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中国科研----一个中科院退学博士生的感想(转贴)作者:未知1.离开中科院将近两年后,我终于鼓起勇气,准备写一些东西了。
我希望那些日益淡忘的记忆,能被长久保存下来。
2.2006年1月,我正式向中科院某所递交退学申请。
经历了种种煎熬,半年后,我终于搬出了青年公寓。
实验的不顺,前途的渺茫,与老板的争吵,其他纠缠不清的种种,突然间都消失了。
我感到很轻松,有一种久违的平静。
2006年整整一年,我的压力很大,但我过得很快乐。
经历了阵痛之后,我成功实现了人生的转折:2007年4月1号,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归宿。
这里没有封闭的实验室,没有没完没了的实验,每天不用面对老板不切实际的妄想,前途也似乎不像以前那么渺茫。
最重要的是,现在我从事的是我喜欢的事业,我愿意为此奋斗。
3.痛定思痛,我常常想待在中科院的三年,到底给了我什么?细细想来,其实收获还是很多的。
除了变得理性和客观以外,科学院还彻底改变了我的许多价值观。
比如,现在我不再崇拜学术活动,而是只把它看成一种普通的职业,没觉得它比其他职业更神圣。
尤其是现代的学术活动,越来越趋向于职业化、规范化,越来越依赖于大规模的投资和规范化的管理。
科研活动也并不一定需要高智商,因为创新活动越来越规范化,创新也就变成了一种技能。
既然是技能,理论上说,只要经过系统训练,谁都有希望掌握这种技能。
所以,在我眼里,科学家也就变成了一种普通的职业。
科学家并不意味着聪明过人,而仅仅代表他有某一领域的基础知识,有比较规范的思考方式,有理性客观的态度,能用一些实验(具体的或抽象的实验模型)检验理论或假说。
4.科学院还让我比较深切地感受了中国学术界的种种怪现状。
怪现状之一:中国独特的科研基金审批制度是学术腐败的温床。
我们的科研基金大部分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科学家们需要向政府部门申请。
在申请的时候,需要说明课题的科学意义,应用价值以及可行性。
审批通过后,拨付科研经费。
当然,我们毕竟是穷国,没有太多钱,所以只能严格审批,选择性地支持科研项目。
这没有错,但也正是这一制度,催生了种种怪现状:A. 埋头做学问的,不一定有经费支持,整天跑关系的财源滚滚。
这是很显然的事,政府有权分配经费,这一权力难免要寻租。
B. 科学界的拉帮结派。
审批时,需要专家出具意见,又由于近代以来,科学研究分工越来越细化,所以一个课题,全国也就寥寥几个专家有资格出具审批意见。
那么很显然,这些圈子的人脉就变得很重要,在这上面投资时间和其他资源是很值得的。
结果导致帮派形成,你审我,我审你,互相吹捧,互相抬高,形势一片大好。
最终把钱忽悠到口袋里。
C. 课题立项全是伪"高精尖",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猖獗。
由于科研经费的有限,所以讲究好钢用在刀刃上,要把大部分经费用在最有价值的课题上,这就导致科学家申请课题时,表面上个个都是高精尖项目,个个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项目,但实际上个个都是虚张声势,一片浮躁。
那些扎扎实实、不招摇撞骗的基础研究项目,逐渐被边缘化。
D. 探索未知世界之前,却要求先拿出地图。
学术活动是创新的过程,创新是探索未知领域的。
严格来说,探索是不能规划的,或者至少是不能非常具体地规划的。
而我们由于审批时需要拿出科研项目的具体材料,所以就需要科学家们事先把学术活动规划好。
这就好像探险家们在探索一片完全未知的原始森林前,先要求他们画出地图。
这是很荒唐的。
E. 科学家也会傍大款。
一些"小老板"(没有多少影响力的科学家),单靠自己的努力,是很难申请到经费的。
于是,他们就努力跟大腕们拉关系,申请经费时写上这些大佬的名字,美其名曰"共同申请",这样就比较容易拿到经费。
实际上,这些大佬们手下课题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根本管不过来。
经费拨下来后,就由着下面的人折腾了。
F. 一些比较有钱的科学家们拼命铺摊子。
一些科学家在申请到经费时,不是埋头做课题,而是拼命买仪器,扩张实验室。
我过去所在的实验室规模十分可观,从分子水平到细胞水平的实验啥都能做。
这是为啥呢?其实仔细分析很简单。
实验室成规模后,就比较容易申请到课题了,一年立好几个项,有做遗传的项目,有做发育的项目,有做免疫的项目,这个项目申请不下来还有那个,风险分散了,经费就有保障了。
5.怪现状之二:重立项,轻验收,很多课题不了了之。
立项时轰轰烈烈,验收时马马虎虎。
因为验收时还是专家评审,而这些专家其实都是圈内人,你评我我评你,互相都得给面子。
不管做得怎样,只要能发几个文章就行。
6.怪现状之三:研究生培养制度。
我们现在的培养制度,是以论文为硬指标的(少数地方目前有改革)。
论文已经成了指挥棒,老板需要论文给评审专家交差,学生需要论文毕业。
不同的是,老板需要高水平的论文,有利于自己升官发财,或者混个院士啥的。
学生则是能毕业就行,这就是矛盾。
但一般因为具体科研活动需要学生去做,所以大部分文章都是刚好够毕业就行。
谁都明白做个大文章谈何容易,有很多课题,理论分析就得五六年。
而且,探索未知领域,本身有风险,一般学生不敢冒险,万一五六年后课题做不完,或者做不成功,毕业就困难了。
所以,我们的文章数量多(因为每年毕业的研究生数量多),质量普遍不高,或者简直可以说很低,浪费了大量的科研资源,同时也浪费了大量的研究生的宝贵年华。
7.我们的科研害了谁?害了老板们。
我们的好多科学家,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他们在国外做得很好,发的文章都很有水平,为什么回来以后,就难以拿出国际水平的成果?害了研究生们。
我们的宝贵年华,我们的纯真梦想,都在一片浮躁中慢慢耗尽。
逐渐变得呆头呆脑,谨小慎微,没有眼界,没有胆量,没有开拓精神,没有创新精神,也没有了为科学奋斗终身的激情,只是盼着毕业。
这样的生活不是在做科研,而是在生产论文。
8.我们的科研帮了谁?帮了美国,帮了英国,帮了日本,帮了德国。
我们的科研活动,每年消耗大量的仪器、试剂、以及其他实验耗材。
而这些东西大部分都是进口的。
就拿生物学来说,大部分仪器都是从日本和德国进口的,大部分试剂都是从美国进口的,价格高得惊人,我们买的数量也很惊人。
而这些东西都在热热闹闹的所谓科研活动中消耗殆尽。
投入是看得见的,产出却没踪影。
就拿生物学领域来说,全国每年能发三五篇顶级杂志的文章,就高兴地庆贺半天,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同时,我们为美国培养了大量的熟练工人,我们的很大部分博士毕业之后,都到了美国做博士后,说白了就是廉价劳动力,为美国的科研殚精竭虑,耗费青春,等到"人老珠黄",再回国混个教授当当,又淹没在中国科研的滚滚洪流中。
(完)评论:看了这篇文章,我自己也是学生物的,说说我的感受:第一,文内说的基本上是事实。
第二,感觉不像是一个作者写的,倒像是归纳总结很多观点写出来的。
第三,我感触最深的是作者提到的第8点,我们的生物投入便宜了谁。
是这样的,我们用的仪器是进口的,药品是进口的,实验方法是国外的,最后的文章也是发表在外文期刊上的。
我国投入巨资培养的生物博士们最后的结局,往往是去美国给他们做廉价工(2-3万美元每年,相当于美国超市收银员的收入)多数人最终还会选择加入美国国藉。
这么多年来,我们鲜有明显的创新性成果,中国人的研究没有提出任何新的理论,没有开辟任何新领域,所有成果几乎都可以归结为对已有理论体系的完善或验证。
第四,研究生待遇过低,我在的学校给博士生的生活费用是800元每月,今年刚提升到1000元每月。
一般博士需要读五到六年,很多博士生年近三十,一千元的收入女朋友不跑才怪呢。
就生物领域来说,美国危机前国家投入的资金相当庞大,不要以为我们买几个进口仪器就是烧钱了。
美国烧的没结果的钱比我们多得多,只是人家很强大不显。
很多实验室危机以后国家也在削减经费。
拿不到钱直接关张解散,各自有各自的问题。
总的来讲,家底殷实,理想高远的人读博士没什么不好的,读书自古以来就是自己的事。
只是大多数在读书背后附加了太多的压力,要升学、就业、成家、立足。
这些基本上不一定与读书产生的附加值直接挂钩。
我姐在美国读到博后了,就搞基础研究的,家底不殷实,也一步步走出来了。
总的来讲,各个领域走出来的人比例都是1/10左右(忘了在哪里看到的),只是读书这个路更漫长,更不容易坚持,更容易困惑和纠结。
国内这种问题更加明显。
所以还是觉得想好好读书,走为上策。
中国的高校科研,基本就是这个样子:不搞基础研究,会拉关系的比埋头苦干的强。
但这些会搞关系的人一点都不可恨,可恨的只是我们这些自以为埋头苦干的家伙,为什么搞关系搞不过人家!中国的高校科研,基本就是这个样子:不搞基础研究,会拉关系的比埋头苦干的强。
但这些会搞关系的人一点都不可恨,可恨的只是我们这些自以为埋头苦干的家伙,为什么搞关系搞不过人家!作为一个在高校老师开的公司工作的人来说,我觉得,真的,科研这东西,国内已经没有了,老师想的是政绩,是要升官!!关键的,还是文中提到的几点:国内太功利,赶着出实用成果;验收太水;缺少对研究的热爱。
个人心情浮躁的,就不应该选择博士以及后来的教授作为职业,帮助国家赚钱,帮助自己赚钱才是正解,要不然和性情不符了,也会像此文怨声载道地,却对问题的解决少有建树,如果提醒不算问题的缓解的话。
大凡作此言者,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不太可能混好的。
社会是人组成的,人是有自私特性的,无论什么样的法律、制度,都扼杀不了这样的特征。
能对抗这样特性的,只能是出色的人际关系处理……人情练达皆学问。
期望什么公正、民主制度的家伙,大多都是社会中的弱者,再就是像博主这样打着为弱者说话,而谋取某种政治资本的智者乐。
(说话太直,一峰勿怪)这样的科研环境造就了一批不称职的导师,什么都敢做,把任务往学生头上一压,坐等学生下蛋,这些导师根本指导不了学生,学生自己指导自己,培养出的学生质量可想而知。
所谓的导师,在一定程度上仅仅是个老板,给你提供经费,指导别想指望了。
现在把导师叫老板太形象了,再合适不过了。
老板是利用人才而非培养人才…我们的宝贵年华,我们的纯真梦想,都在一片浮躁中慢慢耗尽。
逐渐变得呆头呆脑,谨小慎微,没有眼界,没有胆量,没有开拓精神,没有创新精神,也没有了为科学奋斗终身的激情,只是盼着毕业。
这样的生活不是在做科研,而是在生产论文。
中国早就没有人搞真正的科研了,拿外国做过的东西,自己模仿着做一次就很了不起的成就了,填补国内空白!这还算是比较务实的人干的事,更多的人是请客吃饭,应酬交际,酒足饭饱之际盖上一堆章,就变成了高新科技成果,大批的经费就这样进了私人的荷包…青葱岁月换做paper一张张…我家里有人在上海某重点高校的重点学科念过博士。
第一年,上课,接下来的几年都是给老板所属的公司打工。
开很低的工资,全职的工作,有加班,通宵熬夜,还要出差做项目,因为还是学生,不需要交社保和其他补贴。