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像一般的人一样生活——品读教育家李希贵江西专场报告会周明学2006、10、31一、会议◆主办:由《中国教师报》主办,省教育厅发文◆地点:江西艺术剧院◆特点:会场“五热”——人气热、掌声热、售书热、签名热、拍摄热◆感言:思想的盛宴、精神的大餐二、人物借用冯恩洪校长的观点,人以群分,三大板块,第一层面叫人手,肢体健康缺乏智慧;第二个叫人才,人才可以培训,人才可以招聘,第三个做人物,人物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人物需要众里寻他千百度。
◆李希贵:李希贵,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国家督学。
从做班主任做起,当副教导主任、副校长,做到高密四中、高密一中校长,再成为高密市教育局长,直到成为现在的潍坊市教育局长。
先后参与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教育部高中新课程实验专家组、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等工作。
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齐鲁十大教育新闻人物等称号。
教育专著有《教育艺术随想录》、《中学语文教改试验研究》、《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学生第二》等。
一个集思想者和开拓者于一体的领导者。
李希贵的三个三:三个角色——教师、校长、局长三个关键词——读书、思考、改革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李希贵第一次明白了什么是教育,“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
”玛丽•凯《掌握人性的管理》,让李希贵懂得了管理的真谛,“每个人都渴望自己成为重要人物,管理的成功就在于使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
”三个教育追求——学生潜能的唤醒与主体性的彰显,让学生“自由呼吸”;教师主体性的尊崇与张扬,让教师“自由呼吸”;实现学校的个性化发展,让学校“自由呼吸”。
◆冯恩洪:冯恩洪,曾先后担任上海培光中学副校长、上海建平中学校长兼上海建平(集团)学校总校长,现任上海东方世纪学校总校长。
教育界有“北魏南冯”之说。
三、李希贵教育思想——“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引言:金字塔的故事◆为什么说金字塔不是奴隶建造的?1560年,瑞士钟表匠塔•布克在游历了埃及的金字塔后就作出了一个预言:金字塔的建造者不是奴隶,而是一批欢快自由的人。
我们来看看布克的理由。
布克原是一位天主教信徒,后因反对罗马教廷刻板的教规而被捕入狱。
因他是钟表大师,入狱后被安排制作钟表。
在那个失去自由的地方,无论狱方采取什么的手段,都不能使他们制作出日误差低于十分之一秒的钟表,而在入狱前的时候的可不一样,那时在他们自已的作坊里都能制作出日误差低于百分之一秒的钟表。
布克的总结是:一个钟表匠要想不满和愤愤中制作完成1200道工序,是不可能的,在对抗和憎恨中要精确地磨锉出一块钟表所需要的245个零件,更是比登天还难。
所以他认为,金字塔这么大的工程,被建造的那么精细,各个环节被衔接的天衣无缝,建造者必定是一批怀有虔诚之心的自由人,无法想象,一批有懈怠行为和对抗思想的人,能让金字塔的巨石之间连一个刀都插不进去。
2003年,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宣布,通过对吉萨附近的600处墓葬的考古发现,金字塔是由当地具有自由身份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制造的,而非历史所记载的由30万奴隶所建造。
◆“金字塔不是由奴隶建造的”对教育的启示在过分指导和严格监管的地方别指忘有奇迹发生,因为人的能力唯有在身心和谐的时候才能发挥出最佳水平。
是啊!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科学的教育体制、厚重的人文环境、博大的校园文化、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谐的人际关系等等才能铸就和谐教育,才能发生教育的奇迹。
我们无法想象,校园不能成为学生精神的乐园、创新的乐土、不能放飞想象的翅膀、童心和性格无时不戴上沉重的枷锁,这样的环境能产生“创新型的人才”。
我们也无法想象,校园无法成为教师精神的支柱、无法让教师自由畅想、“自由呼吸”、无法成为教师心灵的归宿,这样的环境能产生真正的“事业型的教师”。
金字塔不是由奴隶建造的,这一论断给我们教育太多的启示,教育何时能让学生、老师、学校“我心飞翔、我心愉悦”,教育就能产生教育的金字塔。
(一)管理篇1、创造自由呼吸的校园◆学生:“有点落叶怕什么?”;梳理学校制度,以学生为中心,如取消课间操、校服;斯宾塞《教育论》说“记住你的管教的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别人来管理的人。
”在监督下的严谨、整齐、好看,是教育的失败。
◆老师:教师培训,根据自愿参加人数,由教育局支付培训费;向全市骨干教师赠送教育报刊◆学校:把权利放给校长,01年中层任免权给校长,02年副校长任免权给校长;“个性化学校评估”、“协商式评估”2、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做校长,李希贵说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的重要”◆杜威:在“人类所有的冲动中,以‘希望成为重要人物’的欲望最为强烈”◆拿破仑下军营前的“备课”◆当一个人意识到“自我的独特价值”,当一个人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尊重”和“关注”时,责任感和使命感会油然而生,从而为主体性的发挥注入了持久而强劲的能量。
◆“三朝元老”、首席接待”、“功勋四中人”、“教师成果展厅”(荣誉篇、著述篇、丰收篇)3、把保健因素转化为激励因素◆马斯洛需要理论,人是需要的动物,有不同层次的需要。
◆老师的需要是管理的基础,管理就是要激发老师的需要,满足老师的需要◆成年人甚至比孩子更需要鼓励4、提高管理效益,增加有效教育时间◆著名管理思想家彼得•德鲁克:所谓会议,顾名思义,是靠集会来商议,是组织缺陷的一种补救措施。
我们开会时就不能工作,工作时就不能开会,谁也不能同时又开会又工作。
一个结构设计臻于理想的组织,应该没有任何会议。
会议应该是不得已的例外,不能视为常规。
◆李希贵的“会议观”:调查六所学校的行政会,布置工作多,研究问题少。
认为行政会是研究工作的,常规工作是职能部门的基本工作,不需要行政会讨论、研究;部门的事情永远是部门的事情,学校的事情永远是学校的事情;行政会不要研究部门的事情,否则部门不研究事情,行政会也不研究学校的事情;学校行政会研究的事情:中心工作(学校的产品——课程、学校的消费者——学生)、例外事项。
◆校长时,每年只开两次全校性大会,一次是毕业典礼,另一次就是教师的全员聘任大会,其余的时间任何人都不得集合全校性的会议。
除此之外,他还在学校里推行无会议月,无会议周等活动,防止部门会议泛滥。
◆学校办公室就专门编了一个《学校工作周报》,把一周内学校里发生的事或下一步的工作,通通印出来并在校园网上公布,通告全校,人人皆知。
◆一段时间的工作落实得如何,有一个《学校工作落实情况备忘录》,各部门对照一下,自查自纠,也就够了。
谁出了毛病,办公室找谁去,还用得着因为几个人的事,把大家都纠集起来搞集体陪罪吗?◆“谁背上了猴子”:[英]领导力培训专家:布赖恩•克莱格;保罗•伯奇——“最成功的人是那些不断努力减少自己工作量的人”◆“不要混到划船的队伍中去”◆向社会购买智力。
学校安全工作监管又成为了一个难题,后来就又想到了办法,那就是请新闻界的人员来参与去发现问题,然后他们购买问题。
记者们采录下的安全隐患,给看录象的教育干部们脸上冒汗。
2005年,他们又想起大学生实践活动,让他们假期回到自己的家乡去寻找校舍的安全隐患,这样做,也可以说一举多得。
5、创造市场◆备课酬金制◆寻找工作量与“实效工时制”6、关注问题背后的问题◆“小棉帽”◆“迟到”:水龙头◆“扔馒头”7、让教育资源流向哪里?◆资源该流到哪里?哪些钱应该省着花,哪些钱应该不惜成本,李希贵认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应该有数。
他认为,学校投放资源的着眼点,就是看资源与学生的联系。
◆李希贵对那些招待客人不惜花钱,而为了给图书室买上几本书精打细算的学校,很是反感。
◆有没有评课室、社团室等?◆办学效益评估:学校建筑面积中直接用于学生的比例;学校的各种教学设施是否放在学生随手可及的地方;相同资源带来的学生发展与教师、学校发展情况8、制度塑造文化◆良好的文化,来自于长期以来制度的塑造。
◆麦当劳公司经理人:不培养接班人的不予升迁◆英国的伊顿公学以其校友的团队精神和同学间的情同手足而闻名遐迩,校友间的互帮互助在他们的心目中几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其实,这样的文化同样是由于学校的制度,在伊顿,对学生的管理主要是一种被称为“大房子”的制度。
无论家庭背景,不管年龄种族,一入校门,每50名同学就和一名德高望重、被称为“宿舍长”的教师全家一起,住到一幢家一样的大房子里,组成一个新的大家庭。
他们一同读书学习,一同做饭用餐,甚至可以在他们的“宿舍长”老师家里,也就是他们的“爸爸妈妈”家里打牌聊天。
在这所学校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制度,每到周末,每位教师要带10名学生到自己家聊天,从下午开始,可以一直到深夜,中间做什么事情,完全由老师、同学一同商量。
在这样一些制度下,亲如兄弟、情同手足的伊顿亲情,也一定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从古至今,我们一直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引以为自豪。
可是,老一辈给我们留下来的中秋“团圆节”,却因为没有法定假日的“名分”,断了很多人的团圆梦想。
一个劳动节可以放七天假,一个国庆节可以休息一周,为什么不能把这些时间挪一些给那些希望在中秋节拜见父母、会见亲朋的人们?像香港、台湾、东南亚无不是把中秋节甚至清明节都纳入了他们的法定节日,且均有固定的假期。
就连因为“太没有文化”而令我们很瞅不上的美国,也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感恩、圣诞这些传统节日的假日安排。
一个小小的放假制度,时间久了,也必然反过来影响到一个民族的文化。
◆曾经到某地的一所示范性高中考察。
主人告诉我们,学校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传统文化,其中,教师在学校里的个性成长早已蔚成风气,由此也产生了一大批骨干名师和很有影响的教改成果。
敬佩之余,却发现他们正在制定的校本教研制度,基本堵死了教师个性成长的道路:统一的计划,统一的地点,统一的备课方式,统一的阅读书目,就连填写的表格也是不分学科,不论年级,全部是一个模式下来。
我不知道出台这样的制度,能不能让学校教师的个性真正得到张扬?你提倡的是什么?你希望塑造的文化是什么?你的制度又是什么?(二)教学篇1、从学生观开始◆尊重学生个性,就不能拿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多一把尺子多出一批好学生◆在老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只可能有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学生借分◆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感受,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功。
多数老师只关注自己的课是否成功,不关注学生的感觉与成功。
2、寻找学科教学规律◆“没有老师的语文课”:原来我在四中,有一年扩大招生,高一的两个班没有语文老师,没办法,就让这两个班的学生自学。
到期末考试的时候,学校领导和老师们都非常担心。
可是卷子批出来的结果,让语文老师非常尴尬。
这两个班的成绩,不仅基础知识不比平行班,而且阅读知识和作文比平行班还稍微好一点。
因为这两个班的学习压力大一些。
◆就在这一年寒假,期末考试,我就让我的儿子和侄女,参加了高三的语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