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节电解质(第一课时)
同安一中彭玉群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重点是电离及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本节课设计突出了以下两点:
1. 遵循由实践到理论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注重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形成概念理论,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理解概念。
如通过对导电实验的观察、分析让学生形成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判断一瓶固体化合物是否是电解质,以此深化对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概念的理解并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 教学方法上采用多实验,多启发,多比较,多讨论,多延伸,讲练结合。
经过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①多实验:通过实验,强化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②多启发: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思维能力。
③多比较:如电解质与非电解质,金属导电原因与电解质溶液导电原因等都进行对比或类比,以加深
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④多讨论:通过讨论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习变被动为
主动。
⑤多延伸:通过身边的化学”、“布置有特色、分层次、多样化的作业”等让课堂尽可能延伸到学生的
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无穷魅力, 让学生尝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通过Internet 网)。
培养学
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⑥多训练:教学中及时安排针对性练习,以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电解质导电的原因,会准确书写常见的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电解质知识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
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2、通过“问题探究”、“归纳”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电解质知识框架中各知识点有序的衍变分析、推导,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中的逻辑美。
2、通过“身边的化学——电解质与细胞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其实离我们不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让学生关注化学与生命活动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电离及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四)、教学过程
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情况
【引入】看一则简短的电解质饮料广告,提出人体在剧烈运动后为何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人体剧烈运动流汗后,体内的Na+和K+、Cl-伴随水分一起流失很多,
出现电解质浓度失衡、紊乱,产生恶心、肌肉痉挛等症状,故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到底什么是电解质呢?
设计意图
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与人体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化学学习的潜在价值。
激
发学生学习电解质的热情。
通过探究实验演绎出电解质的概念。
并借助对比法,在电解质的概念的基础上得出非电解质概念。
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通过实验设计深化对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概念的理解并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从金属导电的“已知”完成对电解质导电“未知” 的认识,学生通过这样迁移式的学习,使知识结论得到了活化。
认识电解质的电
离过程。
澄清对电解质
溶液或熔融电解
质导电原理的模
糊认识。
通过练习,加
深对电解质电离的
理解,体验学习的
乐趣。
同时规范化
学用语。
放手让学生
“归纳”,提高学
生的分析、推理能
力。
通过实验和启
发性的问题,激发
学生探究、再学习
的欲望。
五板书设计
第2节电解质
一、电解质及其电离
1、电解质的概念
「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化合物 -
I非电解质: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如酒精、蔗糖)
2、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原因: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3、电解质的电离
⑴电离
⑵电离方程式:HCI=M+C「NaOH=Na++0H NaCI=Na ++CI--
⑶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4、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 在其它条件相同时与溶液中离子浓度成正比。
(六)、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