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环境生态学复习题

城市环境生态学复习题

《城市环境生态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①环境:影响生物机体生命、发展与生存的所有外部条件的总体②环境要素: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通常指的环境要素是自然环境要素,自然环境要素通常是指水、大气、生物、阳光、岩石、土壤等3 全球变化:全球变化包括地球环境中所有的自然和人为引起的变化,可以定义为全球环境(包括气候、土地生产力、海洋和其他水资源、大气化学及生态系统等)中的、能改变地球承载生命的能力的变化。

③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④Gaia假说:英国大气学家洛夫洛克(James Lovelock)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认为地球表面的温度、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势及大气的气体构成等是由生命活动所控制并保持动态平衡,从而使得地球环境维持在适合于生物生存的状态。

包含5个层次的含义:一是认为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有效地调节着大气的温度和化学构成;二是地球生物影响了环境,而环境又反过来影响着生物进化过程,两者共同进化;三是各种生物与自然界之间主要由负反馈环连接,从而保持地球生态的稳定状态;四是认为大气能保持在稳定状态不仅取决于生物圈,而且在一定意义上为了生物圈;五是认为各种生物调节其物质环境,以便创造各类生物优化的生存条件。

目前对于前两个层次含义(常称为弱盖亚)一般没有争论,而对后三个层次(称为强盖亚)还有争议。

⑤生物圈:地球上存在生物有机体的圈层。

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整个水圈和土壤圈全部⑥生物多样性:生物类群层次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

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⑦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植物、动物、真菌、微生物群落与其非生命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动态复合体。

⑧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处于成熟期的相对稳定状态, 此时, 系统中能量和物质的输入和输出接近于相等, 即系统中的生产过程与消费和分解过程处于平衡状态⑨生态学:研究生命系统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⑩城市环境生态学:主要运用环境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认识、分析和研究城市环境生态系统及城市环境问题,阐明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生态途径。

11城市生态位:在城市群的背景下,城市生命体从其城市群所在区域中所能获得的各种自然资源、生产资本、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等各种资源的综合,包括各种资本或资源的数量和类型及其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变化。

从而为分析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新的视角。

通过对城市生态位的时间轴线上的演变与城市间生态位的分异进行分析,探寻城市群的结构变化过程,研究城市间生态位的分异对资源利用的影响。

12环境承载力: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危害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值。

13城市生态建设:14生态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技术、文化与景观充分融合,人与自然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居民身心健康,生态持续和谐的集约型人类聚居地。

15城市人口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也就是人口容量,大于人口合理容量。

16城市环境容量:城市环境容量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下的一个相对量。

当人们在城市空间中的集聚超过一定的极限,将造成人们最基本的环境要求超出了人们的忍受程度,并使社会、文化环境遭到破坏,而再也难以恢复时,也存在着一个绝对量。

城市环境容量是相对量和绝对量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一个平衡的稳定值。

17API:空气污染指数,是一种反映和评价空气质量的方法,就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的浓度简化成为单一的概念性数值形式、并分级表征空气质量状况与空气污染的程度,其结果简明直观,使用方便,适用于表示城市的短期空气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18PM10:可吸入颗粒物又称为PM10,指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

19Pm2.5:大气中粒径小于或等于2μm(有时用小于2.5μm,即PM2.5)的颗粒物。

20BOD:(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的简写):生化需氧量或生化耗氧量(五日化学需氧量),表示水中有机物等需氧污染物质含量的一个综合指示。

说明水中有机物由于微生物的生化作用进行氧化分解,使之无机化或气体化时所消耗水中溶解氧的总数量。

BOD也意为电源检测21COD:COD是水中的有机物在化学氧化过程中的需氧量,用作湖沼和海域的水质污浊指标22城市气候:由于城市的存在产生了特殊下垫面条件和人类活动,而形成的有别于区域气候背景的一种局地气候条件,是城市规划、城市建筑、城市生态调控、城市环境保护、城市医疗保健和城市灾害预防等的基础。

23城市热岛效应:指城市温度高于郊野温度的现象。

由于城市地区水泥、沥青等所构成的下垫面导热率高,加之空气污染物多, 能吸收较多的太阳能,有大量的人为热进入空气;另一方面又因建筑物密集,不利于热量扩散,形成高温中心,并由此向外围递减。

24城市热岛环流:当大的环流微弱时,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称之为城市热岛环流25水体自净作用: 水体自净的定义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定义指受污染的水体,经过水中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并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狭义的定义指水体中的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而使得水体得以净化的过程。

26城市绿化覆盖率:是城市各类型绿地(公共绿地、街道绿地、庭院绿地、专用绿地等)合计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比率。

27斑块是指不同于周围背景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区域。

在旅游区,它主要指游客的各种消费场所,如景点、宿营地、旅馆等。

从旅游景观资源上讲,指自然景观或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地域,如森林、湖泊、草地等。

28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

从旅游角度讲,主要表现为旅游功能区之间的林带、交通线及其两侧带状的树木、草地、河流等自然要素,有三种类型:区间廊,指旅游地与客源地及四周邻区的各种交通方式、路线与通道;区内廊,指旅游地内部的通道体系;斑内廊,指斑块之间的联络线,如景点的参观路线。

29本底值是指没有进样时检测器的信号值.本底值大小和检测器类型有关.。

30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遗址是指人类活动的遗迹,属于考古学概念。

31城市景观:人口高度聚集、由大量规则的景观要素(如建筑物、道路、绿化带等)组成的人造景观集合体32城市环境质量评价:根据国家为保护人群健康和生存环境,对污染物(或有害因素)容许含量(或要求)所作的规定,按一定的方法对城市的环境质量所进行的评定、说明和预测。

33生态效应:生态效应(ecological effect)指人为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生物与环境关系密切,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协调,保持动态平衡。

34常住人口指经常居住在某一地区的人口,是在普查区内经常居住的人数。

它包括常住该地而临时外出的人口,不包括临时寄住的人口。

35城市人口:是指那些与城市的活动有密切关系的人口,他们常年居住生活在城市的范围内,构成该城市的社会主体,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建设的参与者,又都是城市服务的对象,他们赖城市以生存,又是城市的主人。

36低碳经济: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37生态文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38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在一定的时空尺度上,以长期持续的城市增长及其结构优化,实现高度发达的城市化与现代化,从而既满足于当代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满足未来城市的发展需要。

城市可持续发展既包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包括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其核心是没有任何污染。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城市社区:是指大多数人从事工商业及其他非农业劳动的社区,它是人类居住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一定区域内由特定生活方式并且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城市生态学采用生态思维方式,并试图应用整体、综合有机体等观点去研究和解决城市生态问题。

2.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形态,其主要功能是生产、工作、休息和生活。

3.人类既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消费者,还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管理者。

4.根据人口过渡理论,正处于加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为高出生率- 死亡率- 高增长率类型。

5.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

6.酸雨是指pH值小于 5.6的天然降雨和降雪。

7.城市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包括人工食物链和自然食物链两种类型。

8.能源结构是指能源总生产量和总消费量的构成及比例关系,可反映一个国家和城市生产技术发展水平。

我国城市以煤为主要能源。

9.景观生态学是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从整体观点研究其结构、功能、发生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进而探讨景观优化利用与管理保护的原理和途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