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发芽实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通过交流实验设计,让学生全面了解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主要内容; 2. 让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需要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 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汇报各自的实验计划,将自己的实验计划取长补短,补充完善。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按照实验计划持续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过程和时间的能力。 教学重点:交流实验计划。 教学难点:修改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 种子发芽实验盒(每盒两格),注有“1”、“2”的标号纸,绿豆种子,纸巾、实验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设计了种子发芽实验,现在哪个小组愿意发表一下?” 二、探究内容: 1. 交流实验计划。 ① 请一个学生向大家报告他的实验计划。 ②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简要板书:改变的条件、不改变的条件、实验方法。 ③ 再请其他学生报告其他两项实验计划,教师板书。 ④ 大家发言,补充完善。 2. 配备实验装置。 ① 认识实验的材料,让学生说说怎样做实验。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法去完成。 举例:明确用哪一个实验盒做实验组,用哪一个实验盒作对照组。 准备实验盒;标上号 把纸巾折成同实验盒的格子一样大小的厚块,嵌入格子里; 往纸巾上滴水; 用手按出一个小洞种进绿豆。 3. 猜测实验结果。 ① 猜一猜绿豆播种以后到发芽,可能发生哪些变化。(归纳成种子膨大、种皮开裂、出现根、长出叶等四项。) ② 猜一猜发生每项变化可能要多少小时,几天以后可以看到绿豆长出叶。 ③ 讨论:种子膨大的时间怎样算,怎样及时发现变化。 4. 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① 阅读观察记录表上有哪些项目。 《让灯亮起来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 1、认识小灯泡、电池、电线,它们的外观和名称。 2、知道使小灯泡发光的电路的连接方法。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选用一些基本组件和材料设计简单的电路; 2、能用简图或文字表示自己的设计和实施方案; 3、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 过程与方法: 1、连接简单电路。 2、观察、描述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3、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与大家交流自己的想法; 2、愿意通过合作的方式同大家共同学习; 3、体验合作式探究的乐趣,并能够做到互帮互助;进一步激发探究电的兴趣。 4、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决定以指导观察小灯泡的构造及电路的连接装置,为教学重点。理解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路线是本课教学难点。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脑和课件、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课前思 考) 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 了一些图片,请同学们欣赏。(播放:城市的夜景)想一想:是什么把城市的夜景装扮得如此美丽? 提问:你知道灯泡为什么会亮吗?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当回小侦探,侦察一下灯泡变亮的原因,有信心完成任务吗?(板书:让灯亮起来) 二、合作探究 1.介绍灯泡 师:要当好小侦探,点亮小灯泡,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知识。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课件:灯泡) 师:请仔细观察一下,灯泡是怎样的呢? 教师小结:通常我们将灯泡的这些部分叫做:玻璃泡、灯丝、螺纹、接触点。(并出示课件) 2.介绍电池 师:观察一下电池的两端发现了什么? 师:你知道得真多!一定要注意不能把电池的两极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 二、点拨与交流 灯泡亮起来 师:要使灯泡亮起来,需要些什么? 师:如果给你这些材料,你能让灯泡亮起来吗?师:那好,请你们从袋中取出材料,先观察,再试一试,咱们比一比,看哪一个小组的小灯泡最先亮起来?开始。(袋中有一节电池、一个灯泡、一根导线) 三、反馈展示 师:请把你们亮着的小灯泡举起来给大家看看,能不能说说你们是怎么做的? 师总结:电流从电池的正极出来,经过灯丝,再从电池的负极回到电池,形成了闭合线路,这样小灯泡才会变亮。 四、课上巩固 师:(出示课件:判断亮还是不亮)多媒体展示短路和断路的电路连接图, 五、拓展延伸, 鼓励创新 师:通过大家努力,各个小组的灯泡都亮起来了,大家真了不起!通过以上活动,你们认为让灯亮起来的秘密究竟是什么?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方法。 2、理解潜水艇沉浮的原理。 3、.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究兴趣、认真细致、团结协作的科学探究态度和素养。 教重、难点: 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小玻璃瓶、浮标、水槽、小石头、橡皮泥、泡沫塑料、易拉罐、吸管等。 2、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教师出示一个沉浮子,这个塑料瓶特别听老师的话,大家相不信? 2、教师口令:沉下去、沉下去教师口令:浮起来、浮起来 3、学生观察沉浮子,寻找原因 4、提问:你们有什么想知道想研究的吗,或者你们有什么问题和新发现吗? 小结:我发现大家对小瓶沉浮的改变特别感兴趣,我们今天就研究这个问题,(课件揭示课题: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 (二)、 探究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1、改变玻璃瓶在水中的沉浮。 (1)推测:把玻璃瓶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 2)怎样使浮着的玻璃瓶沉下去(或怎样使玻璃瓶浮起来) (3)学生实验。 (4)观察玻璃瓶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5)讨论: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玻璃瓶的沉浮变化。 2、 改变橡皮泥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1)推测:把橡皮泥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 (2)师示范。 (3)讨论: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使橡皮泥浮起来。 (4)请同学示范。 (5)讨论:是什么原因引起了橡皮泥的沉浮变化。 3.改变其他物体的沉浮。 讲述:除了这些方法外,其实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方法还有很多, 1、老师在你们的桌子上准备了一些材料,你可以想出想出那些方法来改变浮标、铁钉、石头、泡沫这4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呢?是利用黑板上的方法还是利用其他一些辅助的器材(如橡皮筋、木块、铁皮等都可以) 2、介绍记录单的填写。 3、学生领取材料,分小组实验。 (三)、探究潜水艇在水中沉浮的秘密 ① 出示潜水艇图、课件。 ②谁能说一说潜艇是怎样在水中改变沉浮的? ③ 讨论并交流。 (四)、 应用:制作我们的“潜水艇”。 1、出示实验提示。 ① 把一只空饮料罐压入水中,使它装满水以后下沉。 ② 再用吸管想办法排出罐中的水使饮料罐浮到水面上来。 2、 与真的相比较,它们的沉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 学生讨论并交流。 。 (五)、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应用了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你又知道那些呢? (例如轮船,人们为了装更多的东西,选择重量轻的材料,同时又建得体积很大,这样船受到浮力就大,容易浮) (六)课后延伸。制作沉浮自如的“潜艇”。 1、 介绍材料(笔帽和橡皮泥, 把它们粘在一起放入小矿泉水瓶中)。 3、 思考:挤压瓶子与潜水艇在水中沉浮有什么关系?请你告诉老师好吗? (七)、总结。 《电磁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改变电池正负极的连接方法或改变线圈缠绕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2、过程与方法: 制作铁钉电磁铁; 做研究电磁铁南北极的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认真细致、合作研究的品质。 二、教学准备 1、 学生:每组1号电池2节,铁钉2根,单股网线2根,小铁钉若干、指南针2只 2、 教师:电脑课件、大指南针等 三、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学生谈学习了《电和磁》一课的收获。 2、提出任务:利用前一课所学知识设计一个装置吸引小铁钉。 (二)制作电磁铁 1、学生说方法并演示把导线绕到铁钉上。 2、出示课件并提出要求:朝一个方向均匀绕导线,两端打结固定(示范方法) 3、取材料,比一比哪些组绕得又快又好! 4、用绕好的装置吸小铁钉,发现不能将铁钉吸起来。 5、领取电池实验并交流发现。(提醒:由于导线较短,只能接触很短一段时间。) 6、归纳: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 7、请学生给这样一个装置命名,引出“电磁铁”概念及其组成。 8、引导学生思考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 (三)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 1、学生猜测电磁铁有无南北极并请说说如何判断。 2、学生交流方法、补充。(如果学生没有补充完整则设问:钉尖如果和指 南针南极吸引是不是一定能证明这端是北极) 3、学生领取指南针实验并记录。 4、各组依次反馈汇总,确定电磁铁有南北极并引发新的探究问题——电磁铁的南北极跟什么因素有关? 5、分组研究是否真的和这些因素有关。 6、交流实验结果。 7、小组讨论实验结果不一致的原因。 8、再次实验验证(控制条件)。 9、形成研究结论:电磁铁有南北极,电磁铁南北极跟电池正负极连接方法或线圈缠绕方向都有关。 (四)总结拓展 1、看到一大堆杂乱的钢铁,能不能想个好办法比较方便地搬运到卡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