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榆林市第十三中学李彦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像、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
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他们并不满足,还想知道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有多大?等等。
本课题学习原子的构成,就是回答这些问题的。
由于本课题教材的特点是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故教材编排简洁扼要,内容浅显,而且较多地穿插了图、表等资料,既增强了直观性,一目了然,又便于进行类比、分析,启发学生的想像。
【教学策略分析】
对于“原子的构成”这部分,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教学时尽可能使用模型、多媒体动画片等辅助手段,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教材中穿插了多张图、表,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讨论与交流,既可以初步培养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又可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
【教学准备】
1、将教材中的图、表复印放大、剪下;
2、原子结构的发现史的资料、原子结构的放大模型、原子内部运动的动画片;
3、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类比想象,模型展示。
1、(投影) 同学们,请你们想象一下:如果把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放在一起,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2、(讲解)那就相当于乒乓球跟地球体积之比。
(对照投影。
)
(设计意图:借身边的事物进行类比,引导学生从熟悉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激起无穷的想象。
)
3、(问)原子这么小,还能不能再分呢?
(投影)原子结构的发现史。
学生阅读思考。
可见,原子内部还有更小的粒子。
那么,原子的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
(板书) 原子的结构
(设计意图:设疑引起思考,通过对科学史实的了解,体会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合作探究
(一)原子的构成
1、模型展示:我们先来观察一下模型。
(展示)原子结构的放大模型。
介绍: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
观学生察模型,认识原子的各部分结构。
(设计意图:通过模型,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初步认识原子结构和物质的微粒性。
)
2、动画添彩:
(1)我们知道,分子、原子都在不断地运动着,那么,你们能否想象一下:构成原子的原子核和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学生自由想象。
(2)(播放)动画片:原子内部的运动。
请同学们看教材图4—1,谁能概括一下原子的结构?(可从位置、电性、数量、所占体积等不同角度描述。
)
(3)学生边欣赏边与刚才的想像进行对比。
个别回答,相互补充,不断完善: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绕核作高速运动的
电子构成的。
(设计意图: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让学生感受微观世界的神奇,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让学生学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培养表达能力。
)
3、讨论归纳:
(1)(投影)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的电性、质量如何?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哪?
②原子中有带电的粒子,那么整个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
③是否所有原子核内都有中子?
④同种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有何特点?
⑤不同种类原子的内部结构有何不同?
(2)学生阅读教材,仔细观察图表。
分组讨论,查表交流。
(设计意图:从问题入手,让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相互启迪,获得新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
4、形成结论:通过以上学习,你们对原子的结构了解了多少?小结后板书:
核电荷数== 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设计意图:学习运用文字、图表或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
)
(二)相对原子质量
1、列举数字:(投影)附表1:学生观察,思考:使用时是否方便?
教师归纳:由于原子的质量数值太小,书写、使用都不方便,故采用相对原子质量。
(设计意图:“让事实说话,”通过列举数字,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原子质量书写、使用时的不便,从而更能理解原子质量的表示方法—相对原子质量。
)
2、引出概念:让学生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
集体朗读定义。
(板书) 1.定义。
(问)哪位同学能用一个简洁的式子表示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质量的关系?
2、巩固运用:从中我们可以知道: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
运用这个式子,我们不妨来算一下附表1中四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练习计算。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
3、拓展延伸:今后学习中,我们可直接查阅书后附录中的相对原子质量表(师生一起查阅),同时,我们也应该记住那些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如我国的张青莲教授。
(1)学生练习查表。
(2)阅读教材P69的“资料”栏。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
4、巩固提高
(1)(投影)附表2:
(2)学生观察并思考:你们有没有发现: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与该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有何关系?
观察后找出规律: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设计意图:通过对数据的观察与分析,找出规律,拓展思维,便于运用。
)【板书设计】
课题1 原子的结构
一、原子的构成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核电荷数
二、相对原子质量
1、定义:
2、相对原子质量==
3、相对原子质量(近似值)== 质子数 + 中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