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第11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型:多媒体新授课;课时:一课时) 一、课标及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讲述的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创造性的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对于现在的初中生而言非常熟悉,教学内容更易贴近学生实际。 (二)课程标准分析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 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三)教学目标分析(理论依据:课标要求教学目标必须是三维目标,即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 1、知识与能力 能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说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经济腾飞情况,根据史实分析归纳经济特区建立的历史作用。 2、 过程与方法 收集能够反映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后人民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城市发展变化的数据、图片等,并掌握有关的史实,进行分析整理,直观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就,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提高史论结合的能力。 观看《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了解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地理范围,提高读图的能力,进一步认识中央政府对外开放的决心和力度。 鼓励指导学生在读书、读图、听讲的过程中主动质疑。 注意把学生融入到地方或社区生活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之中,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国共产党及时总结经验,高瞻远瞩地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了解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强国之路。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与现实的问题,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学会关心周围的人和事,提高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难点 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能否史论结合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需要的基本原则。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的学习,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历史知识,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历史素养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中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以及发展速度对于学生来说有目共睹,因此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有关史实并不难。但学生年龄尚小,心理还不成熟,让他们理解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用史论结合的方法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这一原则,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法与学法设计 (一)教法说明 1、针对本课时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引用大量来自生活中的图片和资料,使学生对本课的知识点有更加直观的感性认识,能更好的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 2、针对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教学中努力创设情景,(例如“小记者在行动”等活动)从而转变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3、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设计了一些讨论会活动,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作用,由学生自己质疑、解疑,大胆探究。 (二)学法指导 1、突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整合资料,联系生活实际,最后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的方法,使学生明白人人都是课堂的主人,人人都有表现的机会,只要善于观察,勇于探究就会有收获。 2、突出学生能力的提高 (1)学生利用图书馆、报刊亭、网络搜集资料,从而培养了自身的动手能力。 (2)通过小记者行动等活动,学生交际能力得到锻炼。 (3)“讨论会”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口头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3、学以致用是教与学的最终落脚点,学生能利用学习的内容正确分析生活中的现象,体会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 教师制作一些相应的课件,在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直观认识。 2、 学生调查近些年来银川市、灵武市的变化或自己家庭在吃、穿、住、用、行方面的变化。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共鸣 (展示课件)教师利用歌曲《好日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今天我们的好日子是怎么来的? 生:各抒己见。 师:我国人民广泛传颂着这样一句话“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富起来”。我们今天的好日子,是从邓小平同志领导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开始的。 学习新课 (一)、改革开放的春雷 (展示课件)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她就如一声春雷敲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 师:“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们急切地期盼着中国能迅速摆脱困境,迈步前进。(引导学生简单介绍文化大革命的危害) 生:(看书P59小字两段)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 文革给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百业待举,百废待兴。1978年11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即将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活动一:(展示课件)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音像(引导学生把自己当做一名记者来报导这件事情)。 生:(看完录像)简单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师板书总结要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在希望的田野上:
的正确道路。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开放,建设中意义:中国从此走上改央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党中③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基本国策,强国之路革开放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现主义②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①重新确立解放思想的内容一地点:北京时间:
12.1978师: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想一想上世纪我国在探索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走过哪些弯路? (学生讨论)(理论依据: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师: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民—— “头遍哨子我不买帐,二遍哨子我伸头望,三遍哨子我还慢慢晃” (组织两名学生表演小品“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民”,引导其他学生想一想: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民为什么这样慢条斯理?) 生:答 师:大跃进,吃大锅饭,助长了人们的懒惰思想。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于不干一个样,所以人们吃大锅饭是越吃越穷,越吃越懒,俗话说“穷则思变”,当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饥饿地无法活下去的时候,村中的一群人开始行动起来了…… 生:齐读农民赞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歌谣。概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农家使用,收成在完成上交国家的、集体的任务后,剩余的归农户所有。 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新的生产关系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所以推动了我国农业的迅速发展,农民大步迈进在希望的田野上。小岗村承包后的变化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活动二:讨论—表格中有关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统计数字说明了什么?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生产队 人口 粮食 产量 人均 口粮 人均分配收入 还贷款 交售粮食
1976年 19户 110多人 35000斤 230斤 32元 — — 1979年 20户 115人 132300斤 800斤 200多元 800元 30000斤 学生边欣赏《在希望的田野上》边分组讨论,交流讨论结果。 师概括:说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发展迅速。 活动三:“小记者行动” (理论依据:新课程十分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与互动的过程。学生不再是被加工的对象,应主动参与学习)。 (展示课件:昨天、今天农民生活变化)学生结合课件内容,以家庭、学校或个人的吃、穿、住、用、行来说一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各方面的巨大变化。(由两名学生作为记者采访同学或听课老师,说一说巨大的变化,畅所欲言。) 设计此活动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活动中得到收获。(理论依据: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学习就是依靠发现”,学生不是消极的接受知识,而应成为一个“发现者”。) 师: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尤其要鼓励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理论依据:新课程需要新的教学评价,新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三)对外开放的窗口 过渡: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强国之路,对内进行改革,对外进行开放,中国的对外开放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展示课件《春天的故事》)。 师:引导学生看图——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展示课件:示意图) 生:分析我国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基本情况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内陆。 师:(展示课件:深圳的变化,引导学生看书中的两幅图)深圳的成功经验,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力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东部发展迅速,为了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差距,我国政府从2000年开始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利用优惠的政策发展西部地区经济,提高西部地区人民生活水平。(重点强调宁夏的发展,展示家乡发展变化的图片)。 总结:今天我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所取得的成就都得益于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学生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