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讲 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先进思想的历程

第一讲 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先进思想的历程

第一讲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先进思想的历程【导语】鸦片战争以前,清朝统治者极力提倡程朱理学,让人们埋头苦读经史,不问政治,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伴随着鸦片战争的炮火、西学的浪潮和清王朝的逐渐衰微,中国文化同其政治、经济一样,艰难地迈上了近代化的征程,在长达100多年的探索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经历了一个向西方学习,之后向俄国学习,最终选择了从国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革命、建设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我们这节课就先来回顾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先进思想的历程,将要涉及到:地主阶级的两个派别:抵抗派和洋务派资产阶级的三个派别:维新派(包括早期维新派)、革命派和激进派【课程标准】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专题梳理】一、器物层面——地主阶级地主阶级的这两个派别——抵抗派和洋务派,他们学习西方的大背景都与鸦片战争中西方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有关,这场战争让他们看到了西方的船坚炮利,也认识到了中国的落后,但他们看到的落后仅仅是我们武器不如人、技术不如人,而与我们的政治制度无关,这也是与这两个派别的阶级属性分不开的,既然是我们的器物不如人,那么就从学习器物开始吧。

材料一:师夷长技以制夷。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海国图志》材料二: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通过这两段材料,我们可以了解这两个派别要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目的。

具体归纳如下:二、制度层面——资产阶级在学习器物向学习制度这一层面转变的过程中,起到重大作用的是以郑观应、王韬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他们是最早提出要在中国改良政治、实现君主立宪制度的先进中国人。

材料: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郑观应《盛世危言》早期维新派的主张概括起来说就是:(1)政治:实行君主立宪;(2)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3)文化:建立学校,学习西学。

这三大主张也成为以后的康梁维新派孜孜以求的目标。

要了解这一派别,首先要了解的是19世纪末的中国。

1895年,“天朝上国”的大清败于“蛮夷小邦”日本,还败得异常惨,不但割地、赔款、开放口岸,还被迫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这在促使列强掀起瓜分狂潮的同时,也使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蕞尔小邦日本为什么这么厉害?这就要归功于日本19世纪60年代开始明治维新。

于是,中国资产阶级中的先进分子开始了他们的维新浪潮。

【拓展】1、康有为为什么要假借孔子之名托古改制?原因: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势力强大,传统思想根深蒂固,资产阶级维新派不敢也无力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只能利用传统的儒家思想为维新变法提供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以减小改革的阻力。

【拓展】2、归纳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1)政治上:维新变法思想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2)经济上:使资产阶级大受鼓舞,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思想上:促使一部分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起到巨大的思想启蒙作用。

(最大的功绩)如果说维新派作为资产阶级的上层,因为与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不敢与封建实力彻底决裂的话,那么,革命派作为资产阶级的中下层受到封建势力的挤压和剥削则是异常深重的,也正是如此,他们才会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也要与封建势力抗争到底,他们的主张也就比维新派更为激进,他们主张彻底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实行主权在民的民主共和制度。

为此,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提出了三民主义,之后,又与时俱进,提出了更为合乎国情的新三民主义。

【拓展】1、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目标、纲领;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和实现的手段。

【拓展】2、新三民主义为什么能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三)思想层面——资产阶级激进派——新文化运动1、兴起【史料】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隔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陈独秀(1)背景:必要性:①政治:外部—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内部—军阀统治日趋黑暗;②思想:只有先进行思想上的启蒙,把人民从专制统治及其意识形态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才能建立真正的民主政治;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

可能性:①经济、阶级: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②思文: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2、表现:①标志:1915年《新青年》的创办②代表人物:陈李胡鲁等③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④主要阵地:《新青年》⑤活动基地:北京大学【拓展】北京大学为什么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①蔡元培“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办学方针;②一批学术精英的积极参与。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也体现在教师的聘任上,蔡元培以“学诣为主”,罗致各类学术人才,使北大教师队伍一时出现流派纷呈的局面。

如在文科教师队伍中,既集中了许多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代表人物,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等,也有政治上保守而旧学深沉的学者,如黄侃、刘师培、黄节、辜鸿铭、崔适、陈汉章等。

在政治倾向上,有的激进,有的保守,有的主张改良。

在新派人物中,有马克思主义、三民主义、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的不同代表。

当时的北大,《新潮》与《国故》对垒,白话与文言相争,百家争鸣,盛极一时。

2、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文化的平民化核心:民主与科学【史料】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

——陈独秀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

——李大钊思考:新文化阵营为什么要“打倒孔家店”?“打倒孔家店”的实质是什么?原因:根本: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直接:袁世凯掀起的尊孔复古的逆流实质: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全面清算。

3、评价(1)性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2)积极作用:①政治上,打击了专制主义;②思想上,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马克思主义传播,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3)局限: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小结:1、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和激进派都为中国近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于它们关系的表述中,有人认为是“针锋相对、势不两立”;也有人认为是“齐心协力、相得益彰”;还有人认为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你认为哪一种观点最为准确?请结合三派的思想主张、政治主张、实践活动和实践结果来予以说明。

“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异曲”——三派的思想主张不同:维新派主张改良,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主张革命,实行民主共和制;激进派主张通过文化手段,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同工”——三派的政治主张基本相同:都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主张向西方学习,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殊途”——三派的实践活动不同:维新派开展了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革命派发动了自下而上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激进派在思想文化领域发动了新文化运动,动摇封建思想统治地位。

“同归”——三派在实践结果上基本相同:都从不同层面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但最终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2、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特点:(1)从背景、目的上说,具有爱国性: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与救亡相结合。

(2)从领导阶级上说,具有广泛性:四大阶级(包括农民、无产阶级)的不同阶层先后向西方学习并付诸实践。

(3)从学习的内容上说,具有层次性: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从“器物层次”——“制度层次”——“思想层次”。

(4)从前后关系上看,体现了继承与发展:每一次新的探索都吸收了前面探索的得失而有所发展,同时又为后面的探索提供了借鉴,存在继承和发展关系。

(5)从学习的过程上看,由被动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走西方的路”到“走俄国的路”再到“走自己的路”,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曲折过程。

(6)从影响上说,具有进步性:通过向西方学习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学以致用】阅读下列材料:甲:“天不变,道亦不变;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乙:“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丙:“中国户口不下四万万,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如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

……故议院者,大用之则大效,小用之则小效者也”。

丁:“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1)依据材料指出甲、乙、丙、丁在对待西学的具体态度上有何不同?甲反对学习西学——地主阶级顽固派;乙主张学习西方器物,不学制度——地主阶级洋务派。

丙不仅要学习西方技术,也要学习西方的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

丁全盘肯定西方文化,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资产阶级激进派。

(2)在探究过程中,同学们针对如何建设新文化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新文化“应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另—种观点认为新文化“应以现代西方文明为基础”。

你认为应该如何建设新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坚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汲取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坚持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对待优秀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要相互融合,积极创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