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合同的成立
第二章 合同的成立
第一节 合同成立的概念和要件
一、概念: 合同的成立即各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 判断合同是否成立要解决的是合同是否存在的问
题,是一个事实判断。 而合同的生效是对一个存在的合同,国家(通过
法律)表明是否认可其效力的问题。是一个法律 判断。
二、要件 第一,存在双方或多方订约当事人。
隐藏的不合意与错误有别。例如所谓“白头翁”的买卖 既是。
——所谓“白头翁”在不同的方言中有不同所指,有指 一种鸟类,有指一种蟋蟀。若甲乙约定买卖“白头翁” 一只,但双方理解不同,此时合同不成立。盖因“白头 翁”的确切含义本无定论,不可谓某一方的理解就是错 误的。
第三,合同的成立应具备要约和承诺阶段。
第五节 缔约过失责任
一 、概念和构成要件 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一方因违
背依据诚实信用原则和法律规定的义务,而致另一 方的信赖利益的损失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缔约过失制度萌芽于罗马法。一方面,作为缔约过 失责任理论基础的诚实信用原则,其法律化最早源 头始于罗马法,这为该制度的萌芽奠定了初步的理 论基础;另一方面,罗马法已规定,在缔约过程中 一方对另一方应当负有“勤谨注意的义务”,这是 先合同义务法律规定的先声。
对合同欠缺的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内容,当事人达不成 协议的,人民法院依照合同法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二条、 第一百二十五条等有关规定予以确定。”
但在实践中,显然并非所有的合同都可适用此规则。
三、要约邀请 (一)要约邀请的概念:要约邀请又称为引诱要约,它
是指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表意行为。 要约邀请本身并不产生任何法律后果,因此并非法律上
为此,原告以被告迟延履约为由,向法院起 诉,要求被告赔偿原告因此而遭受的损失。
问:原、被告之间的合同是否成立?若成立, 双方对于履行期限的约定是什么?
法院在审理本案过程中,产生了三种不同的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被告向原告发出要约后,原告所作的
承诺已经改变了要约的内容,不产生承诺的法律效力, 所以原告与被告之间的买卖合同并未成立。 第二种意见认为,原告所作承诺对被告要约的修改,由 于被告并未提出异议,所以合同成立。 第三种意见认为,原告对被告的要约的内容修改,已经 构成对要约内容的实质性修改,所以不能产生承诺的法 律效力,但可以作为一个反要约。被告虽然未直接以通 知的方式表示接受反要约而承诺,但其已经实际履行合 同,所以应当认为合同已经成立。 最终的实际处理结果以第三种意见为准。
(超期撤销的法律后果:强制缔约还是缔约过失责 任?——有学者认为是缔约过失责任,我认为此说 在逻辑上存在困难,但在精神上符合合同自由原 则。)
六、要约的失效 1、拒绝要约的通知到达要约人。 2、要约人依法撤销要约。 3、承诺期限届满,受要约人未作出承诺。
(应理解为未到达) 4、受要约人对要约的内容作出实质性变更。
被告:某市飞龙建筑材料厂(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简称“飞龙厂”)
某年2月21日,被告向原告发出一份报价单,在报价单 中称:飞龙厂愿意向大山公司提供10万吨石灰石,每吨 价格为10元,价格中包括运费在内,在合同成立后两年 内运送完毕。
3月1日,原告向被告发出一份购买石灰石的定单:大山 公司要求飞龙厂从3月11日开始提供石灰石,每天提供 1000吨,总计10万吨。按照该订单,10万吨石灰石应当 在同年6月份运完。但由于各种原因,被告未能在原告 指定的时间内履行完,而是直到10月份才全部交完货。
系统地提出缔约过失责任概念的是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 他于1861年在其主编的耶林法学年报第4卷上发表了题 为《缔约上过失、契约无效或未完成时的损害赔偿》一 文。耶林写到:“从事契约缔结的人,是从契约外的消 极义务范畴,进入契约上的积极义务范畴;其因此而承 担的首要义务,系于缔约时须善尽必要的注意。法律所 保护的,并非仅是一个业已存在的契约关系,正在发生 中的契约关系亦应包括在内;否则,契约交易将暴露于 外,不受保护,缔约一方当事人不免成为他方疏忽或不 注意的牺牲品!契约的缔结产生了一种履行义务,若此 种效力因法律上的障碍而被排除时,则会产生一种损害 赔偿义务,因此,所谓契约无效者,仅指不发生履行效 力,非谓不发生任何效力。简言之,当事人因自己过失 致使契约不成立者,对信其契约为有效成立的相对人, 应赔偿基于此项信赖而生的损害。”
不是承诺而是反要约(合同法第30条)。若是非实质性 变更的,承诺原则上有效(合同法第31条) 。 4、承诺必须表明受要约人决定与要约人订立合同。 5、承诺的方式必须符合要约的要求。
二、承诺的方式::合同法第22条
1、明示
2、默示:默示的承诺的范围如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默示承诺仍然需要通知,广义的默示承诺包含意 思实现(依据交易习惯或当事人的预先声明,特定的表 示承诺意思的事实或行为发生时,合同即成立的缔约方 式。)因此,订货的发出,是针对要约人的行为,形式 上认为也包含了“通知”的意思在里面,是狭义的默示 承诺,而宾馆依要约保留房间,或者旅客取用宾馆房间 冰箱中的饮料,是意思实现(因为无需通知)
(1)要约以对话方式作出的,应当即时作出承诺,但 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2)要约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承诺应当在合理期限 内到达。包括三项内容:要约到达受要约人的时间;作 出承诺所必要的时间;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所必需的时 间。
(三)要约法律效力的内容
形式拘束力:要约一经生效,要约人即受要 约的拘束,不得随意撤销要约或对要约随意 加以限制、变更和扩张。
(一个奇怪的概念纠缠)。其逻辑是: 1、要约是意思表示(而非事实行为),因为要约能
产生要约人预期的法律后果; 2、要约不是法律行为,因为要约只有在经承诺后才
能产生预期的法律后果(合同成立)。
二、要件
第一,要约是由具有订约能力的特定人作出的意思表示。
第二,要约必须具有订立合同的意图。
这是最关键的要素,实质是要约人具有接受合同拘束的 意图。对于是否具备该意图,应采客观解释。
思考:要约人死亡对要约效力的影响如何? ——大陆法一般认为原则上有效,但能推出相
反意思的或者合同的履行具有人身性质的除外。
第三节 承诺
一、承诺的概念和要件 所谓承诺,是指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 承诺的要件: 1、承诺必须由受要约人向要约人作出。 2、承诺必须规定的期限内达到要约人。 3、承诺的内容必须与要约的内容一致。 承诺不能对要约做出实质性变更。若做出实质性变更的,
第二,当事人对主要条款达成合意。 1、对合同的必备条款(要素)达成一致,则合同可成
立。对于非必备条款(包括常素和偶素)若未做表示, 不影响合同成立; 2、所谓合意,应采客观解释方法。例如买方本欲买白 糖,却误买为盐,则为错误(重大误解),合同已成立, 但可撤销。 3、不合意有公开的不合意和隐藏的不合意。
从这个意义上看,承诺期限和要约的有效期实质上是一 回事。从他国和国际法上的立法例来看,也常常以“承 诺期限”来作为对要约的效力期间的表达。例如CISG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规定要约在“承 诺期限”前可撤销。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规定“要 约定有承诺期限者,非于其期限内为承诺,失其拘束 力。”日本民法典亦有类似规定。
第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要约不得撤销:
(一)要约人确定了承诺期限或者以其他形式明示 要约不可撤销(例如写明“确定的要约”、“将保 持要约的有效性”以及“open offer”、 “guarantee”等字样的要约。);
(二)受要约人有理由认为要约是不可撤销的,并 已经为履行合同作了准备工作。
一般而言,只要要约具备了使合同成立的最低限度的内 容即可。
由此引申出的问题是:价格条款是否属于此种最低限度 内的内容?
——合同法司法解释二明确规定不属于。该司法解释第 1条规定:“当事人对合同是否成立存在争议,人民法 院能够确定当事人名称或者姓名、标的和数量的,一般 应当认定合同成立。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 定的除外。
四、承诺迟延和承诺撤回 (一)承诺迟延
承诺迟延是指受要约人未在承诺期限内发出承诺, 又分为必然的迟延和偶然的迟延。
(二)承诺撤回
承诺撤回是指受要约人在发出承诺通知后,在承诺 正式生效之前撤回其承诺。
五、关于确认书和合同的实际成立
(一)确认书及其性质:确认书是承诺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判断是否作出承诺的要素。
的事实。了解这一概念,主要是为了和要约区分。 根据我国司法实践和理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区分要
约和要约邀请: 1、依法律规定作出区分。(合同法第15条) 2、根据当事人意愿来作出区分。 3、根据订约提议的内容是否包含了合同的主要条款来
确定该提议是要约邀请还是要约。 4、根据交易的习惯即当事人历来的交易做法来区分。
(二)合同的实际成立: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 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当事人未采用 书面形式,但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 合同成立。
(三)交叉要约
缔约当事人采取非直接对话的方式,相互不约而同 地向对方发出了内容相同的要约。
案例:
原告:某市大山建筑公司(以下简称“大山公司”)
思考:法院的处理意见是否成立?
第四节 合同成立的时间和地点
一、合同成立的时间 合同成立的时间是由承诺实际生效的时间决定的。 二、合同成立的地点 承诺生效的地点为合同成立的地点。 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四条:“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
同,合同约定的签订地与实际签字或者盖章地点不 符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约定的签订地为合同签订 地;合同没有约定签订地,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 章不在同一地点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最后签字或 者盖章的地点为合同签订地。”
(二)几种典型的要约邀请行为 1、寄送的价目表 2、拍卖公告 3、招标公告 4、招股说明书 5、商业广告。但商业广告的内容符合要约
规定的,视为要约。
四、要约的法律效力
(一)要约开始生效的时间:英美:发信主义;大陆: 到达主义(对公众要约的到达如何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