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计量基础知识-1基本概念

计量基础知识-1基本概念

计量基础知识 (基本概念)
.:3A
一、计量的内容,分类和特点 (一)计量内容:
1.计量与测量
(量值=数字+单位)
计量—— 实现单位统一、保障量值准确
可靠的活动。
广义上计量——是对“量”的定性分析和定

量确认的过程.
● 狭义上计量——是与测量结果置信度有关,
与不确定度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规范化的测量.
——对测量仪器赋值, 确定其示值误差.
——将仪器示值通过比较链溯源到测量标准.
3.校准目的 —— 确定示值误差
—— 得出标称值偏差(包括进行调整、修正)
—— 赋值
—— 实现溯源性 4.校准依据—— 校准规范或校准方法,通常统一
规定,特殊情况下 5也. 校可准自结行制果定——。 记在校准证书(报告)中,也可
(二)计量的分类
① 科学计量—— 基础性、探索性、先行性的 计量科研
② 工程计量(工业计量)—— 工程、工业、
③企业法中制的计实量用—计—量由政府或授权机构根据法 制、技术和行政
的需要进行强 制管理的一种社
会公用事业
(三) 计量的特点
1. 准确性—— 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的一致 程度。
2. 一致性—— 在统一计量单位的基础上,无 论在何时何地采合有关要求,其 测量结果应在给定区间内有一 致性。(可重复、再现、比较)
工作计量器具(企业、事业、市场等)
(二)校准 1.校准—— 在规定条件下,为确定测量仪器 (或测量系统)所指示的量值,或实物量具 (或参考物质)所代表的量值,与对应的由 其测量标准所复现的量值之间关系的一组 操作。(实际上将仪器示值与对应标准的值 进行比较, 确定两者关系—对仪器校准.) 2.校准的主要含义
也是量值溯源的证据.)
3.量值溯源体系原理图
国家计量基准 副计量基准 工作计量基准
社会公用计量标准 (国家专业计量站)
社会公用计量标准 (国家专业计量分站)
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省级) 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市级) 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县级)
部门最高计量标准 部门计量标准
企业、事业单位最高计量标准 企业、事业单位计量标准
用校准因数(或曲线)表示。
(三)检定
检定—— 查明和确认测量仪器是否符合法 定要求的程序,其包
括检查、加 检定分强制检定和非强标制记检和定(或)出具检 定 强证制书检。定(范围)—— 用于贸易结算、安全
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且列入《强检目 录》的测量仪器;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部门、 企(事)业单位的最高计量标准。
随着经济发展,对大量非强检测量仪器,为达 到统一量值的目的,应以校准为主。
测量—— 以确定量值为目的的一组操作.

2. 计量的对象与内容 (1)计量对象
物理量 含 度量衡(尺斗秤), 几何量. 工程量 心理量 化学量 生理量
(2)计量内容 计量单位与单位制 计量器具(测量仪器) 量值传递与溯源 物理常量、材料和物质特性的测定 测量不确定度、数据处理、测量理论及其方法 计量管理(计量保证、监督) (对产品的检测测量不属于计量内容)
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 县级以上地方计量行政部门制定的计量管理办法
具体几个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1. 质检总局 :计量法条文解释
目录.
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明细
依法管理计量器具目录.
国家计量检定规程
2.国主管部门:国防计量监督条例
3. 县上质技监局:上海市计量监督管理条 例
河北省计量管理条例
计量单位制
计量监督
计量认证 计量法律责任
调整范围 计量器具管理 计量授权 计量纠纷处理
● 计量法规体系(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计量法, 计量行政法规, 计量规章包括规范文件
(二) 计量法规
1. 计量行政法规(含规范性文件) 2. (实施细则、统一计量单位命令、地方法 规) 2. 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非强制检定—— 强制检定以外的检定. 强检与非强检区别: 谁管-谁做-关系-周期(下页)
强检特点—— 计量行政部门统管,法定/授权 机构进行,定点送检; 检定周 期由执 行机构按检定规程并结合实际确定。
非强检特点——使用单位 依法自主管理,自由 送检,自求溯源,自定 检定周期.
检定特点 ——计量检定必须按照计量检定系统 表进行. 必须执行检定规程, 必须按规定进行周 期检定, 必须有合格与否结论, 并出具证书或加 盖印记, 检定人员必须经考核合格,持检定员证.
三、量值的溯源、校准和检定
(一)量值溯源体系 1.量值溯源性—— 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 定度的不间断的比较链,使测量结果或测 量标准 的值能够与规定的参考标准联系起 来的特性。使所有同种量按同一比较链,通过
校准溯源到同一源头(计量基准) 量值溯源等级图——计量检定系统表代替 也称为量值溯源体系表.(对比较链量化说明
3. 溯源性—— 任何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 都能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 的不间断的比较链,与测量基准 联系起来的特性。(溯源到同一
基准,是准确性、一致性的技术保证)
4. 法制性—— 计量必需的法制保障方面的特
5. 应
性。(除科学技术外,还需相
6.
法律、法规和行政管理的保障)
二、计量法律和法规 (一) 计量法 全国人大常 1986.7.1施行 基本内容: 计量立法宗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