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坝心墙心墙粘土灌浆

大坝心墙心墙粘土灌浆

第八章 心墙粘土灌浆
8.1 概述
本工程大坝心墙及冲洪积层灌浆造孔1407m,粘土灌浆1407m。
8.2粘土灌浆施工
(1)灌浆原则
稀浆开路,浓浆灌注,分序施灌,先疏后密,少灌多复,控制浆
量。
(2)钻孔、灌浆工序
心墙及坝基冲洪积层粘土灌浆共分Ⅲ序孔,由下而上分段灌浆。
采用150型地质钻机钻孔,灌浆压力根据现场灌浆试验确定。
(3)粘土技术参数
粘土由指定料场供应。粘土灌浆技术参数如表8-1:
表8-2-1 粘土灌浆技术参数表

项目或参数 指标 项目或参数 指标

土料成分
(%)

粘粒 30~50 单孔最大压力(Kpa) 60

粉粒 40~60 制浆方法 湿法制浆
砂粒 10~20 钻进方法 泥浆循环钻进
泥浆密度(g/cm3) 1.3~1.6 灌注方法 全孔灌注法
泥浆浓度 1:0.5~1:1.45 灌注顺序 自下而上
泥浆粘度(s) 20~200 复灌时间 初灌5天后
泥浆稳定性(g/cm3) 0.01~0.1 复灌次数 5次
起始压力(Kpa) 50~100
(2)粘土灌浆孔轴线及孔距
心墙和坝基冲洪积层粘土灌浆单排布置,灌浆孔轴线同心墙轴
线,沿心墙全线布孔灌浆。孔距根据已建工程经验,暂定2.0m,与
基础帷幕灌浆同孔布置,按静压灌浆影响半径1.5m计算,考虑1%~5%
钻孔孔斜率偏差,灌浆设计有效成墙厚度0.6m。待工程开工前,现
场试验确定灌浆影响范围和实际孔距。
(3)灌浆压力
灌浆压力的选择是整个灌浆工艺的关键。压力太小,细小裂缝充
填不实,造成“不吸浆”的假象。压力过大,往往造成冒浆、裂缝扩展,
引起滑坡,威胁大坝安全。初始灌浆压力估算:
KHrP100
P—允许最大灌浆压力(kg/cm2)

0r—孔段以上复盖层容重。取0
r
=1.5t/m
3
K—粘滞系数。粘土取2
H—孔段埋藏深度。最大孔深Hmax=21m。
2
/3.6212105.1cmkgp

初选单孔最大初始灌浆控制压力为6kg/cm2,通过现场试验予以
修正。
(4)灌浆深度
灌浆孔深以达到基岩顶面为准。
(5)灌浆方式
因坝体较松软,裂缝分布较广。为使孔壁固结和密实上层土体,
防止孔壁塌落,使用较大压力灌注深层缝穴,不致冒浆、串浆,采用
自下而上分段灌浆,每孔段长5-7m。
(6)灌浆材料
粘土是灌浆的主要材料,其物理性质指标范围按表8-2选用。粘
土灌浆浆液的配制,掺合料的选用根据现场实验确定。基岩顶部粘土
灌浆掺和一定数量水泥。
表8-2-2 粘土物理性质选择范围表
颗粘组成(%) 比重
流性限度 (%) 塑性限度(%) 塑性指数
(%)
2-0.05 (mm) 0.05-0.005 (mm) <0.005
(mm)
2.65-2.75 32-40 19-25 10-20

5-10 30-70 20-40

⑦灌浆控制
包括灌浆控制,灌浆压力控制、横向水平位移控制、裂缝开展控
制,灌浆控制施行于灌浆过程的始终。
灌浆量控制:灌浆采用定量灌注法,而不是灌至不吃浆为止,坚
持“少灌多复”每孔每次平均灌注量以孔深计,每米孔深控制在
0.2-0.3m3。
灌浆压力控制:控制在最大允许孔口压力以内。灌浆开始时,宜
采用1.5~2倍设计压力作为起始压力,疏通造孔时被堵塞的缝隙后恢
复正常的压力进行灌浆。
横向水平位移控制:灌浆时,坝顶上、下游两坝肩处横向水平位
移一般要求控制在3cm以内。
裂缝开展宽度与长度控制:裂缝限制度根据试验确定,坝面一般
控制在1cm以内,要求在停灌后坝体裂缝能基本闭合。裂缝长度一
般控制在Ⅰ序孔间距内,并要求尽量避免坝面出现裂缝。
⑧复灌
心墙粘土灌浆采用三序孔布置,灌浆次数及顺序为:
次数:Ⅰ序孔8-10次;Ⅱ、Ⅲ序孔5-6次,不少于5次。
间隔时间:主要以灌入坝体裂缝中浆体的固结状态来确定,应待
前次灌入的泥浆基本固结后,并根据坝体的变形情况,再确定进行复
灌,每次间隔时间不少于5天。
⑨心墙灌浆观测工作
根据《土坝坝体灌浆技术规范》(SD266-88)要求,为保证坝体
灌浆质量和坝体安全,检验灌浆效果,在灌浆期间应进行观测,观测
项目包括表面变形、坝体深部位移、坝顶裂缝、坝体冒浆观测、渗流
监测等。在灌浆过程中,应有专职观测人员负责观测工作,全面控制
灌浆质量,及时发现和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
水平位移(横向)观测:根据选定的观测断面,布设观测位移桩
可用木桩或砼柱。在灌浆期间,每天观测2-4次。非灌浆期间,每5
天观测1次。
竖向位移(沉陷)观测:竖向位移应与水平位移桩相结合,并同
时进行观测,以便进行资料分析。在灌浆前,至少应观测2次。灌浆
期间,每天观测1~2次,非灌浆期间,每5天观测1次。
在灌浆时,坝顶上下游坝肩允许横向水平位移量要求控制在3cm
以内,并在停灌后能够基本复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