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 -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 -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

第四章 汽车制动性第四节 制动力分配一、制动力分配要求根据制动稳定性的要求,前轮的附着率应大于后轮,即b1b2j j >,也就是说μ11μ22Z Z F F F F >制动方向稳定性的极限条件为:g g 210μ12g 1g g 1μ221g20Z Z Z Z h h l F mg zz F l h z F l l l h h l F F l h z F mg z z l l l +++====--- (4-16)式中:μ1F 、μ2F —前、后轮的理想制动力。

又由式(4-14),得:μ2μ1F F z mg mg=- (4-17) 当给定一个μ1F mg 值,即可从式(4-16)和(4-17)求出z 值和μ2F mg 值,这样就可得出如图4-16所示制动方向稳定性极限曲线。

制动力处于该曲线上时,可使车辆制动距离最短,是理想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称为I 线。

欧洲制动法规规定,轿车在0.150.8z ᆪᆪ范围内应满足b1b2j j >的要求。

只要车辆制动力分配处于I 线下方,就可保证前轮先抱死,使车辆处于制动稳定状态。

图4-16 稳定性界限(I 曲线)和最大制动距离界限为使制动距离不至于过长,上述法规又要求满足:p 0.10.85(0.2)z j ᆪ+- (4-18)因为在I 线下方,前轮先达到峰值附着率,这时前轴制动力为:21p ()g h l F mg z l lm j =+ (4-19)给定p j 值,即可从式(4-18)求出z 取值范围,由式(4-19)得到μ1F mg 的范围,随即从式(4-17)求得μ2F mg 的范围,这样可在图4-16上画出制动距离允许的极限曲线。

车辆前后轴制动力分配不得超越上述两条极限曲线。

对于前后轴制动力定比分配的车辆,有:μ2μμ2μ1F k F F=+;μ2μμ1μ1F k F mg k mg =- (4-20)式中:μk 为常数,是前后轴制动力的分配比。

按照欧洲制动法规,前后轴制动力分配比μk值的选取应保证式(4-20)决定的直线处于图4-17中的阴影区内。

越向阴影区上限靠拢,制动距离就越短;但在附着系数很高的干燥路面上会出现后轮先抱死的现象,导致制动行驶方向不稳定状态的发生。

如果采用折线式分配,即后轮的制动力在高减速率时增长减慢,这样可使分配向理想的前后轴制动力分配曲线(I线)靠拢(图4-18)。

图4-17 前后轴制动力定比分配的取值范围图4-18 前后轴制动力定比分配和折线分配二、 装载变化对制动性的影响除了某些载荷变化不大的特种车辆外,汽车装载的变化对制动性也有影响。

发动机前置,后部有行李舱的轿车,满载与空载相比,质心后移,而质心高度变化不大。

由式(4-16)可知,I线将要上移(图4-19),结果稳定区域扩大。

载货汽车装货后质心后移,同时质心高度增加。

一般载货汽车在载货后,I线还是上升的。

无论是轿车还是载货汽车,应以空载时的I 线来确定轴间制动力的分配。

这样以来,制动力分配曲线距离满载时的I 线较远。

当然,最佳方案是使轴上制动力与其动态轴荷成比例,即:gμ1110Z Z h F F F mg z lᆪ=+gμ2220Z Z h F F F mg zl ᆪ=-这就是说,不仅静态载荷的变化对制动性能有影响,而且减速时的轴荷转移也要影响制动效果。

图4-19 载荷变化的影响常用的解决方法是以车轴和车身之间的距离(一般只考虑后轴)作为调节前后轴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的控制参数(在不平道路上行驶时,这个距离不能完全反映动态载荷的变化),图4-20上画出了定比式和折线式的感载比例装置对制动力分配的调节情况。

显然,这种装置可使前后轮制动力分配逼近I线,减少载荷情况的影响,从而可改善汽车不同装载时的制动性能。

图4-20 定比式和折射式的感载比例装置对制动力分配的调节a)定比式 ;b)折射式三、 双管路制动系统为提高汽车安全性,法规要求汽车必须装用双管路制动系统,以避免在一套制动管路失效时,整车完全丧失制动能力。

下面将简略分析四种双管路布置方案(图4-21)。

(1)“H”布置(图4-21a)。

对于这类制动系统,如果一轴制动失效,将使整车制动减速率下降,即使施加驻车制动也无法补救前轴制动力的丧失。

图4-21 双管路制动系统的各种布置(2)“X”布置(图4-21b)。

如果有一套回路失效,理论上整车制动减速率将降低50%(由于轿车制动总泵为串列式结构,实际减速率下降将远超过50%)。

因为一侧后轴无制动力,可承受侧向力,这时,为了避免两侧制动力不均而引起的跑偏,在轿车上可使前轮绕转向节主销的回转半径c (即前轮接地点在主销延长线与地面交点的内侧) 为负值,而在载货汽车上则应保持前轮回转半径为正值。

(3)在图4-21c)所示的布置时,无论哪一套回路失效,前轮制动力至少下降50%。

如果回路2失效,将导致后轮制动能力的丧失,而前轮制动力因制动总泵的结构所决定,制动力也将下降,不会发生车轮抱死失去转向的现象。

(4)图4-21d)所示布置。

一套回路失效,制动减速率至少减半。

除了某些载荷变化不大的特种车辆外,汽车装载的变化对制动性也有影响。

发动机前置,后部有行李舱的轿车,满载与空载相比,质心后移,而质心高度变化不大。

由式(4-16)可知,I 线将要上移(图4-19),结果稳定区域扩大。

载货汽车装货后质心后移,同时质心高度增加。

一般载货汽车在载货后,I 线还是上升的。

无论是轿车还是载货汽车,应以空载时的I 线来确定轴间制动力的分配。

这样以来,制动力分配曲线距离满载时的I 线较远。

当然,最佳方案是使轴上制动力与其动态轴荷成比例,即:gμ1110Z Z h F F F mg z lᆪ=+gμ2220Z Z h F F F mg zl ᆪ=-这就是说,不仅静态载荷的变化对制动性能有影响,而且减速时的轴荷转移也要影响制动效果。

图4-19 载荷变化的影响常用的解决方法是以车轴和车身之间的距离(一般只考虑后轴)作为调节前后轴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的控制参数(在不平道路上行驶时,这个距离不能完全反映动态载荷的变化),图4-20上画出了定比式和折线式的感载比例装置对制动力分配的调节情况。

显然,这种装置可使前后轮制动力分配逼近I线,减少载荷情况的影响,从而可改善汽车不同装载时的制动性能。

图4-20 定比式和折射式的感载比例装置对制动力分配的调节a)定比式 ;b)折射式四、车轮抱死过程和制动防抱死系统这里,首先将讨论车轮由滚动到滑动的抱死过程,并介绍车轮防抱死系统(ABS)的概念。

车轮抱死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到车轮运动方程、轮胎附着率—滑移率曲线(及其在轮荷、速度等因素影响下的变化)、车轮制动力矩增长特性以及整车运动方程(考虑到悬架的弹性的影响)。

定性分析的假设如下:(1)因为抱死过程很短促,忽略车速的降低。

令sv ==&常数;(2)设车轮载荷Z F =常数;(3)轮胎附着率—滑移率特性按稳定曲线处理,并且简化为折线,对应于附着系数p j 的滑移率为c s ,见图4-22;图4-22 附着率-滑移率曲线的折线简化模型图4-23 线性增长的制动力矩(4)车轮制动力的摩擦力矩与时间成线性关系,如图4-23所示,μM Ct =-(C 为摩擦力矩增长率)。

经上述假设,可得到如图4-24所示的计算结果。

由图4-24可见,在滑移率为0-c s 的区间内,滑移率增加缓慢,车轮角速度缓慢降低到c w ;角减速度很快降低并稳定在c w &,属于稳定区域。

在c s -l 区间内,滑移率很快增加到1,角速度迅速降低下零,而角减速度急剧降低,属于不稳定区域。

由图4-24可知,角减速度c w&和时间t 两个参数对于ABS 十分重要。

(1)角减速度c w&。

在这个角减速度下,刚好达到附着系数p j ,并且防抱死装置应立即工作,减小车轮制动器的摩擦力矩。

c w&除了与轮荷Z F 和车轮半径r 相关外,还和三个因素有关:初始角速度0w 、附着率—滑移率曲线的斜率p c /s j 以及车轮制动器摩擦力矩增长率C 。

(2)时间t 。

在时间t 内,ABS 必须阻止车轮出现完全滑移。

t 主要与车速和角速度c w 有关,大概是百分之几到十分之几秒。

ABS 通过制动器摩擦力矩的降低、保持和增加以使车轮滑移率s 保持在c s 附近。

在制动过程中,滑移率s 是变化的(参看图4-25),因而附着率也在平均值上下变动,其平均值p j ej =。

因为j 不超过p j 值,所以e <1。

j 值波动幅度越小,e 值越趋于1,制动距离越短。

制动距离不是车辆制动性能的唯一指标,还要保持转向能力和弯道行驶的稳定性。

车轮除了制动力F μ之外,还必须承受侧向力Y F 。

从图4-26可看出,只有当c s s <时,才可能做到这一点。

由于控制调节的波动和转向能力的要求,e 值约为0.93。

这样,整车的max p /z j 也就在0.93左右。

这个指标对于折线制动力分配的车辆来说也不难达到,甚至还可高出。

所以,ABS 的主要功能是保持制动时稳定性和转向能力,而制动距离并不一定能缩短。

图4-26 带定值侧偏角α的车辆在曲线制动过程中的附着率和滑移率ABS 必须按照路面的不同附着系数快速匹配制动力。

比如在制动距离范围内,各个车轮所在路面可以是不同的(干燥、潮湿、冰面或压实雪地等)。

甚至同一个车轮经历的路面也可能是变化的。

为了防止传动系的振动,ABS 的制动力矩控制幅度要比较小。

制动踏板的回弹力要小,工作时的噪声也要控制。

ABS 的控制回路如图4-27所示。

控制回路的干扰包括:在制动过程中速度和载荷的变化引起的附着系数变化;路面不平度引起的轮胎和车桥振动;车轮制动鼓不圆度和制动滞后;轮胎圆周长的差异,如使用备胎;在驾驶员踩动踏板时引起的制动主缸压力输入的变化等。

下面通过图4-28来说明在高附着系数路面上的控制过程。

控制过程中应用的调节参数是车轮的切向加速度(或减速度)和滑移率。

车轮加速度(或减速度)信号是把轮速传感器传来的车轮位移信号通过电子控制单元(ECU )算出。

而滑移率信号无法直接获得,先借助ECU 逻辑电路由车轮切向速度构成一个基准速度,它和最优制动力时的车速接近;再通过比较车轮切向速度和基准图4-27 车轮防抱死装置控制回路1-压力调节阀;2-制动主缸;3-制动轮缸;4-电子控制器;5-轮速传感器图4-28 ABS 的控制过程(轿车、高附着率系数路面)速度得到滑移率信号。

当车轮切向加速度低于门限值(a-)时,制动压力调节阀进入保压方式,即阶段2。

如果车轮进一步减速,达到了滑移率门限值,制动压力调节阀切换到降压方式,即阶段3。

这时车轮切向加速度开始回升,在超过门限值(a-)后,制动压力又回到保压方式(阶段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