借款提供担保,将自有资金转入控股股东。
2)关联方期间占用资金未关注,部分关联方占用资金的情况未在专项审计说明中予以反映,2012 年11 月28 日和12 月3 日某公司子公司A公司分别向联营企业B公司提供借款1, 000 万元和5 ,000 万元(当年均已归还),《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占用资金情况的专项审计说明》中未反映上述关联方资金占用情况。
4、关联交易信息披露1)关联方关系界定和识别不全(各监管机构界定程度不一样),如某集团所属有四家多经,员工持股7425万元未披露。
2)关联交易披露不全,某集团所属某公司关联方交易披露不全购煤款2.43亿,包括采购、销售、往来。
3)某集团所属某公司多经经营情况未披露,涉及2.03亿的交易,其中向关联企业销售粉煤灰3300万未披露。
4)期间关联资金占用和拆借未披露,或披露金额不完整。
5)关联担保、资金拆借利息等特殊事项披露不全。
6)非经营资金往来做经营性资金往来披露,关联交易的发生额与关联往来的发生额或变动不匹配,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包装成经营性资金往来。
7)关联交易价格披露不当,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或协议价披露为市场定价。
5、审计程序及底稿1)关联交易的真实性及公允性未核查,特别是大额劳务提供与接受、成本费用转移。
2)未关注关联往来的发生额,仅关注期初、期末余额。
3)关联交易底稿不完整,报告披露关联交易但无底稿。
6、其他1)公告不及时,部分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及变化时不及时公告。
2)决策程序不当,需由股东大会表决的未经股东会决议。
三、资金管理(审计署及财政专员办、证券及国资监管机构)1、违规资金拆借(融资)1)某集团所属A公司3.39 亿元资金被所属B公司(非全资)长期无偿使用。
2)某集团所属某公司未经某集团批准向其控股公司出借资金,形成损失1.52亿元。
3)某集团下属某公司向关联方拆借资金,累计借款5.06 亿元。
4)某集团所属某单位借给XX公司1.26 亿元,因对方经营亏损严重存在损失风险。
5)某集团所属某单位未经集团批准对外投资、出借资金共8.56 亿元。
6)某集团所属某公司拆借资金给X集团公司合计123,500,000元,未计收资金占用费。
7)某集团所属某公司从8家银行借款26.05亿元,未经董事会决议,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四十九条的有关规定。
2、虚构交易变相资金拆借1)某集团某单位在未签订购销合同情况下支付供应商1.59 亿元货款,后又以无订单为由收回。
2)某集团所属贸易公司通过签发无真实贸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套取信贷资金7.85 亿元。
3)某集团所属某公司违规以项目合作名义对外出借资金2.50 亿元。
4)某公司预付XX公司2.8亿元购煤款已超1年以上,其预付事项相关业务并未发生。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如预付账款已不符合预付的性质,应将其转入其他应收款处理。
公司上述会计处理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
3、贸易托盘等类似贸易融资1)某集团所属某公司以融资性贸易方式对外出借资金40 亿元。
2)某集团所属某公司违规以贸易的名义对外出借资金,形成或有损失2145.48 万元。
3)某集团所属某单位采取提前付款、信用销售等形式为经销商提供变相借贷,涉及金额125.06 亿元,累计收取利息1.34亿元。
4、挪用资金用途1)某集团所属某单位擅自改变52.5 亿元债权投资资金用途,存在资金被提前收回及承担违约金等风险。
2)某集团所属某公司将2.95 亿元流动资金贷款,违反约定用于对其他单位和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