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答题技巧(各地通用)

中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答题技巧(各地通用)

1 中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指导 答题语汇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能准确辨析) 修辞手法及作用:比喻拟人(形象生动)、排比(增强气势)、夸张(突出特征印象鲜明)、反复(强调,感染力强)、借代、反问(加强语气,强烈抒情)、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引用、对比(突出特点使之鲜明) 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表现手法内涵: ①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等。) 2

②表现方法(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先抑后扬、前后呼应、想象、联想、象征等。) ③结构特点(前后呼应、结尾点题、对比、衬托、铺垫、、详略、倒叙、插叙等。) 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形象生动、清新优美、富有感染力、音韵和谐、节奏感强、委婉含蓄、准确严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 3

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结合文体、语境、修辞和具体语句选用分析) 句子在文中常见的几种作用:(1)为下文写作铺垫(打基础、作伏笔)(2)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为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4)衬托(正衬、反衬)(5)(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6)(照应开头),深化或提示主题 (7)(设置悬念),总领下文或领起下文 (8)起强调作用,进一步突出 (9)(画龙点睛),点明中心 (10)开门见山,点题 (11)总领上文 方法指导: 1、词语理解 如何分析动词、形容词的作用 分析步骤: 4

①分析动词、形容词本身的作用:生动、形象、准确地描写了…… ②分析句子的表层意思。 ③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联系语段、联系全文) 语言上可用如下句式表示:生动、形象、准确地描写了+句子表义+句子深意(表现了……突出了……) 2、句子理解 分析方法: ①作者思想感情 A.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指作者通过文学作品,尤其是通过文学作品中的人和事而表现的作者自己对世界、对社 5

会、对人生甚至是对某类人或事的态度和看法,支持或反对;批评或赞成等。 B.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隐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是内在的一种态度,只有认真分析,细心品味才能得知,但文章的感情基调,文章中对主要人物客观性的评价等常常是我们找寻找作者思想感情的桥梁。 C.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与他写文章时的创作意图有很深的联系。 ②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是文中人物形象对人与事 6

的态度和看法,这直接由文章内容表现出来。 回答步骤: ① 句子的表层含义 ② 句子的深层含义 这句话写出了……(句子表层含义)表现了……(思想情感、人物形象、文章主旨等) 3、修辞方法 ①比喻:即平常所说的“打比方”。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来比另一种事物。 ②拟人:拟人是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动作。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事物。 7

作用: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句子的表层意思(即描写的内容:描写对象+对象特征)+句子的深层含义(联系本段内容、思想情感) ③夸张 夸张就是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④排比 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联系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称排比。 ⑤对比 对比就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进行比较。 8

夸张、排比、对比的作用可用如下句式表达: 通过夸张(或:排比、对比),突出了(或强调了)+句子内容+思想感情 4、文题含义(浅层+深层) ①总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②抓住文中一些关键信息,采用层层剥笋方法分析。 ③解题时注意文题中是否运用了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等),联系文章分析其隐含的意思是什么。 9

④拟题时注意找文中能体现全文内容和中心的关键词语,然后运用这些词语组织精练的语言或直接或含蓄拟题。 5、联系自我谈体验(答题格式:观点+阐述) 它综合考查我们的生活经验、认识水平、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答题时强调进行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表达。这里所说的创造性、个性化表达是指对所阅读的文章的一种创造性、个性化的理解把握,即以阅读对象为依据,重新进行审视、评价,或以此为联想、想像 10

的依据,重新塑造,形成新的、属于读者自己的艺术形象,从而形成知识和认识的升华。 ①读懂文章,把握主题; ②联系实际。既可联系自己的亲身体验,又可举典型的、有代表的事例; ③启发、收获要联系人生、生活,要上升到理性高度,要有一定的哲理性; ④具备中心意识:启发、收获是由文章内容、主题生发出来的,因此要找准文章内容与人生、生活的契合点(相似点); ⑤语言表述要简练流畅。 11

阅读1: 老海棠树(史铁生) 1、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象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2、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

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呆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书包挂在房檐上。“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A)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

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老海棠树下,望着我;她必是羡慕,猜我在上头是什么感觉,都能看见什么。 12

3、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叨唠:“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艺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 4、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胡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目光,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5、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唰啦--唰啦--”,院子里的人都还在梦中。那时奶奶已经腰弯背驼,我大些了,听到声音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你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得见?”奶奶说:“不能那样,人家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了院子又去扫街。 6、这样我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要补花,不让自己闲着。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7、所有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一次,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您学那玩艺儿有用吗?您以为把那些东西看懂,您就有文化了?”奶奶立刻不语,只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 13

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B)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8、但在我的印象里,奶奶的目光慢慢地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飘进黑夜,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与空荒……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1、请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概括“奶奶”所做的事。(2分) 2、本文词语运用很有特色,请从文中A、B两处加点词中任选一个加以评析。(3分) (A)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

(B)她终于..抬起头,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3、 第②段写“我”在老海棠树上的活动,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5分)

4、 品读第⑥段画线部分“‘奶奶。’‘奶奶!’‘奶奶——’”,从语气角度分析“我”心理变化的过程。(6分)

5、 从全文看,以“老海棠树”为标题的好处是什么?(5分)

阅读2: 夏日原野上的追赶

①从上学开始,老师就不止一次地在黑板上写下“最有意义的事”这样的作文题目。什么是最有意义的事呢?现在想来,那时写的几乎都是一些好人好事,什么捡钱包、让座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