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业务培训资料
民政部门是党委办事处重要的社会稳定机制,发挥着解决社会问题,调节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发展社会民主,维护特殊群体、优抚群体基本生活权益,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作用。
民政工作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贯彻落实关于民政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拟订全街道民政工作计划,并负责实施监督检查;
2、推进和谐社区工作,进一步完善社区自治管理模式;
3、城乡救济和特殊救济对象的救济,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及患重大疾病医疗救助,主管五保工作和敬老院建设,流浪乞讨人员的临时救助;
4、城乡基层政权建设的日常工作,指导基层组织开展群众自治建设;
5、优待抚恤和烈士褒扬工作,负责街道退伍义务兵优待金的发放和“双拥”工作;
6、进行殡葬管理,推行殡葬改革.
第一部分社区建设工作
一、社区的概念、基本特征
(一)社区的定义:所谓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二)社区的基本特征
1、社区是一个社会实体。
他概括了社会有机体的最基本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
2、社区具有多重功能。
①具有经济功能;②具有政治功能;③具有文化功能;
3、社区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场所。
人们的基本生活活动大都是在本社区范围内活动的;
4、社区是以聚落作为自己的依托或物质载体的;
5、社区是发展变化的。
二、社区建设的定义、特征、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一)社区建设的定义:社区建设是对社区工作的总体概括,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过程。
(二)社区建设的特征
1、综合性。
主要根源于社区要素的多样性和社区内容的复杂性;
2、社会性。
就是各类社区主体、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过程。
3、地域性。
社区建设的活动范围主要局限于本社区之内,并在一定程度上受本社区地理环境条件的制约;
4、计划性。
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
(三)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居民。
把服务社区居民作为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2、资源共享,共驻共建。
调动社区内单位广泛参与社区建设,营造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
3、责权统一,管理有序。
改进社区的管理体制,改进社区的管理与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4、扩大民主,居民自治。
在社区内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逐步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5、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社区建设的发展目标。
(四)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
1、拓展社区服务。
主要抓好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的建设与管理。
2、发展社区卫生。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站点的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
3、繁荣社区文化。
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社会方式,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
4、美好社区环境。
5、加强社区治安。
设立社区警务室,健全社会治安防范体系,实行群防群治。
三、社区服务的主要内容
(一)面向各类弱势人群和优抚对象的福利服务(5种对象)
1、为老年人提供福利服务;
2、为残疾人提供福利服务;
3、为优抚对象提供福利服务;
4、为少年儿童提供社区服务;
5、为贫困者提供福利服务。
(二)面向普通居民的便民利民的日常生活服务。
(三)面向辖区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部队的“后勤”服务。
第二部分城镇低保
凡持有本县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月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可申请享受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一、低保享受条件及办理程序
1.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享受对象条件:
⑴辖区内的非农业人口的城市居民;
⑵家庭共同生活成员人均收入低于260元;
2.不计入家庭收入的情况有以下几方面
⑴优抚对象的抚恤金、补助金、护理费及保健金、义务兵家庭优待金;
⑵因工(公)负伤职工的护理费及死亡职工亲属享受的一次性抚恤金;
⑶见义勇为奖励金。
3.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标准260元/月,对有部分收入的实行补差。
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不列入低保范围:
⑴无明确的家庭收入,但家庭中正在将汽车、摩托车、移动电话、空调机作为生活消费品使用的;
⑵近期有购买股票或其他投资行为的;
⑶不如实提供家庭收入情况或拒不接受家庭收入情况调查的;
⑷出资安排子女择校就读的;
⑸有吸毒、卖淫、嫖娼或赌博行为的,3个月内不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待其改正后可以提出申请;
⑹饲养宠物的;
⑺日常生活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其他行为。
4.申请低保应提交的材料和办理程序
⑴应提交的材料
①申请书(由本人书写);(说明一下:方便群众办事,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果与履行必要的程序的关系)
②户口簿、身份证;
③出具有效的家庭成员收入及赡养、抚养或扶养义务人收入证明;
④如实填写《山东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调查审批表》。
⑵居民委员会办理城市低保的职责
①收到申请书之日起采取张榜公布的形式,征求群众意见;
②5个工作日核实后上报街道民政办。
⑶公示张贴的内容:户主姓名、家庭人数、家庭月收入、人均收入、人均补差等内容,并公开监督举报电话;将公告张贴在本社区范围内比较明显的位置,便于社区居民监督。
5.办理城市低保的工作程序
⑴个人申请;⑵社区张榜公布申报名单;⑶社区居委会入户核实;⑷填写申报表;⑸社区居委会签署意见报街道民政办;⑹由街道民政办入户调查;⑺张榜公布准保对象名单;⑻区民政局入户抽查;⑼区民政局审批(主要审核形式要件);⑽批准名单返街道公布低保名单;第三部分五保供养
(一)供养对象
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周岁的村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
(二)审批程序
由村民本人向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因年幼或者智力残疾无法表达意愿的,由村民小组或者其他村民代为提出申请。
经村民委员会民主评议,对符合条件的,在本村范围内公告;无重大异议的,由村民委员会将评议意见和有关材料报送街道办事处审核。
街道办事处收到评议意见后20日内提出审核意见,并将审核意见和有关材料报送区民政局审批。
县民政局收到审核意见和有关材料后20日内作出审批决定。
对批准给予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发给《农村五保供养证书》;对不符合条件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街道办事处对申请人的家庭状况和经济条件进行调查核实;必要时,区民政局进行复核。
申请人、有关组织或者个人应当配合、接受调查,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三)供养内容
1、供给粮油、副食品和生活用燃料;
2、供给服装、被褥等生活用品和零用钱;
3、提供符合基本居住条件的住房;
4、提供疾病治疗,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
5、办理丧葬事宜。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未满16周岁或者已满16周岁仍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应当保障他们依法接受义务教育所需费用。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疾病治疗,应当与当地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相衔接。
(四)供养标准
不得低于当地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并根据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适时调整。
第四部分医疗救助
(一)救助对象
农村五保户、街道重点优抚对象、持有《低保证》的城保及农保特困家庭成员、区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特困群众。
(二)申请材料
申请书(说明家庭及经济状况),户口簿或身份证复印件,五保供养证、低保证、伤残抚恤证、老复员军人定期定量补助证、街道人民政府出具的特困家庭证明。
(三)救助原则
对因患大病,个人负担费用(个人年自负医疗费用累计金额超过1500元)难以承担,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可以申请医疗救助,帮助总额不得超过医疗救助标准1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