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料与集料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常用岩石类型:花岗岩、玄武岩、辉长岩、石灰岩、砂岩、石英岩、片麻岩。
石料最常用物理常数:a密度:指在规定条件下,石料矿质实体单位体积的质量(真实密度指在规定条件下,烘干石料矿质实体单位真实体积的质量;表观密度指在规定条件下,烘干石料矿质实体包括闭口孔隙在内的单位表观体积的质量;毛体积密度指在规定条件下,烘干石料矿质实体包括孔隙(闭口、开口孔隙)体积在内的单位毛体积的质量)、孔隙率:指石料孔隙体积占总体积(包括开口孔隙和闭口孔隙体积)的百分率吸水率:是石料试验在常温、常压条件下最大的吸水质量占干燥试验质量的百分率。
饱水吸水率:石料在常温及真空抽气条件下,最大吸水质量占干燥试验质量的百分率。
抗冻性:是指石料在饱水状态下,能够经受反复冻结和融化而不破坏,并不严重减低强度的能力。
测定方法:直接冻融法、硫酸钠坚固性法。
6、集料:是由不同粒径矿质颗粒组成的混合料,包括:天然砂、人工砂、卵石、碎石、工业冶金矿渣。
集料分为:粗集料、细集料。
水凝混凝土中粗细集料分界尺寸4.75mm,沥青混合料中为2.36mm.磨耗值:是用于确定石料抵抗表面磨损的能力,适用于对路面抗滑表层所用集料抵抗车轮撞击及磨耗能力的评定。
级配曲线分为:连续级配和间断级配。
连续级配集料的空隙率随粗集料的增加而显著增加;间断级配集料能较好的发挥粗集料的骨架作用,但在施工中易于离席。
砂石材料:石料和集料的统称。
砂石材料磨耗率:指在其抵抗撞击、摩擦的联合作用的能力。
磨耗率采用洛杉矶磨耗实验或狄发尔磨耗实验。
空隙率:指在集料在某种堆积状态下的空隙体积(含开口孔隙)占堆积体积的百分率。
含泥量是指集料中粒径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石粉含量:指人工砂中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
和易性:指新拌混凝土易于各工序施工操作并获得质量均匀、成型密实的性能,也称工作性。
坍落度:指混凝土的和易性, 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包括混凝土的保水性、流动性和粘聚性。
第二章:沥青材料1、沥青:是黑色或暗黑色固体、半固体或粘稠状物,由天然或人工制造而得,主要为高分子烃类所组成,通常可以是气体、液体、半固体、或固体,完全溶于二硫化碳。
石油沥青分为:直馏沥青、溶剂脱沥青、氧化沥青、调和沥青、乳化沥青、改性沥青等。
直馏沥青:是由原油用常减压蒸馏方法直接得到的产品,常温下是粘稠液体或半固体。
溶剂脱沥青:是由减压渣油经溶剂沉淀法得到的脱油沥青产品或半成品,常温下是半固体或固体。
氧化沥青:由减压渣油(或加入其他组分)为原料经吹风氧化得到的产品,常温为固体。
对沥青进行乳化得到乳化沥青,掺加改性剂得到改性沥青。
焦油沥青是煤、木材、页岩等有机物经干馏加工得到的焦油再加工所得的沥青。
石油沥青元素:是十分复杂的烃类和非烃类的混合物,是石油中相对分子质量最大、组成及结构最为复杂的部分。
碳、氢、少量硫、氮、氧,成为杂原子,杂原子约在5%左右,最多可达14%。
还富集了大部分微量元素金属元素,如钒、铁、纳等。
胶体结构:溶胶型沥青(沥青质的含量不多小于10%,具有牛顿流特性,对温度的变化敏感,高温时粘度很小,低温时由于粘度增大而使流动性变差,冷却时变为脆性固体)、凝胶型沥青(常温下呈现非牛顿流特性,具有粘弹性和较好的温度稳定性)、溶-凝胶型沥青(常温时,在变形增加至一定阶段时,表现为牛顿液体状态)。
路用性能:粘滞性(指在外力作用下沥青粒子产生相互位移的抵抗剪切和变形的能力)、低温性、感温性、粘附性、耐久性、粘弹性。
指标:延度、针入度(沥青稠度指标:在规定温度下测定沥青的条件粘度)、软和点(沥青达到规定条件粘度时的温度)。
标准粘度试验:液体状态的沥青材料,在标准粘度计中,与规定的温度条件下,通过规定流孔直径,流出50ml体积,所需的时间,以秒计。
针入度法:沥青材料在规定的温度下,以规定质量的标准针经过规定时间贯入沥青试样的深度,以0.1mm计。
8、软化点:是沥青试验注于内径为18.9mm的铜环中,环上置一重3.5g 的钢球在规定的加热温度下进行加热沥青逐渐软化,直至钢球在荷载作用下使沥青产生25,4mm垂度时的温度。
9、沥青的低温性能:延性(指当其受到外力的拉伸作用时,所能承受的塑性变形的总能力,是沥青内聚力的衡量。
)、脆性(脆点是测量沥青在低温不引起破坏时的温度)沥青的感温性:沥青是复杂的粘性材料,粘度随温度的不同而产生变化,粘度随温度变化的感应性称为感温性沥青的三种胶体结构类型:溶胶型(针入度数值<-2)、凝胶型(针入度>2)、溶凝胶型(针入度=-2~+2).当PI<-2时,沥青的温度敏感性强,当PI>+2时有明显的凝胶特征,耐久性差,一般选用-1~+1的溶凝胶型沥青适宜修筑沥青路面。
针入度指数:应用针入度和软化点的实验结果来表征沥青感温性的一种指标。
影响耐久性的因素:温度与氧化作用、光和水的作用、自然硬化、渗流硬化改性沥青:是指掺加橡胶、塑料等高分子聚合物、磨细的橡胶粉或其他填料型外掺剂与沥青均匀混合,从而是沥青的性质改善而成的沥青混合物。
14、改性沥青分类:改善力学性能、改善粘附性、改善耐老化性、调和沥青。
乳化沥青:是粘稠沥青经热熔和机械作用以微滴状态分散于含有乳化剂稳定剂的水中,形成乳包油的沥青乳液。
乳化沥青的组成材料:沥青、水、乳化剂、稳定剂。
蠕变:粘弹性物体在应力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应变随时间的增加的现象;松弛:在保持应变不变的条件下,应力随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的现象。
闪点:在规定条件下加热试样,当试样达到某温度时,式样的蒸汽和周围空气的混合气一旦与火焰接触而发生闪燃现象,发生闪燃时试样的最底温度即为闪点。
煤沥青的技术性质:温度稳定性较低、与矿质集料的粘附性较好、气候稳定性较差、含对人体有害成分较多,不宜用城市道路和路面面层。
第三章:沥青混合料1、沥青混合料:是矿质混合料与沥青结合料经拌制而成的混合料的总成。
其中矿料起骨架作用,沥青与填料起胶结和填充作用。
特点;1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质和路用性能,铺筑的路面平整无接缝,减震吸声行车舒适路表具有粗糙度无反光,利于行车安全。
2沥青路面可全部采用机械化施工,有利于施工质量控制,施工后即可开放交通。
3便于分期修建和再生利用。
3、分类:(1)按级配分类:连续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连续半开级配沥青混合料、开级配沥青混合料、间断级配沥青混合料。
(2)按矿料最大粒径分类:特粗式、粗粒式、中粒式、细粒式、砂粒式。
耐久性:指沥青混合料在使用过程中抵抗环境因素及行车荷载反复作用的能力。
包括抗老化性、水温定性、抗疲劳性等。
组成结构:悬浮密实结构、骨架空隙结构、骨架密实结构 结构强度的影响因素:沥青混合料的粘度、矿质混合料性能、沥青与矿料在界面上的交互作用、沥青混合料中矿料比面和沥青用量、使用条件的影响。
路用性能: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耐久性、抗滑性、施工和易性。
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气候分区:1、按高温指标分:夏炎热区、夏热区、夏凉区。
2按低温指标分:冬严寒区、冬寒区、冬冷区、冬暖区。
3按雨量指标分:潮湿区、湿润区、半干区、干旱区。
8、沥青饱和度:是指压实沥青混合料试件中沥青实体体积占矿料骨架实体以外的空间体积的百分率,又称为沥青填隙率。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包括:目标配合比设计阶段、生产配合比设计阶段、生产配合比验证。
10、SMA是沥青玛蹄脂碎石缩写:是一种以沥青结合料与少量的纤维稳定剂、细集料以及较多的填料组成的沥青玛蹄脂,填充于间断级配的粗骨料骨架间隙中组成一体所形成的沥青混合料。
第四章:水泥与石灰1、硅酸盐水泥:是指由硅酸盐水泥熟料、0-5%石灰石或粒化高炉矿渣、适量石膏磨细制成的水硬性胶凝材料。
2、硅酸盐水泥原料:主要石灰质原料、粘土质原料。
常用石灰质原料有石灰石、白垩、石灰质凝灰岩等。
3、硅酸盐水泥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细度、标准稠度、凝结时间、安定性、强度。
4、细度:是表示水泥颗粒粗细程度或水泥分散性的指标,它对水泥的水化硬化速度、水泥需水量、和易性、放热速率、强度都有影响。
5、标准度稠:是指水泥净浆对标准试杆的沉入具有一定阻力时的稠度。
6、凝结时间:以标准试针沉入标准稠度水泥净浆至一定深度所需时间表示,分为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
7、安定性:用于表征水泥浆体硬化后,是否发生不均匀体积变化的性能指标。
强度:评价水泥质量、确定水泥标号的重要指标,也是水泥混凝土和砂浆配合比设计的重要参数。
8、石灰:是一种气硬性无机胶结材料,就硬化条件而言,石灰只能在空气中硬化,其强度也只能在空气中保持并连续增长。
特点:原料分布广,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廉。
9、欠火石灰:石灰在烧制过程中,往往由于石灰石原料的尺寸过大或窑中温度不均等原因,使得石灰中含有未烧透的内核的这种石灰。
10、过火石灰:若煅烧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会使石灰表面出现裂缝或玻璃庄的外壳,块体密度大,消化缓慢的石灰。
11、五大品种水泥:普通水泥、矿渣水泥、火山灰质水泥、粉煤灰水泥、硅酸盐水泥。
12、熟料的主要组成:硅酸三钙、硅酸二钙(两个对强度起主要作用)、铝酸三钙(两个对水化热作用大)和铁铝酸四钙(助于提高水泥的抗折强度)。
绪论:路面结构:路基顶面以上分别采用不同质量、不同规格的材料,将路面结构由下而上铺筑而成由垫层、基层、和面层等结构层次组成的多层体系。
面层材料:沥青混合料、水泥混凝土、粒料和块料等。
基层材料:结合料稳定类混合料、碎石或砾石混合料、天然砂砾、碾压混凝土和贫混凝土、沥青稳定集料等。
垫层:是介于基层和路基之间的结构层次,通常于季节性冰冻地区或土基水温不良的路段中设置,主要作用是改善路基的湿度和温度状况,扩散由基层传来的荷载应力,减少路基变形,以保证面层和基层的强度、稳定性及抗冻能力。
垫层材料:碎石或砾石混合料、结合料稳定类混合料等。
道路建筑材料类型:石料与集料、结合料和聚合物类、沥青混合料、水泥混凝土与砂浆、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混合料、其他道路建筑材料(钢材、填缝料)。
材料检测层次分为:试验室原材料与混合料的性能测定、试验室模拟结构物的性能测定、现场足尺寸结构物的性能测定。
技术标准有:国际标准(ISO)、美国材料实验学会标准(ASTM)、日本工业标准(JIS)、英国标准(BS)桥梁材料:钢材、水泥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用于各种桥面铺装层的沥青混合料及各种防水材料。
研究内容:a基本组成与结构b基本技术性能(物理性质、力学性质、耐久性和工艺性)c混合料的组成设计方法。
第五章:水泥混凝土与砂浆 混凝土拌合物:是将水泥、水与粗细集料搅拌后得到的混合物,是指在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未凝结硬化的水泥混凝土。
2、混凝土拌合物的施工和易性:是指混凝土拌合物易于施工操作并获得质量均匀、成型密实的性能,这些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硬化后混凝土的技术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