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


园手法

摘要:文章通过对江南园林的空间布局进行分析,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在空间处
理上常用的手法,并列举了大量的实例加以说明。
关键词:古典园林;空间;布局;自然;意境
A Discussion On The Gardening Art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The Layout Of Garden In The Areas South Of Yangtze River.
ZHANG Lei
Abstract: Through analytizing the spacious layout of the gardens in t
he areas south of Yangtze river, this article introduce the gardening
methods of layouting space in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In additio
n, many examples are given to illustrate the statement above.
Key words: Classical Gardens; Space; layout; Nature;
中国古典园林荟萃于江南,尤以苏州为胜,多为明清时代的遗存。从造园的历史发展来看,明清园林
较之唐宋的空间范围已在缩小,在本已不大的空间里,再建筑许多庭院,空间上的矛盾也就更加尖锐,主
要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在这样局促的空间里再现自然山水的形象?二是如何使端方齐整的庭院
与自然山水的景境创作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和谐而完整的园林艺术形象?正由于这种历史发展所形成的
矛盾,和矛盾的解决,园虽一而质已不同。基于这个认识,本文将从“空间布局”这一角度出发,谈一谈
笔者对江南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认识。
园林布的局,用现代话说,就是在选定园址的基础上进行总体规划,根据园林的性质、规模、使用要
求和地形地貌的特点进行总的构思。它不仅要考虑园林内部空间的现状,还要研究外部空间的现状和特点。
这样的构思是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山石、水面、植物、建筑等——进行的,按照美学的规律去创造出
各种适合人们游赏的环境。因此,正确的布局来源于对园林所在地段环境的全面认识,分清利弊,扬长避
短;正确的布局来源于对园林整体空间中各种环境的丰富想象和高度概括。
1 突破园林空间范围较小的局限,实现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

1.1利用空间大小的对比
江南的私家园林,一般把居住建筑贴边界布置,而把中间的主要部分让出来
布置园林山水,形成主要空间;在这个主要空间的外围伺机布置若干次要空间及
局部性小空间;各个空间留有与大空间联系起来。这样即各居特色,又主次分明。
在空间的对比中,小空间烘托、映衬了主要空间,大空间更显其大。如苏州网师
园的中部园林:从题有“网师小筑”的园门进入网师园内的第一空间,就是由“小
山丛桂轩”等三个建筑以及院墙所围绕的狭窄而封闭的庭院,庭院中点缀着山石
树木,构成了幽深宁谧的气氛。但当从这个庭院的西面,顺着曲廓北绕过濯缨水
阁之后,突然闪现水光荡漾、水崖岩边、亭榭廊阁、参差间出的景象。也正由于
前一个狭窄空间的衬托,这个近均30米×30米山池区就显得较实际面积辽阔开
朗了。
1.2注意选择合宜的建筑尺度
在江南园林中,建筑在庭院中占得比重较大,因此,很注意建筑尺度的处理。
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内,一般均取亲切近人的小尺度,体量较小,有时还利用人们
观赏物体“近大远小”的视觉习惯,有意识地压缩位于山顶上的小建筑的尺度,
而造成空间距离较实际状况略大的错觉。如苏州怡园假山顶上的螺髻亭,体量很
小,柱高仅2.3米,柱距仅1米。网师园水池东南角上的小石拱桥,微露水面之
上,从池北南望,流水悠悠远去,似有水面深远不尽之意。
1.3增加景物的景深和层次
在江南园林中,造景深多利用水面的长方向,往往在水流的两面布置石林木
或建筑,形成两侧夹持的形式。借助于水面的闪烁无定、虚无缥缈、远近难测的
特性,从流水两端对望,无形中增加了空间的深远感。
同时,在园林中景物的层次越少,越一览无余,即使是大的空间也会感觉变
小。相反,层次多,景越藏,越容易使空间感觉深远。因此,在较小的范围内造
园,为了扩大空间的感受,在景物的组织上,一方面运用对比的手法创造最大的
景深,另一方面运用掩映的手法增加景物的层次。
这可以拙政园中部园林为例,由梧竹幽居亭沿着水的长方向西望,不仅可以
获得最大的景深,而且大约可以看到三个景物的空间层次:第一个空间层次结束
于隔水想望的荷风四面亭,其南部为邻水的远香阁和南轩,北部为水中的两个小
岛,分列着雪香云蔚亭与待霜亭;通过荷风四面亭两侧的堤、桥可以看到结束于
“别有洞天”半亭的第二个空间层次;而拙政园西园的宜两亭及园林外部的北寺
塔,高出很矮游廊的上部,形成最远的第三个空间层次。一层远似一层,空间感
比实际的距离深远得多。
1.4利用空间回环相同,道路曲折变幻的手法,使空间与景色渐次展开,连续不
断,周而复始,造成景色多而空间丰富,类似观赏中国画的山水长卷,有一气呵
成之妙,而芴一览无余之弊。路径的迁回曲折,更可以增大路程的长度,延长游
赏的时间,使人心理上扩大了空间感。
1.5接外景
由于园外的景色被借到园内,人的视线就从园林的范围内延展开去,而起到
扩大空间的作用。如无锡寄畅园借惠山及锡山之景。
1.6通过意境的联想来扩大空间感
苏州的环秀山庄的叠石是举世公认的好手笔,它把自然山川之美概括、提炼
后浓缩到一亩多地的有限范围之内,创造了峰峦、峭壁、山涧、峡谷、危径、山
洞、飞泉、幽溪等一系列精彩的艺术境界,通过“寓意于景”,使人产生“触景
生情”的联想。这种联想的思路,必能飞越那高高围墙的边界,把人的情思带到
浩瀚的大自然中去,这样的意境空间是无限的。这种传神的“写意”手法的运用,
正是中国园林布局上的高明的地方。
2 破园林边界规则、方整的生硬感觉,寻求自然的意趣
2.1以“之”字形游廊贴外墙布置,以打破高大围墙的闭塞感。
曲廊随山势蜿蜒上下,或跨水曲折延伸,廊与墙交界处有时留出一些不规则
的小空间点缀山石树木,顺廊行进,角度不断变化,即使墙在身边也不感觉到它
的平板、生硬。廊墙上有时还嵌有名家的“诗条石”,用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从远处看过来,平直的“实”墙为曲折的“虚”廊及山石、花木所掩映,以廊代
墙,以虚代实,产生了空灵感。
2.2为打破围墙的闭塞感,不仅注意“边”的处理,还注意“角”的处理,一般
不使造成生硬的90°转角。
常见的手法,有的在转角部位叠以山石,山上建亭,亭有时还有爬山斜廊接
引,使人门的视线,由山石而廊、亭,再引向远处的高空,本来局促的角落变成
为某种艺术的境界;有的还采取布置扇面亭的办法,把人的注意力引向庭院中部
的山池,敞亭与实的转角之间让出小空间作适当点缀都是很生动的处理。
2.3以山石与绿化作为高墙的掩映,也是常用的手法。
在白粉墙下布置山石、花木,在光影的作用下,人的注意力几乎全被吸引到
这些物体的形象上去,而“实”的白粉墙就一变而为他们“虚”的背景,有如画
面上的白纸,墙的视觉界限的感受几乎是消失了。这种感觉在较近的距离内尤为
突出。
2.4以空廊、花墙与园外的景色相联系,把外部的景色引入园内,当外部环境优
美时经常采用。
如苏州沧浪亭的复廊就是优秀的实例,人们在复廊内外穿行,内外都有景可观,
并不意识到园林的边界。
3突破自然条件上缺乏真山真水的先天不足,以人造的自然体现出真山真水的意

江南的私家园林在城市平地的条件下造园,没有真山真水的自然条件,但仍顽强地通过人为的努力,
去塑造具有真山真水意趣的园林艺术境界,在“咫尺山林”中再现大自然的美景。这种塑造是一种高度的
艺术创作,因为它虽然是以自然风景为蓝本,但又不停留在单纯抄袭和模仿上,他要求比自然风景更集中、
更典型、更概括,因此才能作到“以少胜多”。同时,这样的创作是掌握了自然山水之美的组合规律的基
础上进行的,才能“循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如:山有气脉,水有源流,路有出入„„“主峰最
易高耸,客山须是奔趋”;“山要回抱,水要萦回”,“水随山转,山因水活”,“溪水因山呈曲折,山
蹊随地作低平”。这些,都是从真山真水的启示中,对自然山水美规律的很好的概括。
为了获得真山真水的意境,在园林的整体布局上还特别注意抓住总的结构与

气势。中国山水画就讲究“得势为主”,认为“山得势,虽萦纤高下,气脉仍是
贯穿。林木得势,虽参差向背不同,而各自条畅。山坡得势,虽交错而不繁乱。”
这是因为“以其理然也”,“神理凑合”的结果。园林布局中要有气势,不平淡,
就要有轻重、高低、虚实、静动的对比。山石是重的、实的、静的,水、云雾是
轻的、虚的、动的,把山与水恰当地结合起来,使山有一种奔走的气势,使水有
漫延流动的神态,则水之轻、虚更能衬托出山石的坚硬、凝重,水之动必更见山
之静,而达到气韵生动的景观效果。
结语
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从山水造景到空间的意匠,以及一系列空间处理的技
巧和手法,都偏重于感性形态,但在感性的经验中,却又充满着古典的理性主意
精神,在艺术思想上提出了许多对立的范畴,闪耀着艺术辩证法的光辉。也正是
由于我国古代园林工作者的不懈追求,才使得今天的园林艺术百花齐放。深入地
探究我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将对当前造园艺术的创新与突破起到不可估量的
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