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一)潜在生命力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成长是因为他们的体内存在着与生俱来的“生命潜力”,又称作“内在生命力”或“内在潜能”,这种生命力是积极的和发展着的存在,是一种指导性的本能,规定着个体发展的准则,儿童自己就能够在这种生命力的爆发下成长,而且不同的儿童潜能各不相同。
正是这种生命力本能的自发冲动,促进着个体不断发展,使儿童逐渐出现各种心理现象并形成复杂的心理现象系统。
潜在生命力是生命发展的原动力,是通过儿童的自发活动表现出来的,教育的任务就在于激发和促进儿童这种潜力的发展。
尽管新生儿完全缺乏经验,但是大自然最辉煌的奇迹之一是,新生儿所拥有的力量能使自己适应于外部世界。
并防止外部世界的伤害,借助敏感期的部分本能的帮助,他们能够做到这一点。
这些本能引导他们克服连接不断的困难,以不可抵御的趋动力不断地激发他们。
”(二)心理(或精神)胚胎期
蒙台梭利认为人有双重“胚胎期”:
1是“生理的胚胎期”。
2是“心理的(或精神的)胚胎期”:在出生之后是人类所特有的,它是一种积极地、能动地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各种事物印象的感受能力,有了心理或精神胚胎,才有以后儿童心理的发展。
精神胚胎期”:
这一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与出生前胎儿在母体内身体方面的发展非常相似:最初时一无所有,经过吸取外界的刺激和信息,形成许多感受点和心理活动所需要的器官,然后才逐渐产生心理。
(三)“肉体化过程”(实体化)
肉体化就是指婴幼儿的身体逐渐在自己意志的支配下发生行动和行动自如的过程,蒙台梭利把这一过程同时说成是形成人格的过程。
蒙台梭利认为新生儿的身体、手、足虽无法自如活动,即他的精神还不能对身体各器官起到支配作用,但由于新生儿眼、耳、鼻、手、足的外形都已具备,所以新生儿就已经处在自如活动的准备状态,即新生儿具备肉体化的可能并进入了肉体化的准备状态。
(四)“吸收性心理”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一种下意识的感受能力,积极地和有选择地对外部世界进行吸收,成为他自己心理的一部分,因此,蒙台梭利把幼儿的心理称为“有吸收力的心理”。
儿童早期的心理是无意识的,而且具有吸收性的能力,它不断地自发地按照自己的本性、自己的尺度、自己的机制将周围环境中的一切信息筛选、加工,固结于自己的心理世界,因而这种吸收性的心理是极富智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